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废都》之“废”
——论贾平凹《废都》庄之蝶的悲剧性命运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5期
关键词:北京出版社废都西京

(吉首大学 湖南 吉首 416000)

《废都》之“废”
——论贾平凹《废都》庄之蝶的悲剧性命运

张群

(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

贾平凹的《废都》自1993年发表之日起,就成了文化领域的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对于《废都》的成就,评论家们从多方面论及,本人试图从《废都》的都城之“废”、人之“废”的描写谈起,探讨《废都》以庄之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命运。

贾平凹说,他企图在长篇《废都》 中写下一个都市生活,阐述古城里的一种“废都意识”,内容便是些古都城里一些当代人的生活。①②贾平凹以庄之蝶为重笔,把对《废都》的描写从“以庄之蝶为中心”向四下衍射的展开。围绕着庄之蝶的五大圈子引出社会的图景:一是朋友圈,以四大名人的交往行止为中心,展示了当代文人的庸俗和堕落。二是女性圈,庄之蝶对以牛月清为代表的日益乏味的城市女性缺少热情,而沉溺于以唐宛儿、柳月为代表的乡村活力与风情之中。三是政治圈,作品中由诉讼官司连带出来的权力交易并不弱于一些专揭官场黑幕的作品。四是经济圈,从任用江洪管理书店到为经营农药厂的黄厂长写文章,庄之蝶涉足了经济领域。五是佛道圈,作品对智祥大师这样真正掌握了佛学智慧的高人充满敬畏,而对慧明那样身为尼姑心在辰寰亦僧亦俗的人物,却有茫然不知所措之感。③

一、一座“废”都

从小说开篇读起,处处都有“废都”的气息,废都之“废”揭示了中华文明之“废”,显示了人文精神在市场经济中的丧失,它不仅表现了文化之“废”,而且也表现了人之“废”。

第一,都城之“废”

《废都》开篇展现了“鬼魅横行”的“废都”画面。小说先写了“一千九百八十年间,西京城里的一桩异事”:两个关系好的朋友从杨贵妃墓上抓来的土带回去放在陶盆里,兀自生出了绿芽,长成了勃勃一丛,并开出了奇怪的花,无人能识其品类。此事之后,到了夏天,西京城又发生了一桩惊人的异事:天上出现了四个太阳,阳光白得异样。待到人群被奇异的太阳事件惊住到死气沉沉时,城墙上竟有人在吹埙。除了这几桩奇异事件,文中还写了很多奇异之处:收垃圾的老头总会突然间地出现,唱着有所意指的谣辞;庄之蝶的岳母习惯睡在棺材里,并且能够跟灵魂交流等等。这些诡异的场景和事件似乎暗示了“西京”这座城市生存环境的扭曲和异化,也为西京这座古老的城市走向废都作一个注脚。

第二,文化之“废”

《废都》之题名就暗含了一种文化之都的荒废。在小说中,西京虽然是一个虚构的名字,但联系作者的身世与处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安(西安在1930年曾被改名为西京)。西安是历来著名的古都,曾是中国古代十三个王朝的京都,是渭河平原的一颗明珠,乃至又是秦汉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废都》中所描写的西京也具有辉煌的历史,如文中出现的历史古迹、秦砖汉瓦、显赫身世、文化掌故等。作品以怀旧的方式描绘了一幅长长的历史的风俗画卷,但是回看现实,文物早已不被人重视,经受风凋雨蚀,在凄风苦雨中萧瑟着。人们对文化更是不重视,文化已不是单纯的文化,已染上了铜臭,正如新任市长所修的秦汉街、唐宋街、明清街一样,不是为了广大传统文化,而是为了赚钱。这一些现象都足以证明,曾经一度辉煌的都城,已走向“废”都。

贾平凹用荒诞的表现手法,赋予牛以人的思想和灵性,以非理性的意识流淌,对都城文化进行理性的审视。《废都》中,牛的反刍沉思在《废都》中占了较大篇幅。贾平凹笔下,牛是心具哲思的理性主义者,它从乡村走进城市,它以哲人的思维打量着城市。④⑤牛通过自己在废都中体会到的孤独、寂寞和无名状的浮躁,控诉了废都文化对人,对自然界一切美的存在物及其环境的践踏和毁灭。最终,奶牛难以挣脱死亡的命运,它变成了一张大鼓,在废都人的文化节上,发出“古书上讲的天音和地声”,“被悬挂在城门楼上,让它永远地把声音留在城市”⑥。奶牛的思考和悲惨的命运都在暗示着城市生存环境的异化,也是深陷现代城市的庄之蝶内心中无法返回传统乡村诗意生活的悲伤。

第三,人之“废”

《废都》开篇交代了西京天上出现的四个太阳的奇景:“古历六月初七的中午,神不知鬼不见天上出现了四个太阳,且呈现丁字形排形。”“人们全举了头往天上看,天上果然出现了四个太阳。四个太阳大小一般,分不清了新旧雌雄,是聚在一起的,组成一个丁字形。过去的经验里,天上是有过月亏和日蚀的,但同时有四个太阳却没有遇过,以为是眼睛看错了;再往天上看,那太阳就不再发红,是白的,白得像电焊光一样的白,白得还像什么?什么就也看不见了,完全的黑暗人是看不见了什么的,完全的光明人竟也是看不见了什么吗?当人们注目时,四个太阳由红变白,最后白得什么也看不见了,其间人们惊恐异常,一片死寂。”⑦这四个太阳是为西京四大名人的象征:作家庄之碟、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乐团团长阮知非。四个太阳由红变白至消失,暗示了四大名人其后的生活:迷失了自己,丧失了人文精神,一个个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小说中多处“埙声”的描写,传达了人无法在都市中找到精神寄托的悲凉,更突出了市场经济下的人文学者的无奈和堕落。在《废都》之中,埙声的响起总是很蹊跷:或是西京城里出现异常天象之时;或是老头叫喊承包破烂之时;或是庄之碟内心悲伤痛苦烦忧之时;或是周敏内心苦闷之时。埙声幽怨呜咽,如泣如诉,传达了一种悲凉的基调,映照着书中人物内心的悲凉。

二、两重身份

庄之蝶身上体现两重身份的典型,这两重身份都是残缺的。一方面,他是西京四大名人之一——作家庄之蝶,地位显赫,生活安逸,然而大名鼎鼎的作家,却丧失了男人本有的性能力,这种残缺使得他不自信,没有男人应有的尊严,他为自己这种身体“废”感到苦闷。另一方面,庄之蝶又是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积淀的传统型知识分子,内心保留着传统文人的审美情结,身处新旧世纪交替和中国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时期,新旧思想的斗争在他内心身处形成巨大的压抑。以他为首的西京四大名人在传统生活中宴聚乐社,把玩古董字画,但他们内心的传统精神资源无法抵御现代社会的经济浪潮和享乐之风的侵袭,于是乎他们在这种都市文化中迷失了自我。作为知识分子,他始终无法在这种都市中找到精神寄托,没有归属感,甚至觉得名字都不属于自己。庄之蝶一直处于都市文化中,始终只是外来者,无法找到精神寄托的苦闷,精神已“废”掉,只徒留躯壳迷失在城市。

废都的衰亡,四大名人的毁灭,牛的悲惨结局,隐含了一种悲剧的人生命运。庄之蝶不仅发出找不到自己的悲鸣,还流露了一种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无可奈何的情绪。贾平凹在《废都》中,以隐喻的方式写出了知识分子生存环境的浮躁和古老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颓败。贾平凹在这部写城市的长篇创作中,显示了他敏锐的才情和多愁善感的气质,他把对个人、对人生和现实社会的感悟提升到整个人类生存状态和未来命运的哲理高度来思考。他对知识分子地位的丧失的思考,抒发了一代知识分子不想退出历史舞台的情怀。他把对一个时代的精神“废都”的描写,选择通过对性情的描写来实现。

【注释】

①《废都废谁》,肖夏林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8页。

②《废都废谁》,肖夏林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21页。

③孙春旻:《<废都>——一个广阔的阐释空间》,《名作欣赏》,2010年第21期。

④贾平凹:《废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第55页。

⑤贾平凹:《废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第141页。

⑥贾平凹:《废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第511页。

⑦贾平凹:《废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1]党圣元:《说不尽的<废都>》[J],《小说评论》,1996年第1期。

[2]张新颖:《重读<废都>》[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5期。

张群,女,土家族,湖南泸溪,研究生,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北京出版社废都西京
《鸟类大百科》
《动物大百科》
听海
凿壁偷光
《好诗不厌百回读》
陕军东征,殊途同归——浅论《白鹿原》与《废都》
贾平凹小说研究综述
救经济?南非要 “废都”
编辑部的故事
民国陪都“西京市”筹建夭折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