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若干思考
2017-04-15牧仁
牧 仁
不断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若干思考
牧 仁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高,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已成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任务。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是一项包含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内的系统国家工程。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综合国力夯实国际竞争基础;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国际关系理论水平和外交创新实践能力;加强中美战略互信、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国际影响力;国际话语权;文化软实力;中美关系
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如何与其背后的国家实力亦即综合国力成正比,与此同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必然要求在制定国际规则及解决重大国际关切问题等方面拥有相应的话语权。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发挥作用的不断增强,当今国际社会在着手解决许多国际性事务时已经很难想象没有中国的参加了,“中国方案”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对于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不断争取获得与自身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也就自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1]
虽然我国的国家实力已大大增强,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旧有国际秩序、国际格局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目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方面同应有的大国国际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当中,竞争法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相关的权力与国家利益都需要通过国家实力、外交努力与相应的斗争争取而来。应当看到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需要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国家工程,需要不断建设、努力争取、稳步推进。
一、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夯实在国际竞争中的基础
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世人有目共睹,虽然“弱国无外交”的惨痛经历以及“冷战”时期被围堵和制裁的困境已经成为昔日历史的记忆,但是不能忘记中国的华丽转身是得益于融入国际社会以及持续不断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行政与管理能力的提高、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文明的发展而逐步取得的。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国际背景下,对外开放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包括先进技术、国际资本等)以及国际市场来促进国内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改革开放政策与提高综合国力之间已形成因果逻辑关系。因此,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确保国家综合实力持续增长是中国作为大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够占据有利位置、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获得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条件。
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虽然包括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依然是经济实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较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2016年名义GDP为74.4127万亿元,首次突破了70万亿大关、排在美国之后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速比上年增长6.7%,经济增长速度重新位居全球第一,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3%。我国在部分制造业领域,如高铁建设技术、信息互联领域、航天航空领域、以“C919”为代表的大飞机制造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足以让国人骄傲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是,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科技创新方面,特别是在许多领域突破和掌握核心技术方面,我们与美欧日等强国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实际上也具体表现在企业间的发展水平和工业实力竞争方面。目前中国具有世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数量还远远不够,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中国不能制造圆珠笔芯”的轰动性新闻可谓是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世界制笔大国,我国有三千余家制笔企业、仅圆珠笔的年产量就达到四百多亿支。“但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圆珠笔之问’更是‘中国制造业之问’。”[2]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山西太钢集团科研团队终于在2016年9月,生产出了笔尖所需要的直径只有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经过科研攻关和创新实践,中国制造的“笔头钢”交出了合格的答卷。从这一典型案例可以看出,提出问题、攻坚克难、解决问题,是中国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提升品质的必然过程。
科技创新是主导工业文明发展的核心,创新驱动也是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取得竞争发展的优势还在于赢得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历史证明凡能引领每一次工业革命、把握每一次科技革命机遇的国家都会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并获取巨大的国家利益。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全面部署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中国智造”(智能制造)强国转型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驱动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解决我国众多企业当前普遍面临的困境,也是提升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路径。应当使科技兴国、创新技术振兴企业、工业强国、科技强国的理念深入扎根到中国的管理层以及企业界与企业家的心目当中去。更为重要的是,应将创新驱动相关的指导政策与扶植措施切实落到实处。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体量”与“动能”都是世界级的。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其在国际社会上注定就是具有引导潜质的大国。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发展方针中,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特别是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做的不懈努力,客观上就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也是对世界“人权”发展的突出贡献。推进创新保持中国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坚实基础与可靠路径。
二、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使中华文明更具魅力
文化软实力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更长远更具有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符号,具有超越国界进行扩散和传播的属性,文化吸引力最具有说服力。“一旦一种文化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时,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自然就获得了更大的软权力。”[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5]为此,强调了在四个方面的建设: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第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第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层面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6]这些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全面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指明了方向。
国际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国际社会对其发展模式特别是对其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7]党的十八大提出并积极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特征、充分体现当代中国价值理念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软实力“符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深入国民心中,重塑中国人的时代精神风貌,不仅是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一个需要顶层设计、法律支持、落实具体措施的长期过程。
提升国际影响力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主要方式,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如何,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是要靠舆论宣传与文化传播来实现的。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中华文明只有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广泛的交流与互鉴,才能显示出其多彩的价值、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8]随着互联网与多媒体科技的迅猛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中国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加强对海外华人世界中具有正能量事件的报道、大力支持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健康发展,这些措施对于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非常重要的路径之一。
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落实文化强国战略,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把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项系统的国家工程来认真落实和有效实施,将是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文明进步,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作为一个有“中国梦”的大国,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更没有理由不去弘扬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智慧。
三、不断提高外交创新实践和国际关系理论水平,展示中国大国风范
外交政策反映国家意志,外交是内政的对外延伸,是通过谈判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方式。同时,外交活动需要遵循一定的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并且以一定的国际关系理论作指导。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外交虽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在展示中国形象、争取国家利益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伴随着新中国的对外发展,其核心内容已经广泛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当今国际社会,通过外交手段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要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直面挑战把握机遇,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外交方针和路线。外交不仅需要智慧,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包括理论和政策在内的外交创新活动,以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不断扩展的正当利益需求,使对外交往能力能够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称。
由于掌握了近代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先机与主动权,所以近代以来在国际舞台上长期唱主角的主要还是以欧美先进国家为主。当今国际秩序是在二战结束后建立起来的,“冷战”结束后,虽然区域国际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但是以世界秩序领导者自居的美国在许多国际事务中依然拥有“霸权”地位。同样,在近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美欧理论观点仍然影响广泛。美国等先进国家在制定国际关系的“游戏规则”方面、在决定和处理许多国际事务方面可以说仍然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已经证明“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和主张存在着许多谬误。旧有的国际秩序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社会在许多领域需要制定新的规则,“重新洗牌”的时机正在悄然临近。不断发展与壮大的中国是国际社会进一步走向成熟、不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大国地位的确立,客观上对中国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方面提出创新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出现了充满活力的新局面,习近平主席先后到访了5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访足迹覆盖全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创新实践活动。刚刚在北京圆满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更是充分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习近平主席关于“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亲、诚、惠、容”睦邻外交、“文明包容互鉴”理念和“共产党人的义利观”等一系列新观点、新倡议,充分表达了“中国主张”,提出了“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中国积极倡导的关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一系列内容,以及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习近平主席外交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的内涵。同时,也亟待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创新,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出现新的突破,逐步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四、不断加强中美战略互信、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升中国的影响力
大国关系对于迅速成长壮大的中国而言尤其重要。近现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能够引领世界潮流发展的往往是少数一些综合实力强大、具备相关条件的大国。在二战结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有国际秩序中,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法理地位上当然属于拥有特殊权力的大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的同时,注重大国关系,抓住“关键少数”协调好与美、俄、英、法等其他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与美国的利益矛盾应当是中国在国际社会承担负责任大国使命的重要战略方针。
美国是拥有“超级霸权”的国家,在处理许多国际事务中往往起决定性作用,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国家崛起的势头也已经难以阻挡。因此,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任弗雷德•伯格斯滕称为“G2”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走向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长,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所谓“中国威胁论”也随之甚嚣尘上。从二十年前具有代表性的,理查德•伯恩斯坦与罗斯•芒罗出版的“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开始,“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人权论”“文明冲突论”以及所谓“零和博弈论”等对中国的消极负面宣传报道以及造谣抹黑中国的舆论从未停止过。这些消极负面的宣传报道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无疑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此要进行必要的斗争和有理有力的反击。2016年4月14日,中国发布《2015年美国的人权记录》及《2015年美国侵犯人权事记》就是对美国发布《2015年度别国人权报告》其中横加指责所谓中国人权状况的有力反击。
中美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对美国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必要斗争的同时,努力改善中美双边关系极为重要。2009年7月开始的每年一轮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协商谈判机制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双边通过对话与交流管控分歧的重要机制。2016年6月,在北京举行了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双方合作成果清单涉及“双边合作、应对地区和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和能源合作、海洋合作、科技、卫生和农业合作”等九个领域的许多方面共达120项之多,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防止浮云遮眼,避免战略误判,就要通过经常性沟通,积累战略互信。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中美合作基础就会更加坚实,动力就会更加强劲。”[9]
构建中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对美关系的指导思想。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7年4月6日至7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举行了首次重要会晤。习近平强调,“中美两国关系好,不仅对两国和两国人民有利,对世界也有利。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我们两国完全能够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10]特朗普总统表示,“美中两国作为世界大国责任重大。双方应该就重要问题保持沟通和协调,可以共同办成一些大事。”[11]两国元首的此次重要会晤备受世界关注,健康、互信、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能极大地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也定能起到“世界稳定的压舱石”和“世界和平的助推器”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而要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涉及到内政外交、文化建设等多领域的国家发展战略问题。“国际地位”是决定“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基础条件。没有创新与国家实力作基础,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同样,如果没有与中国发展相应的大国“国际地位”,既有的国际社会很难会主动容纳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入“发达国家俱乐部”并成为国际规则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只有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奋发有为,才能充分把握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四个全面”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包括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并且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6/05/1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2] 新华社.圆珠笔之问:小小“球珠”拷问中国制造.新华网.2016/1/23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1/23/c_1117872573.htm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4] 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6][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01).
[7]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89.
[9] 习近平.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而不懈努力——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07(02).
[10][11] 习近平同特朗普开始举行中美元首会晤[N].人民日报,2017-04-08(01).
责任编辑:倪 芬
2017-06-05
牧 仁(1962-),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D820
A
1674-1072(2017)05-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