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加强思维训练刍议

2017-04-15黄晓昆福州第十中学福建福州350011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知识点课文思维

黄晓昆(福州第十中学,福建福州350011)

语文教学加强思维训练刍议

黄晓昆
(福州第十中学,福建福州350011)

语文教学要在课前、课堂和课后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课前完成预习,强化常规训练。课堂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及时挖掘高质量问题,把“整体感知”作为必要的教学环节,从情感触发点、文章框架、作者思路入手,找准突破口,培养语境意识,融会贯通知识点。课后依托演讲、辩论和写作训练思维,鼓励学生丰富生活和大胆想象。

预习;引导;训练

思维培养是现代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语文教学含有大量思维训练因素的有利条件,因此,培养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的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中,教师应该把握机会,通过系统的综合训练,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课前预习,打好创造性思维基础

从思维培养的角度讲,预习比复习重要。但实践中,预习时间常被答题时间挤占,更可悲的是多数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并不浓厚。那么,语文预习的分寸应该如何把握呢?

(一)预习什么?——保障学生的原生态思维

传统预习,除了扫清文字障碍,教师往往为了便于课堂串讲而布置一些具体的导读题。诚然,这种做法将提高阅读效率,但是,学生并非“白纸一张”,因个体差异在阅读文本时本来可能产生的不同体验,也极有可能被指向过于明确的“导读”所蒙蔽。学生在考虑“这对不对?”的问题时,其实想的是“这一答案能让教师满意吗?”[1]他们满足于解决教师和课本提出的具体问题,无形中思维在大的方向上已经被左右,这其实是“启发式”教学中学生仍显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向学生感受和体验转移”,[2]布置预习宜放胆放手,其要求应该是粗线条开放式的。如可以要求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完成预习:1.阐释: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作者想表现什么、文章表现出作者的什么、自己感触最深的是什么。2.发现:强调在“看似不疑处”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即为什么不那样写,能不能换一种写法等等)。善于提问是思维发展的基础。3.比较:从人物情感、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方面选一篇课文与之比较。用另一篇文章来感觉这篇文章,体会将更加深入。这有利于提高学生求同求异思维的能力,培养其开拓创新精神。

(二)怎么预习?——强化定向思维习惯培养

基本常规如下:1.边读边批注,提高思维密度。阅读时,圈点勾划做好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有利于感知信息点,整合信息链。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加以分析,逐步养成有序的思维习惯,阅读层次将不断提高。2.速读抓重点,加快思维节奏。完成预习要有时间观念,不超过预定时限(一般25分钟)。这种快速精思习惯的养成,势必让学生终身受益。3.难读自查检,力求独立思维。学生至少要备有两本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词典》。碰到字词形音义方面的“拦路虎”,先写下自定义,再比对词条体会差异,习惯成自然,为独立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堂引导,优化学生整体思维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思维的两种典型,后来有心理学家把这两种思维典型看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当做个好“向导”,在课堂根据具体知识点设置相应问题和情境,并且利用课堂布白艺术尽量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提供施展创造力的舞台,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思、提问题摸规律,强化锻炼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活动

1.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局面,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心理上走上讲台,创造生生之间的质疑情境,是较有成效的方法。随机抽取学生代表,负责向同学提问和解答。学生对此积极性很高,往往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被带动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种方式突破师生交往的单向性,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发言权留给学生,营造了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

2.提供足够的“心理安全”,保障学生思维。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真正把学习过程当作主动探索的过程。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形成一种不迷信权威、不接受现成看法、不尽信书本教辅、不苟同老师的民主气氛,学会批判地吸收。及时挖掘高质量问题,对提问者进行表扬,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阐述,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带动其他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

(二)把“整体感知”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锻炼学生集中思维能力

1.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准突破口。突破口是解读课文的命门,一个好的切入,引发思维矛盾,既能直逼学习重点,更能激活学生思维,带动其对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1)从情感触发点入手。课文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强调学生重视初读课文激发起的情感体验,能为全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奠定基础。(2)从认识文章的框架入手。框架是文章内容宏观方面的外在表现,把握框架往往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面貌。(3)从摸清作者的思路入手。思路是作者的行文脉络,贯穿全文。叶圣陶先生曾说:“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是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把握文章思路,整篇文章围绕中心选材组材的奥妙就容易理解。课文的突破口有很多,教师要不断挖掘课文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准确捕捉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强烈语境意识,整体感知词句意蕴。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得到确切的理解,段落的划分和意义也只有在全篇中才能看出。只有考察清楚相关段落上下句子和相关词语的内在联系,才能把握文章脉络和作者思路,才能对内容理解准确而深刻。教师精讲课文时要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字、词、句、段的分析,培养学生强烈的语境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优化的环境中,整体认识、理解课文,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弊端。

3.知识点融会贯通,收事半功倍之效。将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汇聚成一个个知识系列,在具体的课文讲析中由一点延伸辐射开来,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把握住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链条,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进而促使学生自我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三、课后活动,充分训练多向思维

语文教学不应受限于课堂,宜多安排活动实践。“生活化”“活学活用”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带着课堂的收获走进生活,带着生活的体会走进课堂”,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从“学会”走向“会学”“会用”“会创造”。教师可以根据条件设计由课文或现实生活引发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组织与之相应的活动形式。

(一)依托口语训练思维

1.演讲。限时即兴讲话,要求学生说一个形象,或一个场景、一段细节,或具体展现某个词或短语之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组合思维等有着重要意义。

2.辩论。辩论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提高应变能力、培养快速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的有效途径。只是需要注意一点,正反两方尽量不由抽签决定,最好自然形成,这很重要。

(二)围绕写作训练思维

1.充实作文“源头”,丰富学生思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倡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那些平时玩的花样多、看得多、经历事情多的学生在写作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而在一定程度上讲,拓宽生活也就是拓宽思维。看似无关的材料放在一起却不显杂乱,这就是思维的组合和思维的深化。因此,要安排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丰富生活,让他们获得更多信息,积累更多素材,磨练思维。

2.创设不同情境,实现多角度思维。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3]人们是通过自己非常主观的大脑过滤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记忆的,他们对描述对象的整体特征的把握建立在各自不同的记忆和感情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元化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训练、复述训练、二次表达训练等,让学生逐次写出自己的情感认知,完善自己对人对事的思考。

3.鼓励大胆想象,使创新成为自觉行为。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针对现实学习生活中种种不尽人意之处,进行发挥想象力的写作训练,组织学生写寓言(高中),写科幻故事(初中)。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总之,语文教学应充分展示自身特殊魅力,使它真正在思维培养上发挥应有的效力,在体验和探究问题解决途径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

[1]〔美〕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学校状况与思维训练[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41.

[2]汪政,何平.解放阅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18.

[3]〔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M].渠海霞,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30.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知识点课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