蚌埠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2017-04-15刘雨佳
刘雨佳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33000)
蚌埠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刘雨佳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33000)
“十二五”以来,蚌埠市农业平稳发展,普遍向好,随着经济新常态程度加深,我市农业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农业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蚌埠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从吃饱到现在要求绿色化、有机化,而农产品市场需求与供给没有有效匹配,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供给没有有效满足需求,缺少营销、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则导致了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断链与错位。
2.专业化合作社的组织程度低,并未形成合理的规模化,农村专业合作社总体处于初级阶段,服务层次不高。蚌埠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较大,但是农户的规模小而散,大部分农户未与企业或者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持久的联系,导致生产的盲目性和低效性。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都是农民,所以熟悉传统农业生产的从业人员多,熟悉现代农业营销技能的专业人员少。
3.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农业发展所需的优质要素缺乏。蚌埠市农业产业化龙头合作社和加工型企业分别为34家和65家,龙头企业虽然已经有一定数量,但是能够达到上亿年产值的不多,建立订单生产关系的农户比重小,带动效应不明显,从我市目前情况来看,农产品产前、产中的技术人员较多,产后服务和农产品开发人才特别是市场营销人才稀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开发与销售。
4.农业产业链总体不完善,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程度低。蚌埠虽然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农产品,例如怀远石榴,沱湖螃蟹,五河银鱼等都已经销至江浙沪,甚至远销海外,但是这些大多只是限于初级产品,因此农民只能获得较低的生产利润,企业则只能获得较低的产品附加值,农业产业链短,尚未实现产业化效应。
5.品牌意识不足,对于蚌埠现有一定数量的特色品牌营销不够。这是一方面是因为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想要使得蚌埠市的农产品市场打开销路,对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十分有必要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是蚌埠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对特色农产品的运输技术不够先进,对于长距离的销售农产品有很大的问题,所以这是蚌埠市农产品品牌优势发展不起来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6.农业生产成本过高。随着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使得农业效益、竞争力难以有效提高,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因在于发展农业,要转变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则需要大量的租地,但是土地的租金高,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加快流转,租金成本上升速度快;其次是人力成本高,同样也是因为未形成适度规模化经营;最后是物化投入高,农药、化肥滥用现象严重。
二、蚌埠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途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蚌埠市探索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显著标志。大力鼓励建设家庭农场。以家庭为主的农业,主要特点就是散而规模小,资金缺乏,销路单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而收益小。不断提高专业合作社水平。目前的专业合作社,大多停留在原材料的提供上,规模相对较小,带动力不强,合作层次不够。着力发展龙头企业。政府加大力度招商引资,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龙头企业流转农村土地,建立原料基地,以蚌埠市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蚌埠。
(二)蚌埠市探索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围绕市场谋划生产,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农业短板,改善供给。提高农田标准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融资机制,整合建设资金,尽快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利设施抗洪抗旱的能力,及时对倒伏、霉变的农田进行排水等处理,实现旱涝保守,稳产高产,减少损失的发生,为我市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安排种养结构。通过实行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使得农、林、畜牧等的有机结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态污染,有机肥得到合理的使用,减少无机肥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引进高端技术人才,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种植、养殖效率。通过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对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育种水平,培育出高质量的粮食种子;对畜禽进行遗传改良,培育出优异畜禽新品种。
(三)蚌埠市探索现代农业生营体系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的有机组合,重点是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问题,是现代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显著标志。优化粮食的储存环境,提高储存手段。我市首先要改善农村储粮条件,普及农村科学储粮知识,减少储粮损失。同时,积极发展代农储粮业务,以规模化代替分散储粮。借力“互联网+”,扩宽农产品销路,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以“互联网+”为依托,发展电子商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加强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与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多部门服务功能配套,优势互补,在生产、加工、销售中形成合力,加快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为农业提供服务的现代服务部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提高农业运输能力,发展农村现代化物流,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成本。加强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技术。
“三大体系”各有侧重,但又相辅相成。其中,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重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在完善农业生产关系,二者又共同支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体现了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有机融合。
三、蚌埠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措施
蚌埠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六个方面入手: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降成本。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鼓励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2.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促进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继续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5家,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努力走出一条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3.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树立品牌化意识,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
4.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包括创新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发展股份合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5.降低农业流通环节的市场成本。完善减免多项收费政策,开辟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提高对低收入家庭补贴的精准把握。促进电商销售平台发展,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指导群众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买卖,提升蚌埠农产品品牌。
刘雨佳(1994-),女,安徽合肥人,在读硕士,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安徽省经济结构优化研究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