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子书包+iPad”模式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
2017-04-15刘文胜李亚丹
刘文胜 李亚丹
(厦门市海沧中学,福建 厦门 361028)
基于“电子书包+iPad”模式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
刘文胜 李亚丹
(厦门市海沧中学,福建 厦门 361028)
以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科学史为线索、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引导学生基于“电子书包和iPad”教学模式下构建生物膜的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的魅力,学习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电子书包;生物学核心素养;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是“互联网+”进入教育实践的必然趋势和备受关注的热点。笔者尝试运用“电子书包+iPad”开展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一、电子书包概述
电子书包是基于网络技术与移动设备的教与学辅助设备,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的讲解、实验演示、经典习题、课外拓展等,并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的资源。电子书包除了具有电子课本和阅读笔记的功能外,还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过程所需的虚拟学具、学习资源、支持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翻转课堂、课堂学习反馈等。电子书包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关注学生的差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自评等,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少教多学,让教于学;可以应用于课堂练习,开展小组合作练习,以提高练习效果,还可实现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水平的分层练习,并通过统计功能即时获得学习情况的反馈,以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电子书包的教师端具备教师进行备课活动和课堂教学,包括教案编写、课件制作、导学案和习题编写、资源上传和下载、资源共享与交流、师生课堂互动、推屏展示、讨论投票、评价、作业推送等功能。其学生端具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虚拟实验体验、讨论交流、预习、翻转课堂、随堂测评、学情分析和成果展示等功能,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电子书包的三要素是iPad、耳机和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将电子书包、个人学习空间和iPad三者进行有效结合,实现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形式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基于“电子书包+iPad”模式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
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内容有“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及“生物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教学中,笔者以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科学史为线索,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基于“电子书包和iPad”教学模式下构建生物膜的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的魅力,学习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1.探索细胞膜成分
教师在iPad上依次展示“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发现脂溶性分子更易通过细胞膜的现象”,及“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等相关史料。并借助电子书包的拖动功能,引导学生在iPad上进行模拟实验,探索细胞膜成分。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相似相溶原理是指在溶液中,在结构上相似的物质,彼此互溶。”并进一步设问“根据欧文顿的实验现象,你能否对细胞膜的成分做出合理的假设吗?是否还需要进一步实验来验证?”“依据资料2,你能作出怎样的推论?你是否支持欧文顿的发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包括脂质(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明白科学技术在科学探索中的关键作用。
2.探索细胞膜结构
教师运用iPad展示资料“1917年美国科学家朗姆瓦指出,磷脂是一种两亲性的分子,‘头’部是亲水的,易溶于水,而‘尾’部是疏水的,不溶于水;他将磷脂的苯溶液铺在水面上,当苯挥发后,留下的磷脂分子在水面上形成单层磷脂分子。”并播放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动画片段。接着引导学生在电子书包的学生端构建单层磷脂分子在“空气——水面”上的排列,让学生明确磷脂分子的特点,教师随机推屏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进行互评。
教师在iPad上展示资料“1925年,荷兰两位科学家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抽提出脂质,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接着提出问题“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再引导学生在电子书包学生端,通过组内交流,自主拖动磷脂分子构建一小段细胞膜上的磷脂双分子层模型,并尝试推断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为两层”。必要时教师点拨:细胞膜内外都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而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通过推屏功能,随机展示、评价学生构建的模型,总结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以尾尾相对的方式排列为两层,形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教师在iPad上继续展示资料“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根据电镜成像原理,蛋白质的电子密度高,在电镜下显暗色;磷脂分子的电子密度低,显亮色。”让学生在电子书包学生端根据电镜下的细胞膜照片,推测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情况,自主构建模型。教师通过推屏功能展示、评价学生构建的模型。接着,教师讲解罗伯特森的单位膜模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暗和亮的条带分别代表什么物质?蛋白质一定均匀分布在脂质的两侧吗?再展示变形虫的运动视频实例,引导学生质疑单位膜模型的不合理性,帮助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师在iPad上展示资料“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进行细胞融合实验,一杂交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均匀分布。”并让学生在iPad上体验荧光标记的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动态融合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构成细胞膜的脂质和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并强调说明技术进步在细胞膜结构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及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在iPad上展示资料“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生物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并已为多数人所接受。”接着,教师展示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在iPad上学习流动镶嵌模型结构的基本内容。
3.小结与拓展
教师对运用“电子书包+iPad”教学模式探索生物膜模型的构建进行简要点评,并请学生结合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图示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让学生再次明确学习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树立科学探究永无止境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教师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补充。最后,教师在iPad上提问:通过体验生物膜模型的探究过程,你认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是否已经完美无缺了?
4.课堂小测
教师利用电子书包平台的评价系统,进行在线测试,学生在iPad上完成测试并提交答案后,系统会自动分析统计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帮助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评价,以促进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反思,还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教学反思
利用相关生物科学史资料,以“电子书包+iPad”支持学生开展模型构建活动,充分运用电子书包的功能,引导学生在iPad上进行“拖拽、移动”完成模型的构建,通过推屏功能分享展示彼此的探究成果,并借助评价系统反思、评价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具的小组活动或者演示操作,学生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易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探究热情,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足之处在于有关科学史资料碎片化,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钟绍春.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界定与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
[2]祝智庭.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
[3]王斌,朱守业,刘苗苗.电子书包发展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1(9).
(责任编辑:陈 欣)
2016年度福建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JG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