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教学模式构建
2017-04-15
(福州杨桥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2)
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教学模式构建
程甦
(福州杨桥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2)
生活世界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个人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塑造离不开现实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激励学生体验生活,才能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知识、塑造品格。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情境等方面的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特征要求。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师生交流互动的课堂氛围和创设有意义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路径选择。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灌输和考试成绩,照搬课本内容,失去与生活的联系,忽视思想品德课的应有之意。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在生活成长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且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探究生活,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美好和真谛,才能让其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为了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中,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又要结合学生实际兴趣和需求;既要考虑学生的现实感受和体验,又要融入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强调教学的“生活化”。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时代诉求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其思想素质的提升和道德品质的塑造离不开现实生活,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将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融入生活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推进的过程,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1]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和价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以及实践活动的关注,从而净化内心世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他们将学习的思想和方法融入生活,还能让他们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教学结合生活实际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
在教学中,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认同其理论知识。因为生活中的例子能真实地反映事情的起因、经过,细致的故事描述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格完善的目的。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在从生活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这样,学生就在自我生活的实践中将课本理论知识真正转化成了直观感受,从而促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课堂教学融入生活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水平,捕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动形象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讲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和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事件比书本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他们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不会觉得课堂枯燥无味。这样还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付诸实践。
(四)关注生活和社会是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
初中生有责任关注生活和关注社会,并适当承担相应社会责任。思想品德课的落脚点就是让他们通过学习成长为有社会责任的公民,培养他们对个人、家庭、集体、社会的责任,而这些责任的培养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适应。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和探究生活,理解教学内容蕴含的生活道理,学生才能学会生活,真正掌握生活技能,进而不断培养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正确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特征要求
回归生活、选取生活素材、设置生活情境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既可以唤醒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又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2]这说明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必须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能够实际感知到的;必须充分体现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生动性;必须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历史知识、社会知识相吻合。这样能使学生深刻感悟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明确学习目的,还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是指教学采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操作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学生感觉学习轻松愉快、内容丰富多彩,并且主动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需要。在知识结构与考查形式日渐多样化和灵活化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形式添加生活元素,创设一定的形式,把学生引入生活世界,让他们逐步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三)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是课堂教学由课本理论知识转向生活世界,即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启发他们想象、体验生活;引导他们主动观察生活、融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指导社会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感悟、升华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而且还能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领会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教学情境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所教授的知识设定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选取贴近生活实际且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素材,所采用的形式也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如:故事、漫画、小品等。当然,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要求从教材内容和要求出发,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适当加以调整。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感性认知、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路径选择
生活的瞬息万变、丰富多彩、酸甜苦辣不能完全在思想品德课本中体现。课堂教学只有回归生活、融入生活,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接触生活、探究生活和体验生活。
(一)教学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筛选学生生活或社会实际的热点问题,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一是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为出发点,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鲜活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设计出学生熟悉、新奇又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搜寻,从他人的经验中去感悟[3]。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到生活”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如:在“珍爱生命”一课中,可以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各种危险场景,让学生选择正确的求生方式。二是吸收现实社会信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教师必须注意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及时将国家新政策、社会新现象、科学技术新成就、学生生活新问题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如:在教“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时,可以参考“十三五”规划有关节能环保内容进行讲解。还可联系当前街头巷尾共享单车的推广与普及,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低碳环保生活。三是关注学生思想动态。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思想、情绪变化,可以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针对学生急功近利、承受能力差、与父母缺乏沟通等心理问题,教师应适时引导。如:在“我与父母交朋友”教学中,重点要教学生如何与父母沟通、相处,如何理解、感恩父母。为此,先让他们观看湖南卫视《变形计》节目,讨论剧中主人公是如何转变对父母的态度;再结合学生与父母关系的实际,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二)教学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接触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用正确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思想品德课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创新教学形式,寓教于生活、寓教于行动。多样化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方法有: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只有让性格各异的学生发生思维碰撞,才能使课堂和生活丰富多彩,与其告诉他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不如给他们发表意见、表达思想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我。如:在教“扬起自信的风帆”时,首先,让学生上台讲述最自豪的或是最自卑的事情,描述事情的过程,遇到的波折,大胆坦露自己的心扉。然后,让其他同学充分互动讨论、坦诚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对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应尽量少设置标准答案而限制学生思维;对不同的见解,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不仅能很快地掌握课本内容,而且能学会用课本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二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能把大量的视频、图片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课堂变得真实、生动和丰富,直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可以促进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轻松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在“走近法律”课中,可以先展示中国式过马路的照片,然后分析其错误和危害所在,由此说明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出生活中必须树立规则和法律意识。这样,使得相关知识水到渠成地为学生所接受。三是采取其他多样的教学形式。将排演课本剧、诗朗诵、设计板报、问卷调查以及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等其它教学方式与生活实际结合。如:在教学“弘扬传统文化”时,先布置学生到“三坊七巷”等历史文化景点进行实地考察,然后举办“福州民俗文化板报风采展”比赛,设立不同奖项,不仅考核板报本身的内容、形式,而且考评班级同学的参与程度、认真程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营造师生交流互动的课堂氛围,引领学生探究生活
以教师教课本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学生所喜爱的,它不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共同经历、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相统一的过程。教师要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和生活的主人。为此,教师应该或以问题为基础、或以情境为基础、或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来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对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预设系列问题且根据课堂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互相交流中形成相应的观点,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又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亲自参与了解知识背后的深意及其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比如:在“学会合理消费”一课中,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用一定的金额设计全家出游行程。在课堂上,请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想法,以及如何设计使得性价比最高。这样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比单纯课堂教“合理消费”知识点,他们更乐于接受且记忆犹新,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四)教学情境:创设有意义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体验生活
课堂既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又是折射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平台。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他们熟悉的事情,他们往往有强烈的关注欲望和对知道解决问题办法的期待。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现实生活场景。将教师的教学语言、说话语气、行为举止、内心情感、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心理感受联系起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促使课堂形成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心理交流场,达到累积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目的,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生活情境和体验实际生活的过程。[4]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不仅能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时,可以播放战胜挫折残疾人“力克胡哲”的演讲视频。学生观看他不屈不饶的奋斗之路后,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事迹对学生性格品性有着良好的熏陶作用。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注重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的真谛和美好,思想品德课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1]罗玉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思考的结合[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
[2]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EB/ OL].(2012-04-24)[2014-03-18].http://bbs.jxjyzy. com/space/viewspacepost.aspx?postid=48619.
[3]丁波.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1).
[4]唐凤成.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教学回归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
G633.2
A
1673-9884(2017)02-0082-04
2017-01-19
程 甦,女,福州杨桥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