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言实践的小学习作教学策略

2017-04-15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习作语言

(霞浦县西关小学,福建 宁德 355100)

基于语言实践的小学习作教学策略

陈振勇

(霞浦县西关小学,福建 宁德 355100)

“重习作技法指导,弱化语言实践”的现象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习作表达无法得心应手。教师可以通过得法指导,丰富学生内在的语言储备,落实语言表达和强化语言拓展,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语言实践;习作教学;提升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卖力地教,学生也在尽力去写,而收效甚微,学生的表达无法“得心应手”,文章内容千篇一律,平淡无奇。通过对学生调查分析,发现“病根”在于: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无法进行生动表达;不留心观察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习作内容、指导方式限制了思维和想象。

一、语言储备——习作教学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丰富的语言储备,写文章时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阅读实践,积累语言

现行小学语文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值得诵读与积累,都是学生语言实践的好材料。但是单靠课内阅读实践是不够的,还要在广泛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1]一是可以推荐相关的课外拓展性阅读,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可推荐阅读名著《水浒传》;教学《月光启蒙》,推荐作家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推荐阅读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等和课文有关联的一些书籍。二是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学段特点推荐一些合适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到图书馆、书店自主选择喜欢的书籍阅读。并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如好书推荐会、经典诵读等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还可指导学生适当借助电视、网络等新媒体获取语言素材。这样,日积月累,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后,为得心应手习作奠定基础。

(二)留心生活,获得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才能“有言可表”。感人的习作,来自于真实的日常生活。要想语言表达得心应手,那就要离生活近些,再近些。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留心观察生活,留心观察大自然,留心观察身边人,留心观察身边事。[2]教会他们认识生活,了解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习作就需要到生活这个宝库去寻“宝”,这样可为习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并学会记录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再加上自已的真实感受。他们的思想将呈现耀眼的火花,感情将插上翱翔的翅膀,就避免了习作时“无米之炊”“无情可表”的尴尬局面。

二、语言表达——习作教学的关键

语言表达是习作教学的核心。教师指导方法是取决习作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习作实践中去感悟、去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

(一)授之以“欲”,乐于语言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的语言实践无从谈起,我们的习作教学也将会走进死胡同。因此,小学生的习作指导不仅要授之以渔,还要授之以“欲”。激发学生习作之“欲”的重点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如教学苏教版四年下册习作四《讨论话题,发表看法》,课伊始,笔者设计从微信聊天开始引入一个话题《老人摔倒扶不扶》进行讨论。由于微信对现代孩子很有吸引力,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的热情高涨,讨论激烈,唤起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有了“欲”后,习作指导就事倍功半。

(二)目标突显,训练语言表达

一节习作指导课,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把握习作教学语言训练点,指导要做到精练简洁,尽可能地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习作表达。教师在习作指导的各个环节一定要做到训练指导的一致性,抓住目标,实施到底。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位教师在指导五年级习作《场面描写》时,一节课的目标是既要学习正面、侧面描写,又要学习心理描写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以致于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满头大汗,教学重点在哪,学生学了什么,自己也说不清,学生更是似懂非懂。这样的习作指导失去了他本身的意义,教学目标一散,就无法落实学生的语言实践,学生就随着教师的指挥棒走,写出的文章也是平淡无奇。因此,教师不能急功近利,每节课都面面俱到,需要系统安排,提倡一课一得。这样的做法看似学生学的知识点少,但语言实践训练扎实。日积月累,孩子的习作能力肯定能突飞猛进,更上一层楼。

(三)突出主体,个性语言表达

目前,造成学生习作千篇一律,最大的问题就是习作主体的缺失。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比如有一次雷老师在笔者班级借班上公开课,学生对雷老师的幽默风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者就以《印象雷老师》为题;期初,班上一个同学转学了,笔者就以《给XX同学的一封信》为题。从学生的角度去选择习作内容,因为有体验、有兴趣,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个性张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了自已的情感。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习作经验后,鼓励学生自主拟题,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与尊严。其次,要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写出心灵的感动。孙绍振说:“只有心灵活跃、灵动起来,才可能进入为文的境界。”只要是基于他们的心灵的真实感受而写的,是贴近心灵,表达真情实感的,教师都必须予以支持、理解和尊重。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个性流露,必须要小心呵护!不然就会把他们的“棱角”磨平,从而又走进千篇一律,“假”“大”“空”的“魔咒”中。

三、语言拓展——习作教学的保障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应把学生习作实践拓展到课本之外,优化语言实践环境,提高语言实践能力。

(一)任务前置,课前实践

旧的习作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语言拓展。以前学生习作实践只局限在一、两节课中,固定在一间教室里,这就造成指导效率低下,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缺少灵性和生命力。我们可以任务前置,提前让学生拓展实践。比如教学苏教六年下册习作3《介绍喜欢的美味》,笔者就提前让学生回家先尝一尝自已最喜欢的美食,然后尽量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来介绍,看谁能够把教师和同学们介绍得垂涎三尺。这样,学生即有鲜活的生活体验又唤醒脑中积累的语言,又能进行语言的再加工、再运用。在这节习作课堂上,由于课前准备充分,他们的表现欲、成功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教师上得轻松,学生说得有趣、写得生动,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二)拓展活动,获得体验

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活动体验。教师可以根据习作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安排丰富、有效的活动。无论是阅读、朗读、演讲等竞赛活动,还是文娱体育、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甚至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学习评价等都是让学生亲身体验,然后让他们随感而发,进行表达。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七《一次体验活动》,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体验一次当盲人,学生从当初开始的热热闹闹到后来的鸦雀无声,真正体验到盲人的不幸与不易。动笔习作时,学生的真实感受就喷涌而出;在教学苏教版六下习作4《记一次有趣的实验》,笔者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四两拨千斤》,将指导观察与活动相结合,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习作时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三)养成习惯,提升语言

首先,摘抄的习惯。教师应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摘录的好词佳句,进行梳理归类,纳入《XXX撷语集》。通过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步构建了自己的语言材料仓库。其次,阅读的习惯。坚持“亲子阅读”,让家长参与监督学生的阅读,促使学生更自觉,更认真地进行阅读,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另外,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小学生每天写日记是记录发生在生活中的有意义的事,不要写流水账日记,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还有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作前构思的习惯、作后修改的习惯……让学生用积累的语言、习作的技巧更好地记录生活,这就是最好的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总之,在习作教学中,只要教师指导得法,丰富学生语言储备,落实语言表达和强化语言拓展实践,持之以恒,学生的习作能力必能得到提升。

[1]陈颖.课内大量阅读:切莫“误入藕花深处”[J].小学教学研究,2012(1).

[2]李再文.习作选材的几种方法[J].云南教育,2001(19).

[3]吕菊英.信手拈素材克服惧怕心——三年级习作起步策略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5(4).

G420

A

1673-9884(2017)02-0036-03

2017-01-18

陈振勇,男,霞浦县西关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习作语言
语言是刀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我有我语言
习作展示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