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玛蒂亚·森视域下的自由的实质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5期
关键词:玛蒂杜威尼采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阿玛蒂亚·森视域下的自由的实质

乔剑浩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我们从自由的思想渊源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观点,结合森的自由理论,来阐述自由的过程与机会,以及影响自由实现的可行能力。我们阐述理论本身,是为了服务于当下。随着中国梦的提出,我们有理由相信,自由将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程;机会;可行能力;实践

古今中外,自由一直是人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一个永恒话题,无数思想大家在这个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所讨论的自由,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森关于在经济领域当中对自由实质的阐述。当下中国正进入市场经济改革的关键阶段,人们群众生活水平进入了快车道,以渐渐形成的庞大中产阶级为代表的社会中坚力量已经逐渐将注意力从物质追求转移到法律,权利,自由等多个领域上。本文就是针对目前所遇到这种趋势性的转变,希望能为自由的理解拓宽一点点思路提供一点点帮助,以见教于方家。

一、自由思想的渊源

其实对自由的理解,西方很多思想家都已经具体论述过。在对各种问题的研究中,由于客观实践的需要,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也涉及和讨论了自由观的问题,总体而言,他们在讨论自由观时仍未能跳出康德等人把必然和自由观分属现象和自在之物两个领域的旧概念,但是他们经过长年累月的细致研究和不断总结,特别是关于自由问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挑选了几个关于自由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回顾一下自由理念的发展过程。

尼采的“自由就是创造”论,尼采一生的学术思想中有两个颇为重要而又彼此相互关联的两个观点,一个是“上帝已死”,另一个是“价值重估”。他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估价,让一切价值因你们而重新估定吧。”①以往的道德都是建立在上帝的基础之上的,很少重视个人的价值,尼采打破了之一价值体系,继而提出“价值重估”,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到价值是和自己紧密相连的,对人性的自我认识以及重估本质就是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人性的解放。“只有在创造中才有自由。”②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创造有过多种解释,“如果真有上帝,我如何甘于不是上帝呢!所以上帝是不存在的”。③创造者的意志,“牵引我远离了上帝或神们;如果上帝存在,——还有什么可创造呢?”④创造在尼采看来,就是现存的东西,不是发现,是估价,万事万物的价值是靠人类的估价才有意义。“人类为着自存,给万物以价值——他们创造了万物之意义,一个人类的意义”。我们不难看出,尼采的“创造即自由”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人是衡量万事万物的尺度。

杜威的“多元论自由”观,1939年,杜威出版了《自由与文化》一书,该书的出版正式标志着他的“多元论自由”观的成熟。但是纵观全书,我们也很难找到自由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杜威自己本人也不清楚该如何定义自由。他曾经指出:“爱自由是否不仅是想要从某些特殊束缚下解放出来的一种欲望呢?而且,在挣脱束缚之后,在另一些事物又使人们感到不能忍受以前,这种追求自由的欲望就会消失吗?”⑤杜威在这里是对自由能从束缚下解放出来,持怀疑态度。因为束缚人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我们能从一个束缚圈跳出来,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下一个束缚圈跳出来。即使我们真的有能力跳出来,在面对接二连三的令我们不愉快的事情面前,我们也会厌倦,甚至是放弃。他又说:“更多地给予个人以自由,把个人潜力解放出来,这个观念和这个理想是自由精神永远存在的核心;它是和过去一样正确的。”⑥在这里,我们又发现,自由在杜威看来是要把人的潜力解放出来,一方面他说人面对的束缚太多,以至于我们无法彻底跳出来。另一方面,人如果要想获得自由,就要把潜力释放出来,解放自己,前后观点看似矛盾。可是人该如何解放自己呢,杜威并没有给出答案,我们也无从知晓。他只是承认:“个人的自由只有许多不同的复杂因素通力合作一致,趋向于一个单一的目的,才能得以维护,可是到底怎样根据自由的意愿使这些因素相互协调起来,我们尚盲无所知。”⑦

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在论述自由的时候,抛弃了以往的占有西方主流思想界的决定论的自由观。“自由,作为虚无的虚无化所需要的条件,不是突出地属于人的存在本质的一种属性。在人那里,实存与本质的关系不同于在世间事物那里的存在于本质的关系。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因此我们称之为自由的东西是不可能区别于人的实在之存在的。”⑧故而,在他看来自由是绝对的,与人的存在同在,并且这种自由并不是属于人的本质的,人的本质是后天创造的,自由先于本质而存在。更为重要的是,理解萨特的“自由是绝对的”,不是说抛开人的境遇抽象的谈自由。这里的境遇要区别于我们通常所讲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这里的境遇是人的意识介入后的产物,境遇永远都是人的选择所致。他举了一些例子用于说明人的自由为什么是绝对的。比如高山是不是人的障碍,还要看人是否打算攀登它。不打算攀登就无所谓障碍,人当然是自由的。死也不会限制人的自由,只要人活着人就是自由的,不是选择死与不死,而是选择死的具体的方式。关于他的自由是“绝对的”,本文并不认同,绝对自由往往会走上唯意志道路,这样的哲学思想显然不能作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二、什么是自由

在森看来,自由包含两个方面,机会和过程。机会就是我们可以选择的自由的范围,过程就是我们是否是自主选择。森在这里插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让我们深刻理解机会和过程的差异,A某天待在家里不愿意出去,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情景1。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强悍的劫匪闯进了A的家,把他拖出去,痛打一顿,扔进一个水沟里,这种情况我们暂且称为情景2。最后一种情况是,一群暴徒冲进A的家,告诉A哪也不能去,否则将会受到严厉惩罚,我们把这种情况定义为情景3。我们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2的情况下,A受到的影响最为恶劣,他不仅在机会方面受到侵犯,在过程方面也受到严重侵犯。在3情况下,似乎问题有些复杂,虽然暴徒限制了A的活动范围,不允许他走出家门,但是A自己也确实不想出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A自由的机会方面是一样的吗?森指出,我们不能光从结果来得出自由。虽然情景1和3的结果都是一样,他们在选择的机会方面是大不一样的。在1的情况下,A可以临时改变主意,或者突然接到好友的电话去赴约,但是在情景3下,A的选择显然是被限制死的,只能呆在家里。我们都知道,人的选择是随时会发生改变的,正如我们在经济生活中的偏好是随时会发生改变一样。森用“终极结果”和“全面结果”来论述情景1和情景3,如果我们狭义地理解机会,并认为其他选择和选择的自由不是那么重要,那么自由的机会方面可以被定义为实现“终极结果。”或者我们可以广义地定义机会,我相信这更为可信,从取得“全面结果”的角度来定义,即注意到实现最终结果的方法。⑨

森对自由的形式也有过比较全面细致的描述,一般意义上我们理解自由都是从人的主动性方面去考虑,可是社会当中还有很多自由是通过“间接权力”产生的。“许多自由都是我们通过直接控制以外的方式在社会中享受的。”⑩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发现,我们自己的自由的实现是需要依赖于外界社会的帮助,公共政策,法律,规则等等,来保障我们自由能够顺利实现。森在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在意外事故中昏迷不醒,而又亟需治疗。这时候,显然病人自己是无法与医生沟通的,也无法向医生去表达自己所遭受的痛苦,这时医生就需要根据在正常环境下,病人可能做出的选择来医治病人。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自由并没有受到侵害。本文认为,一个人是否有充足的机会来理智的思考自己究竟需要什么,以及别人理智思考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偏差的,可能周围人都觉得合理的事情,在当事者自己看来就很有可能侵犯到自己的自由。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想要治好自己的病,就需要从一种动物身上提取原材料,恰好此时此刻这个人又是一个坚定的动物保护者,他宁愿自己受疾病的摧残,也不伤害动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用动物身上的材料治好了他的疾病,我们也侵犯到了患者的自由,即自由的过程受到侵害。所以,如何界定理性和自由的界限,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自由的实现

森区分了“自由”和“自主”的差异,“在一些关于自由的理论中,自主不仅被定义为一个人能够做什么,而且包括要求他人不破坏此人的这种能力,即使他人有这种意图。”这种观点无疑是认为自主就是任何人都不干预,完全凭自己的意志来做一件事情,他们把自主完全混同于自由,如果不自主去做某件事,那自己就是不自由的。毫不疑问,这种观点在森看来是大错特错的,正如前文所指出的一样,人受实践的生活环境以及各种条件的制约,并不可能想做的事情,都能做成,想做和能做之间,很多时候还隔着一条天堑。与此同时,在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里,我们的很多诉求是通过别人的帮助实现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就已经详细阐述过分工能使社会生率提高,因而每个人只需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即可。当你想过对岸,却发现没有桥的时候,你是过不了对岸的,但如果当地政府建了一座桥,或是正好河边有条船,那么你就可以顺利的过河,那么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是依赖于外界的帮助或者森所说的“恩惠”,那么你一样是自由的。森用了“可行能力”来描述自由的实现过程,本文认为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现实的能力,也同样是一种预期的能力。尽管,现实条件不具备实现我们自身的自由,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这种可能性必然实现,我们也一定是自由的。故而,可行能力不仅仅涵盖“自主”,还包括能够实现这种自由的外界的力量。总而言之,只要是能够实现自由的能力,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可行能力”。虽然森没有强调“可行能力”的边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思想中知晓,这种能力的行使,不能妨害到别人的“可行能力”的行使,毋庸置疑,也一定是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而不能越出边界。

还有一个和“可行能力”一样重要的问题是森所谓的“评价”和“公共理性”,这两个因素对“可行能力”的实现也同样是至关重要。我们可以用印度的事情来说明这个问题,这就是关于性别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光表现在整个印度社会,还包括每一个印度家庭。长久以来,女性的地位不如男性,几乎在印度的每一个家庭中都根深蒂固,不光男性觉得女性地位应该不如男性,连女性自己也觉得不如男性。这种性别不平等的自由,近年来在印度逐渐得到改善,很多人都对这种角色的定位进行抨击,在印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妇女的权利逐渐受到重视。追根究底,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评价”和“公共理性”所发挥出来的巨大作用不容小觑,它们不仅仅影响每一个个体,也同样影响着政府的政策制定及实施。“可行能力”的实现,意味着它的实现没有触碰到红线,这种制约不仅仅有道德,还有法律。

本文认为,森对“可行能力”的描述,总体是客观真实的,比较符合日常生活的实际。但人自身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机会”和“过程”受到极大影响。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或海啸,使得社会提供给我们的机会瞬间减少,另一方面我们自身突然遭遇病魔的袭扰,也使得我们面临的机会和过程受到严重侵害。纵然,自由与生俱来,我们对自由如此渴望,我们还是会发现,自由是非常脆弱的。难怪帕斯卡尔会感叹,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四、总结

可以肯定的是,森的关于自由的认识,是客观全面,符合当下我国国情的。他的自由既不是绝对自由,也不是抽象自由,而是以人的实践能力为标准,根植于人类实践的自由。他深切关注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穷人的经济学家。”

当下我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能否继续沿着改革的路一路高歌猛进,关系到我们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也关系到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切身利益。目前,我们确立了依法治国的理念,以往的政府管理到现在“治理”概念的提出,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和保障人权。让普通老百姓的自由愈发充分,让法律和政策为千万人的自由保驾护航。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看病,住房,医疗,就业等等问题。它们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我们很多自由依然无法实现。这个时候,顶层制度设计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是不是在政策制定的时候,往这些方面多点倾斜和支持。在发展中国家,社会团体和公共理性所起到的作用可能不如发达国家那么卓有成效,在这个时候,国家作为集体理性的代表,就该最大程度的从制度设计角度出发,以保证全体自由的有效实现。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制定法律不光是为了保护自由的实现,同样也是打击自由的滥用,不能因为自由权利的行使,而影响到别人的“可行能力”。

我们憧憬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也在努力为这一天的到来不断努力,相对于漫漫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我们终究过于渺小,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自由的执着,会引领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自由。

【注释】

①《自由论》李武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②《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周国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页。

③《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④《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⑤《自由与文化》杜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页。

⑥《人的问题》杜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00页。

⑦《自由与文化》杜威,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23页。

⑧《存在与虚无》萨特,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5页。

⑨《正义的理念》阿玛蒂亚·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13页。

⑩《正义的理念》阿玛蒂亚·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1页。

[1]《自由论》李武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2]《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周国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页。

[3]《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4]《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5]《自由与文化》杜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页。

[6]《人的问题》杜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00页。

[7]《自由与文化》杜威,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23页。

[8]《存在与虚无》萨特,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5页。

[9]《正义的理念》阿玛蒂亚·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13页。

[10]《正义的理念》阿玛蒂亚·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1页。

[11]《正义的理念》阿玛蒂亚·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284页。

乔剑浩(1991-),男,汉族,江苏扬州宝应人,硕士,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经济伦理学。

猜你喜欢

玛蒂杜威尼采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高高的木箱
The Hundred Dresses (V) 一百条裙子(五)
The Hundred Dresses (VI) 一百条裙子(六)
让我们摇起橹来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杜威传播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接受
Measurement and Correlation of Vapor-Liquid Equilibria for Hexamethyl Disiloxane + Vinyl Acetate System at 101.3 kPa
佩琪和玛蒂埃到波金斯山找到旺达了吗?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