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统整理念下的高中校本课程设计与思考
2017-04-15葛莉茜
葛莉茜
(福州金山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8)
基于课程统整理念下的高中校本课程设计与思考
葛莉茜
(福州金山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8)
国家统一课程注重通识教育,无法顾及个体差异,校本课程填补了这个空缺。校本课程在单学科的纵向衔接和横向统整上已经做得比较完备,而多学科之间的知识与经验的统整却较少涉及。多学科统整依托校本课程将打破国家统一课程中所呈现的分科壁垒,帮助学习者获得相对完整的、生活化的知识,使知识和资源的获得变得有意义。实践中,多学科式课程统整的高中校本课程可以有三种易行的统整模式:知识统整、经验统整和社会统整,它们沟通了学科之间的知识,使受教育者建立起对世界的整体认识。
课程统整;校本课程;知识统整;经验统整;社会统整
一、高中学科课程统整的必要性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学校基础教育偏重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经验;课程体系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忽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整合性。普通高中新课程倡导“全人”教育,注重学科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注重处理好现代生活、知识领域与学生经验的关系,并着重提出了一个“领域”的概念。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层次表现为:学习领域——科目——模块,即最上层为学习领域,其下设科目,科目下设模块,三者构成新的高中课程的基础结构。比如“语言与文学”这一学习领域下设有语文和英语两个科目,而语文、英语两科目又分别下设必修、选修具体模块。普通高中新课程共设置八个领域,设置学习领域的一个根本目的,就在于强调科目之间的整合,以培养学习者对世界的整体认识。
国家统一课程关注的是学习者“应该要掌握”的共性知识,强调共有的学习、经验基础,因而不可能在教师的创造性和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上给予足够的空间,因而校本课程在尊重个体差异性上的灵活设置和实施成为了国家统一课程的有效补充,既满足国家发展、竞争之要求,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求。校本课程与国家及地方课程一起构成完整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来看,受教育者“共性素质”的发展需要由国家及地方统一课程来完成,而“个性素质”的发展需要由校本课程来解决。
当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学习者的“差异性”之可贵,“差异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尊重学习者的差异,促进和开拓学习者发展的可能性,以“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指向,使学习者个性品质中的诸层面“均衡发展”,这就使各基础课程间的平衡与沟通显得异常必要。因而,课程统整呼之而出。统整课程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思维实践的改进,它将带来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上的改变。不论是同性质的或不同性质的课程之间,都因同时分享可沟通的概念与技能而产生新的内容架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帮助学习者获得生活化的知识,增强人和社会统整的可能性,从而使学习资源变得完整、知识变得可用、学习行为变得有意义。
二、多学科课程校本化统整方式
正如教师们所看到的,高中校本课程在单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或横向统整上已经做得比较成熟,而多学科统整这一更有效地统整知识和技能的统整方向将给高中校本课程带来更多的生机。
多学科课程统整的方式很多,但基本构想都十分接近:以学生为主体、生活经验为中心,以统整的方式,将过去零碎散乱的课程,做一番重新组织,以便达成培养“带得走的能力”之新世纪教育目标。
多学科课程统整若按主题来规划,在高中校本课程中可以有以下三种呈现的方式:知识统整、经验统整和社会统整。这三种向度的统整方式并不界限分明,相反,它们常常在同一统整课程中交互出现。
1.知识统整
知识统整即在同一主题下将多学科相关联的知识整合在一起教授,指出学科间知识联系的通道,使零碎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
当人们在活中面对一个问题并试图分析它的时候,人们很难分清这将涉及到哪个科目的知识。同样,知识如果只是分科中片段零碎的资讯和技能的积累,那么知识会因被限定在自己的领域内而被消减了力量。知识统整的立场是将知识带离分科的间隔,让知识处于情境脉络之中,以便使学习者更易于接近、也更易于感受到它们的意义。[1]事实上,人们在思考并处理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仅不会去考虑分科的界线,可能还会因此寻找到先前未必已经具备的必要知识。课题组开发的高中校本课程《电影艺术欣赏》就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统整的有益尝试。课程开发者涉及语文、英语、美术、音乐、物理五个科目,授课教师通过对文学故事到电影剧本的转化分析、对光影及音乐语言运用的分析、对摄影角度与后期剪辑取舍的探讨,使学生了解到电影是一门全面整合各学科知识的一种艺术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对电影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分科内知识的印象,加大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分科知识的兴趣,同时,类似的知识连结也将在这样的示范中举一反三地呈现于学习者对于其他主题的学习实践和思考中。
这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组成的“广域课程”常常在同性质,即共同领域内的课程之间进行。比如,在新加坡一般政府学校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这些同属科学领域的同性质科目,合在一块儿教和考的课程叫作pure science,英文、历史和地理整合的课程被称为social study,都由专任教师教授。可见,同性质课程统整可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专门的课程,由单人教授者来完成。课题组基于语文和英语两科的统整课程《中英诗歌鉴赏》和《古汉语和现代英语章法的相似性探趣之属词得法》,基于语文和历史的统整课程《伶官传序》和《郁达夫作品中的忧郁情怀之探源》也都是同性质课程统整的合适呈现。《中英诗歌鉴赏》从中英诗歌抒情表达的共性入手,分析作为情感载体的语言在内心敏锐感受的驱动下,人类是如何不约而同地寻找合适、美好的语汇和句式,既使学生明白情感抒发、语言表达的共性,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古汉语和现代英语章法的相似性探趣之属词得法》探讨的是古汉语和英语在遣词造句上的共性。举其中一例,课程把古汉语中的倒装现象和英语中的倒装现象作为共性知识加以统整,让学生辨识古汉语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与英语定语后置句“She is reading something of great interest.”这样的类型句,在对比、辨识中,学生立刻领悟到倒装句这一句式特点,且琢磨出了中英抒写的共性:人们常常用倒装来强调重点,表达上的先主后次往往暗示着书写者的情绪或评价。《郁达夫作品中的忧郁情怀之探源》在阅读了郁达夫部分作品并引入中国近代新旧文化交替的动荡和社会转型中各类怀抱不同理想的人群之间的冲突这一历史背景之后,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是,郁达夫忧郁的气质,既有个体天然而成的原因,又有所处的社会阶段不可避免地带来的苦闷与感伤。可见,同性质课程的知识统整因其知识逻辑和价值观的相近而容易成为常见、易行的多学科课程统整模式。
2.经验统整
经验统整是指将所教授的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新知识、新经验融入已有的经验,成为学习者即可使用并无法忘怀之经验。[1]
许多研究证实,知识的脉络化使学习者更易于接近,当这些脉络能连结到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中,尤其能发挥效用。在这一统整过程中,教师所担负的是专业责任,引导学习者进行自己的经验统整。课题组开发的校本课程《寻根·寻梦——福州城门乡土文化之行》,由语文、历史、政治教师合作,立足于学生对住家附近的建筑、传说、故事等旧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以中国近现代史为线索,带领学生重新走访城门乡的文化遗迹,了解从城门乡走出去的影响近代中国政坛、文坛和海军的名人及其事迹,将课本中以及生活中抽象、零碎、片段式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整合,让学生对眼前的家乡文化逐渐线索化地清晰起来,同时也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相关阶段也有了一个经验上的明晰度和充实感。在走访的过程中,课堂中的知识和想象的经验成为实实在在于眼前呈现并可以触摸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记。校本课程《闽水谣》,由语文和地理教师合作开发,以闽江为主线,贯穿福州的过去和现在,涵盖福州的地理风貌、气候、资源、民风民俗、文化形成,从地域特征、历史变迁来解释闽地人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从地理上看,福州是一个气候暖湿、物产丰富又多产的被大山包围的盆地,闽江作为唯一的出口;从历史上看,福州原是不毛之地,后来历朝历代北方躲避战乱和剿杀的逃难者不断南迁涌入,因而在人种、口音、风俗、文化上都表现出中原与本地相融合的特质。且入闽的北方人,迁到此地,已是天涯海角,大山给了安全感,盆地给了足够的食物,就此安定下来不愿复出,因此,福州人性格中有谨小慎微、小富即安的特点,虽无缘问鼎政商界,但却因为安分守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出现了顶尖的科学家,比如陈景润、侯德榜、高士奇等,还有顶尖的文学家严复、谢冰心、胡也频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耳濡目染的、旧有的、零碎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按照因果统整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经验体系,并发展出新的知识、归纳出新的分析经验。依课题组这两个小组的实践来看,经验统整在横向统整上对学习者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3.社会统整
长期以来,学校通识教育一直关注的是全社会的改进和人类共同利益,而不是特别化的或个性化的教育。社会统整注重教室内的歧义,歧义是一种可能性的来源,也是大量的知识资源的生成地。
课题组基于语文和政治的统整课程《时事的评论角度》,将社会中存在的时事议题、通俗文化或其他生活层面作为主题,结合政治中哲学的观点,对当下的、周遭的正在发生的具体事件做条理性阐述和分析。在内容的呈现上,社会统整可以使学生对身边的社会投入足够的关注和思考。在形式上,以小组的方式建立讨论群体,以期有相似或互补的逻辑思维方式的碰撞与深入。并且,同龄人之间的互相生发似乎更有益于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避免了与教师面对面商议、辩议而产生的紧张感。学生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恰当地沟通、尊重他人的意见、适当保留自己的意见或者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愿意再思考等。在社会统整的实践过程中,当教师们看到学习者能够“民主地”“表现”知识的时候,也就看到了个人与社会统整下的“全人”。
三、多学科统整下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多学科统整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带给我们从理念到实践以及成果上的惊喜,当然也带来了一些思考。
首先,虽然教师们根据过往的教学实践普遍认识到统整的必要性,都表现出统整的热情,但在沟通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学科本位主义。因而在多学科课程统整中,明确课程目标并达成共识显得十分重要,它往往决定着各学科在此课程中知识贡献的多寡和参与度的深浅,如何做到学科参与的适度性、节奏性而达到整个课程的和谐性、整体性,值得再探讨。同时,课程统整所要求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考验着施教者的知识系统和全面思考能力,笔者发现,在知识和经验积累上表现出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施教者在课程统整教材开发上具有令人称赞的研发能力。
其次,对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程度的深浅,取决于学习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统整知识的实际操控能力,对于以“课程”形式展现的多学科之间的统整,无论是知识上的统整,还是学科逻辑上的统整,都是给予学习者的学习示范以及初步实践的机会。真正意义上的统整还应靠学习者本身来寻找、实践并完成。因为,个体好奇心的趋向和个体对未来的期盼都会影响个体对知识统整关注的方向和程度。
最后,课程开发者可能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青少年学习者与成人的统整思维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对学习者的统整引导容易成为被学习者认为是不重要的甚或是一厢情愿的引导。不过,这个困扰在实际操作中将因为课程设定之前师生共同商议定夺主题和课程实施中师生对共同面临的未知领域的协作探讨而减轻。
纵观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历程,“课程统整”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本课程给予了多学科式课程统整以丰富表达的天地,多学科式课程统整又给校本课程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多学科式课程统整的校本课程因其对个体的尊重将越来越符合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也因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越来越完善。
[1]JAMES A.BEANE.课程统整[M].单文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石修银)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5年度一般课题“多学科式课程统整的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探究”(项目编号:FJJK1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