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5期
关键词:现代化转型传统

(鲁东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25)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程霞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涵。传统文化是在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条件下建立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具有封闭性、保守型,重视经验等弊端,而随着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理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等逐渐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显然传统的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来适应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作用,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转型;作用

一、传统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等级特权为基石的文化形态,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它是在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的宗法等级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模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结构上来说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儒家文化虽然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但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道、法、墨等思想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灿烂瑰宝。中国封建社会自秦汉以来,儒、道文化都占有重要地位。秦亡以后建立起来的两汉政权,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两汉初期开始推行道家的“黄老”政治,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清静无为,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出现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西汉中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一跃而居于统治地位,而黯淡下去的道家思想开始以道教的形式在民间广为传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玄学开始形成,它在内容上主要是议论,解释《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它实质上是吸收了儒道两家文化。隋唐时期,道教再次繁荣起来,唐王朝自认是老子后裔,把老子尊为“玄元皇帝”、“天皇天地”,并把道教排为儒、道、释三教之首。而至中唐以后,一些儒生开始重新肯定儒学价值,提出“三教归儒”的口号,从而开始了北宋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为宋明理学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虽然宋明理学恢复了儒学的主导地位,但实质上是儒、道、释三教的融合。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极强的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从内容上来看还具有很强的人本性。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家国一体的宗法等级制下形成的,而在这种宗法等级制下必然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血缘亲情、人伦关系、尊卑次序、人际和谐;强调仁政、德政、以礼治国;奉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德理想。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也是依靠规范人们之间的尊卑等级次序来完成的。不仅如此,统治者还重视仁政,注重人民的作用,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仁者爱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人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形成的时间上来看还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大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在宗法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具有包容性、历史悠久、人本性等,还具有伦理性和经验性等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转型

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习以为常地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自从西方文明以“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大门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向现代文化的缓慢转型。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历代仁人志士为中华文明的重新振兴、为追求社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转型理论,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有其必然性,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宗法血缘关系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经验性和伦理性等特点。而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则重视科学、民主、自由、理性等。从其本身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已不适应机器大生产,要想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必然面临转型。

从外部条件来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掠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原来闭塞的小农经济不能长久,国人逐渐意识到外国的先进水平。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条件下也不得不打开国门,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林则徐第一个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此后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直到五四运动。国人开始认识到不能只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更要学习他们的思想,由浅入深,中国逐渐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因此以鸦片战争为导火索,以“五四 ”文化运动为契机,中国进入以救亡图存、除旧革新为主题的上百年的文化转型时期。在这个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思潮和思想激烈交锋,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在对待古今中外等关系的问题上都需要我们慎重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过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打倒孔家店”,也有全盘吸收西方文化的现象。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正是由于长久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不同文化才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丢掉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更要注意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全盘否定。在对待外来文化时,由于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不是所有文化都适应本民族的发展,更不能一味的吸收外来文化,而应该有选择的吸收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我们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成果,把它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选择其中适应中国实际的优秀文化,并与中国传统文化成果相结合,兼收并蓄,形成适合中国特点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对待传统文化本身,我们应该了解传统文化中一些有价值的历史遗产与现代社会有相通之处,对我们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要充分吸收精华,剔除糟粕。我们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要有选择的进行吸收和发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实际发展相结合,形成一种既有传统文化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本性的特点,这与我们现代所提倡的民主、自由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在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还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借助传统文化“人本性”的特点,我们可以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各国文化共通的价值观念,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向世界,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也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中,我们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借助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使其带来更高的文化价值和生产力。我们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作品相结合,展示中国文化的特色;还可以发展中国特色旅游业,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旅游业相结合,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增强综合国力。

在传统文化转型过程中,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我们除了对传统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和不段创新之外,最重要的是在面对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与社会发展现状,必须摒弃同传统农业文明及封建文化脐带的深层关联,彻底理清内化到血脉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文化基因,建立科学理性和人本精神之间必要张力,依托传统文化诸要素的文化精华,同时吸纳后现代多元文化要素的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化的新时代,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

[2]李德全.中国现代化的反思[M].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246.

[3]邹顺康.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4]任丽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转型[J].重庆社会科学,2012.

程霞(1993.02-),女,汉族,山东禹城人,研究生,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猜你喜欢

现代化转型传统
边疆治理现代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转型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