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新读书无用论的背景及其危害

2017-04-15徐诗葭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读书无用思潮大学生

徐诗葭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简述新读书无用论的背景及其危害

徐诗葭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新一轮的新读书无用论思潮泛滥,突出表现在中学生严重流失、大学生厌学、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下降以及校园里涌起的兼职潮。文章通过研究发现出现这些现象的基本原因是:脑体倒挂,收入分配不公;国家在教育财政上的投入过少;市场需求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矛盾等。新读书无用论思潮的泛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老百姓的无奈,之所以读书无用是因为读了“无用书”,是我们的教育与市场需求产生了很大的不对称。只有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公民,我们的教育才能长久的进步,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才会彻底消失。

新读书无用论;背景;危害

在1966至1976年十年时期,“读书无用论”几乎毁了整整一代人。在经历过十年浩劫之后的今天,一股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又再次在神州大地上泛滥。它又一次成为舆论的中心,各种担忧、谴责、质疑的议论不绝于耳。本文笔者就“新读书无用论”的背景及危害进行探讨分析。

一、出现“新读书无用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新读书无用论”思潮的泛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生严重流失

受“新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中学生流失成了令人忧虑的普遍现象。一些家长或学生本人认为“读书无用”,“现在外出务工,也比大学生收入多。”“出去赚钱比在学校混日子好多了。”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中学生大量辍学,他们或经商,或去务工,有的干脆闲散于社会。

1984年全国有400万中小学生退学,1985年全国中小学生流失近700万,1988年增加到739万,流失率高达6.1%,有些地区超过20%。从1980年到1988年的九年间,我国共有近5000万名中小学生流失,相当于关闭了20多万所小学和3.5万所中学。仅广东省,自1985年至1989年,全省共流失了中小学生112.3万,年均流失近22.5万。

中国青年报报道,1993年2月22日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电话会议透露:“在扫盲工作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国初中生辍学率又呈上升趋势,据统计,1992年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5.7%,比1991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

(二)大学生厌学,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下降

“新读书无用论”泛滥的又一个表现就是大学生厌学,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下降。在“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许多现当代的大学生已经将大学的生活过成了混日子、睡大觉、娱乐休闲的生活,纪律松弛,随便旷课。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把及格万岁作为学生生涯的信条,考试作弊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更是常态。

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教师大量流失。高校教师流失始于改革开放后的全民经商潮,许多高校教师纷纷辞职“下海”经商。而一部分“下海”经商的教师在金钱上成功之后,引来了更多的教师辞职。脱下清贫的教书匠的帽子,戴起来富商的头衔。间题的严重性还不止于已经流失了多少教师,而是这些教师的流失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人心思走。

(三)校园里的兼职潮

市场经济同样也冲击着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在为了能够帮助家里减轻负担,为了能够毕业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等原因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做起了兼职。如今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人单位一改往常只重文凭的用人之道,转而开始注重大学生是否有过从业经历,是否具有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这样的现实也迫使大学生不得不为日后的就业提早做准备。目前大学生兼职多选择诸如家教、促销、发传单和微商等时间弹性比较大的工作。

兼职在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同时,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极大程度的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课余时间不再成群结队的去泡图书馆、做兴趣班,转而相互结伴去做兼职。由于时间不够充足,大学生的兼职类型主要是劳动力型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大学生们的体力,上课时间精神不能够集中,体力放电,下课了继续去做兼职,长此以往形成一个劣性循环。

二、出现“新读书无用论”的原因

(一)脑体倒挂,收入分配不公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从事简单劳动的人比从事复杂劳动的人收入高,知识分子生活水平相对下降。不少人认为, 当今社会似乎有无文化照样都能挣钱,在他们看来, 许多率先富起来的“大款”、“包工头”们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 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 可照样大把大把地挣钱; 在当今社会还存在另一种现象, 那就是一些受过高中甚至大学教育的人, 却始终没有富起来。工资相对较低,没有额外收入,因此, 这些有“学问”者的家庭状况却没有太大的改观。再看看那些年纪轻轻的打工一族, 没读几年书, 一月照样能挣三五千元甚至比本科生的薪水都要高。

因为读高中致贫现象在农村十分普遍。本来孩子读完高中, 家长就被拖累得疲惫不堪, 再读大学就更供不起了。家里穷他们不怕, 孩子考上大学, 在农村至今仍是光宗耀祖的事, 即使自己没有钱, 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也乐于资助的。但让他们头疼的是, 孩子上完大学, 还得自己东奔西跑找工作, 找的工作不理想,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并没有预想的那样快速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在他们眼里大学生自己找工作, 简直和不读书的孩子打工没有什么区别, 却白白花了家里七八万元。于是, 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就出现了, 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二)国家在教育财政上的投入过少

“改革十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教育发展不够”。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比例过低,在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以下。据统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关于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指出:我国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2806.46亿元,201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36139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15%,比上年的4.16%降低了0.01个百分点。

在我们反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今天,知识分子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却相对下降。国家一再强调提高教师待遇,但对教育的投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现阶段县级及县级以下地方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及初中毕业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水平高。这种情况下导致中国教师一直是“穷先生”、“穷教书匠”的形象。在这种形象的影响下,学生极容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认为受完义务教育外出务工会更加的经济、实惠,更能够“赚大钱”。这种清贫教师队伍的示范效应,助长了“新读书无用论”思潮的蔓延。

(三)市场需求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矛盾

“新读书无用论”提醒我们检讨:读书何以无用?中国现在缺少的不是人,而是人才。而当今时代,大量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距离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还差一大截。知识之所以无用不是因为“读书无用”而是“读了无用的书”。高校专业的设置和基础教育的刻板都成为抹杀人才的因素。

许多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毕业后反而变得“无用”,并且又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眼高手低。

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优秀的员工,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现代化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整个社会都需要拥有创新力、创造力、富有活力的人才。而我们的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大程度上缺乏了这些潜力。

三、“新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危害

“新读书无用论”思潮的泛滥,伴随而来的必然是我们民族的灾难。中学生的大量流失,造成新的人口素质劣化,使文化荒芜,传统的文化无人继承,新的知识无人创造;如果大学生的厌学情绪得不到根本的改变,任凭“新读书无用论”思潮泛滥,我国未来的建设事业会后继无人;教师的大量流失,人心思走,下一代的教育谁来负责,人才的培养如何继续进行。教育兴衰,关系民族兴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民族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我国必须把教育的发展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强制性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下一步加强对中高等教育的关注度和大众化。

“读书无用”在任何一种社会情况下都是一种社会的悲哀。之所以“读书无用”,很大程度上是“读了无用的书”,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产生了很大的不对称,以至于知识没有产生力量。只有真正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公民,我们的教育才能长久的进步,“知识无用论”才会彻底的消失。

[1]郝文武.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J].中国教育学刊,2009.09

[2]毕馨爻.试论新读书无用论的成因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

[3]龙安邦.教育价值选择的困境与对策解读新读书无用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8

[4]冯翠云.教育价值定位下的新读书无用论分析[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5]庞明礼.新读书无用论与大学生就业压力相关性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01

[6]陈国华.读书无用论现象的农村社会调查与反思[J].天府新论,2013.03

[7]吕臣,冯玉平.实现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反思新“读书无用论”[J].未来与发展,2006(9)

徐诗葭(1992-),女,汉族,安徽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读书无用思潮大学生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大学生之歌
不是读书无用 而是你无用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