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住宅小区空间环境变迁及更新构想
——以成都棕北小区为例
2017-04-15张燕琦
张燕琦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51)
80年代住宅小区空间环境变迁及更新构想
——以成都棕北小区为例
张燕琦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51)
本文从成都市80年代老旧住区的调查出发,以棕北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实地与问卷调查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老旧住区现存问题、研究对象的特征表述以及居住者的问卷分析,以期为老旧住区的保护更新和当前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
成都;住宅小区;环境更新;棕北小区
进入到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形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中的居住形态也在不断的动态演变。而城市中人口聚居的物质载体——住宅小区,也应该协同城市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改善性需求。
对于城市中的居住环境而言,从80年代开始席卷全国的大规模、一次性集合住宅的建设浪潮彻底格式化了我们的住宅环境,其成就是人均居住面积和居住水平都在这个时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经过多年的使用,人们逐渐意识到这样的物质环境实际上已经束缚了居住环境的发展,出现了层出不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一个典型的城市住宅小区——成都市棕北小区的现象研究,总结成都市主城区内城市居住形态的现状特点,推导居住环境问题出现的成因,造成的影响以及与之对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提出针对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的具体的更新构想。本文的结论认为,居住环境的更新必须结合居住形态的不断变迁,避免就改造论改造的解决问题方式。
一、老旧住区户外环境现存问题
当今城市发展迅速,不少旧住区所处的区位由于城市的扩张,从原来的城郊演变为市中心。
(一)商业空间向居住区渗透。城市旧住区原有的商业配置大都是沿居住区外围周边布置的“底商”。而经过多年的使用表明,这种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空间规模有限、业态水平较低、对居住生活影响较大等方面。“底商”形式的重复出现,根源在于设计之初,过分迷信于千人指标,配置的商业缺乏对城市中心商业价值的清醒认识。
然而时过境迁,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拓展,一些原来处在城市边缘区的居住区,现在却是名副其实的市中心,原有的商业配置不足的问题很快就曝露出来了。这就造成了商业空间开始向居住区内部渗透,在表现形式上,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比如一些小卖部、茶馆在小区内部出现,而真正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处在隐蔽地方,往往会存在着一些不法的经营,如黑网吧、赌博机等。总的说来,繁华的外部环境不可避免地渗透进入了居住区的内部,原来宁静的居住环境被打破。
(二)空间层级的异化。由于沿用了“居住小区—组团—院落”的“规范结构”,不少旧住区的空间划分看似很有层次,然而实际的使用却经常落入两个极端:在一些地方,如小区中心或道路,居民活动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另外一些地方,如组团中心和院落的宅间环境,虽然经过了精心的布置和设计,但是却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尴尬之中。不能否认的是,按照小区规划理论划分的空间层级确实比较便于日常管理,但同时却也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空间界限,这些界限往往又会导致住区环境出现消极和积极的差异。
二、实态调查分析
(一)实态分析样本概述。成都市棕北小区位于人民南路以东,科华北路以西,周边有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等重要单位。小区建成于1992年,是全国第二批试点示范小区。在规划设训一上,小区完全体现了居住小区的设计思想,分成四个组团:竹园、棕苑、锦苑、绣苑,每个组团内大约有600户居民。由于建成时间已经超过20年,小区所处的棕北社区已经由原来的城市郊区转变为城南的CBD区域,商业氛围十分浓厚。
棕北小区完全体现了居住小区的规划思想,从道路体系上看,城市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三者之间层次分明,另外小区的组团、院落等关系非常清晰。在成都80至90年代修建的众多小区当中,棕北小区可以说是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
(二)调查结果特征表述
1.区域因素的影响。棕北小区位于城南CBD区域,周边办公单位众多、写字楼林立。现已投入使用的有:保利中心、力宝大厦、威斯顿联邦大厦、新希望国际等甲级写宇楼。大量的办公写宇楼带来了汽车流量剧增和配套服务需求剧增两大影响。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段,汽车经常会在小区相邻的科华北路、领事馆路拥堵。而数量庞大的办公群体也越来越依赖于小区内的各种生活设施如餐馆、理发店、连锁超市等。
2.居民活动区域选择。小区内居民对不同公共区域的选择性参与情况对比较为极端,小区活动中心和周围道路,无论在参与的人数和实际利用率上,都是整个小区最高的地方。但活动的人数在组团中心绿地等区域就大为减少,组团绿地经常被用于晾晒床单等物品。而宅间绿地的情况就更为糟糕,除了必要的经过,几乎无人在此停留与活动,宅间环境经常被丢弃的建筑、生活垃圾所侵占。
3.小区中的经营场所。有70%的居民对于小区中的商业空间并不表示反对,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这些商业的老顾客,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商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一些商业如茶铺、麻将馆等,由于客人基本就是小区内部居民,顾客群体单纯,同时本身经营的时间较为合理,并未造成对相邻住户的严重影响。因此,也能得到“默许”。
而在明确表示反对的小区居民中,很大部分是对火锅店等临街餐饮店铺,将厨房或后勤通道等放置于小区院落内部的行为感到厌恶。因为这些后台服务空间经常造成油烟污染、排污管道堵塞、夏日蚊虫滋长等问题。
4.小区空间的利用。户外活动一般愿意选择开敞和通透的空间,如小区中心花园、小区道路等。这些地方总的特点是汽车干扰小、能形成有利于漫步的“线性空间”。而居民最不愿意选择活动的宅间环境却存在着:空间压抑、缺乏阳光、汽车随意停放等问题。因此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得出户外环境吸引居民参与户外活动的几个素:开敞、通透、机动车干扰少。
三、结论
(一)功能转化的必然要求。城市的“退二进三”强化了第三产业与居住生活的关联,因此在旧住区中,与第三产业的结合程度也更加紧密,这成为了一个无法改变的趋势。而对一些占据商业口岸位置的居住区,几乎无法维持原有的静谧的居住环境,因此,重新调整旧住区的功能组成,使之融入城市发展大背景,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要求。这也是几年来不少学者倡导在城市中加强土地混合利用程度的根本原因。而近年来,街区式住宅的出现给城市居住区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居住单元与商业单元的明确、合理地组合,差别化的管理让居住生活与商业活动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共生”关系。
(二)打通空间隔离。通过比较研究发现,老旧小区中三种空间层次划分人为地造成了空间上的隔离,从而造成户外环境利用的不均衡,而一个均质地、没有明确界限的公共环境空间反而更加具有活力。在老旧住区有限的户外环境中,确实应该去除现有的一些不合时宜的空间屏障,打通空间上的阻断,使户外空间环境更加地通透,并有效地被居民所使用。
[1]翟斌庆,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J].城市规划学刊,2009(2).
[2]朱泽,张玉坤.“街区住宅”的含义及其规划设计策略探析[J].建筑学报,2005(10).
[3]陈海燕,贾倍思.紧凑还是分散——对中国城市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方向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5).
张燕琦(1992.08-),女,四川成都人,研究生,四川大学,规划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