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会议前后党加强青年信仰教育的探索
2017-04-15杨林香
杨林香
古田会议前后党加强青年信仰教育的探索
杨林香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闽侯350117)
古田会议前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中,共产党人将组织和发动群众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在组织青年群众、强化青年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党将争取青年与革命成败相联系,强调党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关键作用,通过思想引领和组织建设培养青年,辨证乐观看待革命低潮,始终信任与培育青年。这些探索,为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古田会议;青年;信仰
古田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走上武装割据、土地革命的道路。在革命低潮中,如何确保红色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如何顺利推进土地革命?共产党将组织和发动群众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在组织青年群众、强化青年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进一步明确青年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具体措施,突出强调党在加强对青年群众的宣传与组织工作的关键作用,以及辨证对待革命环境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突出争取青年对于革命成败的重要意义
五四运动之后,青年成为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他们是群众中最有革命性的群体,取得青年的支持和拥护是革命成功的重要条件。政党发展要靠青年,政党延续需要青年,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也需要靠青年。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和革命目标的长期性角度,吸引青年显得至关重要。面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共产党人如何应对?古田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开展土地革命。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其中争取青年是党的群众工作和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古田会议前后,毛泽东在多篇文章中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要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为前提。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发生并长期存在的地方,是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受到民主政治训练的,接受过工农群众影响的,工农士兵群众曾经起来过的地方,这种影响的存在是深远的。中国革命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但不是依赖红军来“吊民伐罪”,而是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进行艰苦的革命斗争,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武装暴动,而是争取群众。如何更好地争取群众?要以积极口号积极精神来争取群众、领导群众。《古田会议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提出反对单纯军事观点,提出红军是实现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了打仗最重要的任务是组织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和共产党的组织,要加强宣传工作。《决议》明确提出,离开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和红军存在的意义。忽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工作,特别是对青年群众的宣传,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
《决议》进一步明确了争取青年群众对于党的事业的重大意义。要做细小严密的群众工作,而当时红军宣传工作现状之一就是对青年群众的宣传不充分。要加强对城市贫民,主要是中小商人和学生的宣传,尤为重要的是:“劳苦青年群众占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在斗争中他们又是最勇敢最坚决的。因此对取得青年群众的宣传,是整个宣传任务中的一个重要任务。”[1]古田会议之后,党的青年工作蓬勃发展。青年成为红军的主要来源,成为模范遵守苏维埃法令的楷模。1932年10月,少共湘赣省委召开第三次委员扩大会议,总结所取得的成绩:“全省动员了五千一百多名青年参加红军,发展新团员七千一百余人,使全省团员发展到二万二千六百多人,少年先锋队员增加了三千一百多人,儿童团员增加了三千六百多人。”[2]
在革命的低潮时期,党提出巩固群众基础的正确主张,古田会议将加强对青年的宣传和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对于红军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巩固影响深远,中国革命迸发了新的活力。
二、强调政党对于培育青年信仰的关键作用
革命的政党是培育青年信仰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处理党、政、军、民关系的基本原则,有了党的领导,才有政治意义和终极目标,革命才有主心骨。古田会议前后,在青年工作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先锋主义,即摆脱党的领导;二是取消主义,认为没有单独进行青年工作的必要。针对这两种错误思潮,正确处理党团关系,使青年能够在党的培育下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意义重大。如何让更多的青年信仰共产主义?一是思想引领,二是组织建设。
(一)加强青年思想引领
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虽然一些国民党党部的工作实际上由共产党人主持,但是领导权不在共产党,其口号和目标也是国民革命和三民主义。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将区分敌友作为革命的首要问题。国民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大地主阶级、大买办阶级是革命的敌人,要团结国民党左翼,发动群众参与国民革命。但是1927年国民党清党,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成为革命的敌人。共产党人旗帜鲜明提出武装割据、土地革命的口号,反对国民党的统治。党的青年工作从过去发动青年参与国民革命,向组织青年为建立和保卫苏维埃政权,巩固和捍卫根据地而奋斗转变。
古田会议前后,党在青年的思想引领方面,明确提出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决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斗争。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研究革命的目前阶段和前途,加强政治训练,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广大的劳动青年群众。从当时根据地的青年杂志看,党对青年的思想引领态度明确,旗帜鲜明。1928年10月,团中央出版秘密机关刊《列宁青年》,刊物的宗旨:“曾经站在革命最前线的主要地位,而为革命重要动力的中国工农贫民青年群众,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受着比以前更严厉的痛苦,在新的苏维埃革命阶段中,青年的地位与任务是更加重大了!革命的青年只有更加勇猛的踏着无数阶级先锋的鲜血,在列宁主义的领导之下,冲倒反动统治的铜墙铁壁,获得阶级的自由与解放。”[3]
青年群众是一个宽泛的整体,不仅包括意志坚定的革命者,还包括拥护革命的普通青年,他们一起构成政党的群众基础。在思想引领上,既要注重先进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培育,也要注意分层次加强青年群众的引导。《决议》特别指出青年教育的重要性。工农武装割据是处于国民党政权的包围中,与和平时期青年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带有鲜明的军事色彩。青年主要参与武装斗争,还包括训练民众、参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在根据地建设中,青年工作的对象从学生为主转向以青年农民为主,青年农民与学生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教育引领的方法和策略也相应不同。农民的主要特点是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强,因而教育引导要从文化教育入手,进行阶级宣传和科学知识的教育。在教育的方式上,要借助农会的力量,运用青年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扫盲运动,兴办补习夜校、农村俱乐部,建立文化和娱乐团体等。毛泽东曾提出:“开一万个法政学校,能不能在这样短时间内普及政治教育于穷乡僻壤的男女老少,像现在农会所做的政治教育一样呢?我想不能吧。”[1]
青年不同于成人,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如土地分配、婚姻、教育等,青年思想引领既要考虑青年的现实利益,特殊利益,还要教育青年将自己特殊问题的解决与社会和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苏区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充分考虑青年的诉求,青年农民和青年兵士按照苏维埃政府的土地分配法分得土地耕种。恋爱与婚姻自由是当时青年的特殊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政权的支持和土地革命的深入。苏区政府支持男女平等,以婚姻登记制度取代传统婚俗中的六礼,动摇父母在青年婚姻中的决定权,支持青年恋爱与婚姻自由。《决议》关于红军宣传工作问题的论述中,特别提出忽略对妇女群众的宣传,对青年群众的宣传不充分等问题,要求宣传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宣传的技术更贴近群众实际。通过广泛而又深入的政治宣传普及,使青年的信仰生成与实际利益相联系,但又不仅仅停留在一己之得失,而是能将个人的问题与国家民族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以个人的奋斗,谋求整个社会和阶级的解放。
(二)强化青年组织建设
青年组织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作用明显。青年在政治态度上有不同层次,将相同或相似政治态度的青年组织起来,建立不同团体之间的层级关系,帮助青年发展和加强青年之间的联系,是使青年不断提高政治觉悟的关键。苏区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区域,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青年组织建设极为有利。在苏区,最重要的青年组织是共青团,当时青年团的地位很高,不仅仅是一个群众团体,而是各种群众组织的领导机构。在党的领导下,团组织发展迅速。“据一九三零年统计,苏区团员达到十万人,苏区团中央局的机关刊物《青年实话》,一九三四年发行到二万八千份。……苏区共青团还直接领导了一个劳动青年群众的半军事化组织——少年先锋队。……据一九三零年五月统计,在不足三百万人口的中央苏区,少先队曾发展到三十万人。”[2]少先队成员是16-23岁的劳工青年,受共青团领导组成暴动队、赤卫队等群众武装组织,与正规的红军有区别,也兼有训练民众的任务。少先队中18岁以上,身体强健,政治觉悟高的男队员又组成模范队。模范队可以携带花枪等武器,参加游击战争。毛泽东1933年在长冈乡调查,该乡的少先队大队为男女合编,16-23岁的青年共101人,除15名病残人员外,其余一律编入,共86名。少先队之外还有儿童团,其成员主要是16岁以下的儿童。此外苏区共青团还发动青年组织了一支正式的红军队伍——少共国际师,在战斗中表现英勇。通过不同形式的青年组织,将青年纳入政治群体中,既体现年龄的区别,也体现政治觉悟的差距。
红军战士有近50%是青年,他们是游击战争最勇敢的参加者。加强红军的青年工作既是打造新型革命军队的需要,也是加强青年教育的重要任务。《决议》明确提出要有专门组织来担任青年教育工作,在军队中划出二十岁以下的青年党员,成立青年工作会议。随后,军队中的青年机构进一步加强,军以上单位设立青年部,师有青年科,团有青年干事,连队有战士兼任的青年委员。党在军队的青年工作中强调提高政治觉悟、军事本领和文化水平,要求每个红军能识300字。在红军中针对青年特色,开展“红军青年冲锋季”活动等,成效卓著。《决议》还提出要加强党内教育,加强士兵的政治训练,尤其是青年士兵的特别教育。通过识字、政治常识教育等,使青年明确红军的宗旨,担负起建立和保卫苏维埃政权,巩固和捍卫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等重任。
青年组织的建设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发挥青年作为先锋队和后备军的重要作用。苏区建设三大主要任务:一是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二是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保卫根据地;三是开展经济文化建设。三大任务可扩大红军,支援前线,巩固后方。各种青年组织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作为红军的后备队和作战助手,许多青年团员参加红军和游击队,少先队和模范少先队发动青年模范执行政策法令,争取青年的特殊利益,青年的参与扩大了红军的实力,为土地革命顺利进行和苏维埃政权巩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
三、辨证看待环境对青年信仰生成的影响
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无法脱离具体的环境,革命形势的涨落会影响青年的政治倾向。古田会议前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尤其是青年的革命热情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不断被压制。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对待青年运动的态度急剧转变,从过去肯定和支持青年,到攻击青年革命运动,痛心疾首将青年的革命热情视为“恶化”“腐化”。国民党政权运用法律、行政、特务、军事等手段残酷镇压革命活动,屠杀共产党人,大量的优秀青年倒在屠刀下。残酷清洗的后果是共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损失惨重,部分意志坚定的青年革命者付出生命的代价或者身陷囹圄,一些不坚定分子悲观动摇,甚至出卖党的组织和同志,成了可耻的叛徒。
国民党三全大会通过的《训政纲领》及其后颁布的《训政时期约法》,进一步限制青年政治运动,力图使青年的目标转向训政建设和学术文化方向上,镇压左翼青年运动,通过党化教育控制学生运动,防范青年。随后,国民党还在全国范围内清洗有共产党嫌疑的青年。与此同时,国民党还开动宣传机器,极力渲染共产党是青年的大敌,指责共产党麻醉,煽惑、诱骗青年等不一而足。国民党的残酷清洗和舆论宣传,使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遭受重创,尤其是青年运动趋于沉寂,相当多的普通青年同共产党拉开了距离,青年运动如遭暴风雪洗劫。正如1929年革命根据地的《列宁青年》杂志上刊发的文章指出:“国民党政府一面用五路围剿与烧山血洗的方法答复朱毛红军与各地工农斗争,另一方面就是拼命宣传共匪杀人放火,拼命在群众中造成一种心理,以为朱毛红军和土匪一样,共产党完全是杀人放火的凶神,甚至一般社会心理也多误认朱毛红军等于‘黄巢’‘李闯’。”[4]
面对国民党的军事打击、经济封锁、舆论抹黑,如何看待不利环境对于青年信仰培育的影响?共产党人以辨证的思维和乐观的革命精神,从危机中看到希望。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帝国主义与反动军阀勾结,中国的一段时间内必然是反动军阀支配的天下,是极混乱的政治,“但政治愈反动愈混乱的结果,是必然要激起全国国民的革命观念,国民的组织能力也会要一天进步一天。”[1]目前政治的反动与混乱,却恰恰是造就革命的良药:“这是和平统一的来源,是革命的生母,是民主独立的圣药,大家不可不知道。”[1]古田会议前后,恰恰也是中国革命陷入新的低潮的时期。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提出:“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一方面有少数小块地方的红色政权,一方面全国人民还没有普遍的民权,工人农民以至民权派的资产阶级,一概没有言论集会的权利,加入共产党是最大的犯罪。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1]低潮也意味着转机,关键是抓住问题的根本,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前夕给中央的信中写到:“三次进攻井冈山表示了反革命的最高潮。然至此为止,往后便是反革命高潮逐渐低落,革命高潮逐渐生长。我党的战斗力组织力虽然弱到如中央所言,但在反革命潮流逐渐低落形势之下,恢复一定很快,党内干部分子的消极态度也会迅速地消灭。群众是一定倾向我们的。屠杀主义又固然是为渊驱鱼,改良主义也不能再号召群众了。群众对国民党的幻想一定很快地消灭。在将来的形势下,什么党都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1]在革命低潮时期,难免会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这种形势也如同一个熔炉,燃烧杂质、锻造革命者,使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变得纯粹而坚韧。
事实证明,党在革命低潮时期,坚持发动和争取群众是正确的,尤其是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奠定了革命胜利的根基。反观国民党将“激进分子”“赤化分子”投入监狱甚至残酷杀害,并没有消除青年的革命热情,相反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等学潮此起彼伏,最后完全失去青年信任。共产党信任青年、培育青年、引领青年,将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生成与实际的革命斗争相结合,星火燎原,最后取得革命的胜利。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共青团专题论文集[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3]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5册)[Z].内部发行,1958.
A81
A
1673-9884(2017)04-0001-04
2017-01-08
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度规划项目(14BKS08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012年度规划项目(12YJA710085);福建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杨林香,女,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