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环境建设与生态现代化发展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5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生态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城市环境建设与生态现代化发展

王瑞琳任琴李欣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近年来在工业文明的驱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有限承载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生态问题已经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造成我国生态状况总体恶化趋势的原因。要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国民生态意识的塑和培育是刻不容缓的。本文将从生态环境的危害、风险评价、减缓措施和其他国家生态建设的启示等方面对城市环境风险与城市环境建设和生态现代化发展等问题进行论述。

生态问题;生态文明;启示

引言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对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结果。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正逐渐显现。从生态文化的视角切入对人类文明的现状加以反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对他国成功的生态恢复、生态建设案例进行探讨,是确立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内容、价值诉求和基本途径。

一、直面生态危机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意识到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臭氧空洞、淡水资源缺乏、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物种加速灭绝、能源紧缺、污染加剧等,这些生态问题在局部愈演愈烈,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有:资源能源约束趋紧,风险不断加大;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污染格局复杂;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着理念不清、管理散乱、资源浪费、有示范无联动、生态服务不足、社会排斥加剧等六大突出问题。

(一)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不清。据统计,目前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地级以上城市已达230多个。但是大多数城市的政府官员并没有搞清楚生态城市内部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环境保护关系如何处理,他们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把“生态”当成了拉动经济社会尤其是旅游、投资的增长点和地方宣传的名片。

(二)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散乱。由于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不清,更由于部门利益掺杂其中,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标准不一,把关不严,生态城市容易异化成扶持项目,导致城市与生态“两张皮”,群众实际感受与环境数据“两张皮”。

(三)建设资源浪费严重,城市可持续性差。生态城市建设没有严格按照资源集约、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生态原则进行,反而出现以生态名义进行的新圈地运动、大拆大建甚至征地拆迁矛盾。当前就有许多城内湖泊、河流、林地在大搞建筑和旅游开发等人为侵蚀后,不得不花巨资重新恢复生态与自然。

(四)生态城市没有起到示范辐射作用,污染转移加剧区域流域和农村污染。因森林、湿地、河流、湖泊等环境资源的共有性以及环境污染、生态问题的扩散性,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具有难以割裂的生态联系。城市附近郊区与农村的人口、土地、资源变得愈发脆弱,土壤严重酸化与流失,癌症等疾病高发,居民健康状况变差,资源品位、能效下降和开采难度及污染增加。生态城市反而变成了被大量垃圾和污染包围的生态孤岛。

(五)生态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不足。生态城市建设过于突出高技术层面,把解决环境压力的主要方向放在了寻求先进环境技术、建设先进治污工程上,没有深度结合自然、社会、人文要素形成一种文明的城市综合体,无法为群众提供充足的生态就业、生态教育、生态休闲等生态设施、生态条件和生态体验。

(六)生态城市建设加剧社会排斥,造成新的环境不公。由于公共的生态环境空间有限以及种种政策和管理差别,生态城市建设所产生的环境风险正被转稼到落后农村,城乡环境政策、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差异过大。

三、其他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和启示

德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环境法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德国环境治理模式的特色实现了三个结合:完备严格的环境立法与充分有效的环境教育相结合、自下而上的非制度化草根环境运动与自上而下的制度化绿色发展相结合、市场经济手段与伦理原则相结合。德国100 多年来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治理历程能够为正深受环境问题所困又积极谋求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提供有益借鉴。

(一)德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德国成熟高效的环境治理模式备受称道,但在百年来“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中,实际上其环境治理也经历了环境问题被忽视、环境问题意识显现、环境政策转型、环境政策绿色化的若干阶段,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环境治理经验。

1.政府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态环境难题的挑战,把公众的生态环境诉求纳入经济与社会治理的组成部分,将生态价值观贯彻于政府公共决策。德国政府将环境保护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推行“积极的保障未来的政策”,将生态价值观贯彻到环境与能源政策、经济与社会决策、企业发展战略与公民教育计划等系统工程,实现了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博弈转向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而德国政府也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中环境保护的先锋,成为欧盟内部推动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动机。

2.推行环境立法先行、环境治理跟进、环境资金保障的一条龙措施,重点运用科技—经济手段进行环境治理。德国环境政策坚持三个基本原则:预防性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和广泛合作原则。德国还运用其领先步入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优势,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以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科技发展所肇引的生态环境问题,其科学技术标准被纳入联邦德国和欧盟的环境立法体系,赋予德国的环境治理过程更高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强国家、企业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构建合理高效的环境治理结构。德国政府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合作方式,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科技手段、经济力量和民间智慧解决具体的生态环保问题。再次,政府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和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发挥其普及环保知识、监督媒体、代表当地居民参与政府和企业在当地有关环保的经济规划等有效作用,继续吸纳由公民参与的草根环境运动的积极影响,推动政府作出绿色决策。

(二)德国生态环境治理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改革开放30 多年的经济建设沿袭了西方片面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在取得巨大的经济社会成就的同时产生了严峻的环境生态难题,环境质量快速退化,自然资源消耗极其严重,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国际压力日益增大。德国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巩固生态价值观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价值观地位与加强公民的环境教育、政治参与能力建设相结合。2.明确“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基本认识与主动实施环境治理范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相结合。3.加强环境治理的法治化与完善环境治理的科技—经济手段相结合。

四、结论

城市环境建设与生态现代化发展与国民意识形态塑造积极相关。应在生态文化视阈下从深化国民生态理念、提高多维的生态意识等角度加强对国民生态意识的塑造。将掌握科学的生态知识、树立牢固的生态观念、掌握一定的生态技能等作为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目标。从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国民生态政治参与、树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大力开展生态教育、引领环保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等途径加强国民生态意识的塑造。

[1]曹萍、冯琳:《胡锦涛同志生态文明思想的区域实现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6期。

[2]曹新:《论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2期。

[3]曾煌、袁慧玲,等:《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王瑞琳(1991—),女,汉族,吉林四平人,硕士,成都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研究方向植物应用。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环境生态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环境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