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7-04-15代方梅
余 腾 代方梅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与对策研究
余 腾 代方梅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武昌区8家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存在行业竞争杂乱无序、政府行业将及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制定行业监管制度、加强政府宏观决策与俱乐部经营协调统一等完善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建议。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对策研究
一、武汉市健身俱乐部经营规模情况
健身俱乐部根据资金投入情况和场馆占用面积的情况可以分为大规模健身俱乐部、中规模健身俱乐部和小规模健身俱乐部三大类。在所调查的武汉市健身俱乐部中,面积超过1500m2以上的有4家,在所调查的所有场馆中占到50%;2家场馆占地面积在801-1500m2之间,在所有场馆中占到25%;1家场馆占地面积在401-800m2之间,在所有场馆中占到12.5%;占地面积在400m2以下有1家,在所有场馆中占到12.5%。武汉市健身俱乐部的规模可以有如下划分,6家大规模健身俱乐部,1家中等规模俱乐部,1家小规模俱乐部,从这样的规模区分来看,大健身俱乐部是最多的、最主要的健身俱乐部规模,基本上可以满足地区人们对于健身运动的需求。
二、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健身设施情况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器械健美、综合素质训练、瑜伽、健美操、动感单车、健美形体以及普拉提依旧是武汉市健身俱乐部所开展运动项目中最热门的几项。大部分健身俱乐部的配套设置都较为齐全,相关配套服务都较为人性化,给会员的舒服度和体验度都会比较高。
三、武汉市健身俱乐部盈利情况
通过对武汉市部分体育俱乐部的调查,得出其主要收入来源包括:会员会费、私教课程、健身服装、赞助费、场地租赁等方式。其主要收入方式是会员的会费收入和私教课程。在调查的8家健身俱乐部中,有50%的健身房经营者表示自己的健身俱乐部50%是赢利的,有37.5%的健身俱乐部经营者表示健身房处于微盈利的状态,而剩下的12.5%的健身俱乐部经营者表示处于基本持平状态。
四、武汉市健身俱乐部的宣传方式
通过对8家健身俱乐部采用的宣传营销方式的调查分析显示,俱乐部利用了在报刊和相关杂志、在店面附近发广告和销售人员推广的传统广告营销方法、网络途径进行宣传。如建立网站,网络营销,大众点评、美团等手机APP,微博、朋友圈等新媒体手段的俱乐部占的比例也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年卡的价格区间在1000到3000元不等,结合近几年武汉市居民收入情况,此价格被运动人群大多数人接受。高档健身俱乐部由于其装修豪华、空间宽大、设施齐全、分布合理、人员充足,前期投入较大,故定价偏高。而一些中小健身俱乐部则因为设施质量或地理位置远离商业区,占地面积偏小,服务设施的质量偏低,所以相对价格较低。
五、武汉市健身俱乐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竞争杂乱无序。武汉市健身俱乐部以自主经营、各自为政、自己打拼。其中不乏实行松散式管理、人员不齐全、专业不靠谱,健身房之间很少进行交流学习,且俱乐部一拥而入、没有健身行业标准、相关工作人员服务水准良莠不齐,再加上部分健身房投入大、成本大、竞争压力大、人员流动快、健身市场不规范等种种因素,造成了武汉健身场馆边开边关的奇怪现象。
(二)政府的行业监管及政策支持不够。体育行政部门对商业健身俱乐部进行监管依旧较少,关注度不高,更不用说提供更多扶持,全民健身事业成了口号。得不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成了困难,而体育行政部门也没有拿出资金来进行健身俱乐部发展的投入。这不仅保障了健身俱乐部的生存,更来确保公民的健身权利。再就是,健身俱乐部相关的监管法制较少,体育行政部门对商业健身俱乐部无从管理,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配合,且相关法律赋予的权力没有能力去使用。
(三)俱乐部自身经营管理不够科学。投资团队混乱,投资者管理和经营理念缺乏,一方面是俱乐部投资太大,但会员卡收费不高,另一方面是健身房运营者对健身房工作人员进行了更全面的培训或专业培训,但由于教练人数比例较大,且兼职教练或实习教练人数较多,教练的专业背景不均衡,教育水平不高,缺乏对在职教练的长期培训,以跟上新时代的要求,健身教练去留频繁等等问题。
六、武汉市健身俱乐部经营对策
(一)制定严格统一的健身行业监管制度。法律的空白和监管的缺失成为这个行业混乱的根本原因,从而造成时常发生俱乐部老板卷款而逃的丑闻,因此制定严格的健身俱乐部审批机制,规范俱乐部日常经营的行为,出台俱乐部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对于俱乐部的从业人员而言,也应该建立完善的筛选制度,制定统一的从业资格考试办法。
(二)促进政府决策宏观调控与俱乐部经营协调统一的发展。企业是社会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定和规律当中,政府宏观调控对其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引和促进作用,商业健身俱乐部应该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适应其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对国家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同时,及时关注政府对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出的相关规定,适时对自身的健康发展负责。
(三)增加社会群体的调研活动反馈自身不足并改进。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建立差异化的竞争模式,争取做到各有所长和各有千秋,面向高中低档的消费群体能够形成高中低档的商业健身俱乐部为其提供特色化和增值服务,促进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四)提高俱乐部管理层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俱乐部服务质量。为了创造健身俱乐部更优质服务,企业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由上层开始起到表率作用。从管理层下手,以身作则,提高俱乐部团队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以顾客为中心,以会员的需求为重中之中,不放过每一个服务细节,从而打造健身俱乐部金牌服务。筛选俱乐部团队成员应当将责任心放在首位,用真诚和责任留住每一个顾客。同时对每一个员工进行有关服务技巧的培训。[4]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会员满意度,从会员那里反馈意见,了解健身俱乐部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以便以消费者为中心,真正做到健身俱乐部针对性地改善服务与管理。
(五)提高健身教练队伍的专业能力。加强健身教练员的岗前培训,尽管有些体育院校近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课程,但是由于培养的人才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社会对健身人才的要求。在相关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增设有关健身专业的课程。相关专业的健身教练培训基地应该更多得到重视,严格规范培训学员,将他们培养成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合格教练。同时,完善健身教练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健身俱乐部经营者可以邀请著名健身教练前来授课,让俱乐部的教练掌握更多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训练方法,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健身理念,与时代接轨。
[1]王高宣.健身俱乐部消费法律维权论[J].南昌体育学院学报,2013,02:43-46.
[2]梁小莉.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化发展研究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3:46-48.
[3]王璐.商业健身俱乐部会员制营销模式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04:41-44.
[4]陈荣,陈文静,周琦,张强,田里,方志军.我国经营性健身俱乐部职业健身教练专业素质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04:45-48.
余腾(1993-),男,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在读,湖北大学,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