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的悲剧情节
——以《红树林》为例
2017-04-15冯雪李娜
冯 雪 李 娜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莫言小说的悲剧情节
——以《红树林》为例
冯 雪 李 娜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2012年莫言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奖项的唯一一位中国作家。由此掀起了一股莫言热的狂潮。莫言的文学作品成为文学解读的热点。纵观莫言的作品,其对饥饿和灾难的描述及其作品中的悲剧意识特征非常显著,学界对莫言作品的饥饿和灾难主题的文学评论非常多。本文主要从莫言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情节来论述。
莫言;悲剧情节;红树林
悲剧被称为“山羊之歌”,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酒神祭祀。在文学史上,悲剧一直被认为是最庄严、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的文体。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①。这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古往今来,很多作家的作品都体现了非常浓重的悲剧情节,莫言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
《红树林》是莫言1988年根据真实案例构思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中描写了一位朴实美丽的渔家姑娘珍珠从红树林边的渔村进入城市,经历了无数迷茫坎坷、痛苦凄楚的人生,最后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的故事。这部作品通篇充斥着强烈的悲剧色彩。林岚是江南市的副市长,但是在风光的背后,是他无法和初恋情人马叔在一起,被迫嫁给地委秦书记的智障儿子,最终被公公玷污并生下了乱伦的产物大虎。情人的疏离,丈夫的智障,儿子的不成器和嚣张跋扈使林岚几近绝望。渔家姑娘珍珠从渔村来到城市,大虎对她一见钟情,威逼利诱。但是珍珠不为所动,最终在大虎的指挥下,珍珠被轮奸。这时,珍珠又看清了她未婚夫大同的贪婪嘴脸,人生理念崩塌。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悲剧的,大虎仗着母亲的权势为所欲为,无法面对真正的人生,他是悲剧的。珍珠和林岚都是从农村走入城市,却在进入城市后面对人生的巨大痛苦,也是悲剧的人生。该作品的悲剧情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悲哀的人物心理状态的呈现
在《红树林》中莫言通过大量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描写,将那些愚昧而悲哀的人物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小说中这样描写大虎:“大虎伸出筷子,彬彬有礼地对那女郎说,不好意思,得罪了。然后选了右侧那个被众人夹的颜色发红的大奶头子,轻轻夹了夹,大虎心里突然产生了对这四个贪食D姐的厌恶”②。从这些心理和行为描写能看出,大虎心里很讨厌这四个D姐,却要装作很满足的样子。一边往嘴里送着佳肴,一边心里做斗争。虚伪的大虎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看似彬彬有礼的大虎实际是内心充满色欲,被物质蒙蔽双眼的人物。大虎在物质充裕知识修养却匮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变得麻木不仁,以为金钱可以买来自己想要的东西,但自己内心需要的真情实意的爱情用金钱却买不回来。莫言运用反讽的手法塑造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大虎。大虎是可笑可悲的人,是那个时代愚昧无知的产物。三个虎和面团都是那个时代愚昧无知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娱乐的方式便是斗蟋蟀赢得金钱和女人。面团继承了祖上留下来的腐败思想,从三个虎进他家古宅时就身穿长袍炫耀自己三爷的“财富”。中间提到过一个老丫鬟,曾经因为反抗面团的高祖,被脱光衣服在树上吊了三天三夜。高祖死后被面团的曾祖救了下来,才活到今天。作者从侧面揭示了那个时代下层人物没有人身自由的悲哀,到老都要在宅子里。更是女性没有地位的表现,是男人的附属品。莫言在表现人物愚昧悲哀的同时,更是以小见大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现状。
二、悲剧式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设置
曾经的林岚白的像张宣纸,纯的似一汪泉水。是什么让她蜕变?身份、权利、家庭,当然还有爱情。爱情是个什么东西?对于红树林养珠场那个林岚来说就是一切,就是生命的全部,是最美好的东西;对于秦书记的憨儿子媳妇,宣传局长林岚来说就是苦药,是让灵魂不得安宁的罪恶之源;对于头发花白,满脸褶皱的阶下囚林岚来说是救赎,是半辈子荒唐人生的错误源头。爱情让她幸福过、高贵过、痛苦过,最后却连提及的资格都没有。林岚虽然是副市长,但她唯一的儿子大虎却是一个荒淫无耻之徒,为了得到陈珍珠不择手段。而林岚为了儿子的幸福欺骗了善良的珍珠,珍珠成为大虎妻子的时候才发现强奸她的罪犯竟是自己的丈夫。纵容大虎行为的是自己很信任的婆婆,她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最终选择了法律维护自己的名誉。为了掩盖大虎犯下的错误,林岚为此做了许多不光彩的事。亲情成了她的牵绊,而她最心爱的人马叔是个铁面无私的检察院科长。在爱情和亲情发生冲突时,不想舍弃亲情又想坚守爱情的林岚陷入了困境。为了帮自己儿子大虎洗掉罪名,不惜背叛对马叔的情感,委身于金大川。金大川满身铜臭味,充满色欲,他与林岚保持着复杂的关系,正是这些从生命根部就腐烂的人物,最终让林岚成为了一个悲剧角色。
综上所述,《红树林》的悲剧形态贯穿于文本。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莫言对悲剧情节的营造如此用心呢?通过大量的文本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作家的悲剧情节。莫言出生在一个充满苦难的时代,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物质匮乏,饥饿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大问题。那时候的莫言吃不饱穿不暖,家里很贫穷,人口又多。像莫言那样的农村小孩子就跟养小猫小狗一样,多一个孩子无非就是多了一个劳动力,根本没有人性可言。这种痛苦经验也给他之后的创作带来了宝贵的写作经验,深知老百姓生活上的艰辛和知识的匮乏。于是从那时候起他就下定决心:我以后一定要当个作家,那样就可以每天吃三顿饺子。小时候周围穷困潦倒的贫民和压榨老百姓的官员让莫言耳濡目染。从小有着悲悯情怀的他,在他的作品中大多表现出对人物的同情及哀痛的感情,这也是莫言《红树林》悲剧形态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对生命本源意义的探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③。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基本需求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需要,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两种低层次的需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了,上升为精神上的需要,精神需要是什么?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价值随着经济文化发展越来越被重视,莫言作品中表现的悲悯就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的精神需要。莫言的过人之处在于展现人的精神力量,他在小说《红树林》中倾注了强烈的悲悯之情。林岚在欲望的驱使下,与公公扒灰,为救儿子大虎委身于自己不喜欢的人,把珍珠推向人生的绝境。林岚在获得权利金钱的同时迷失了自我,最终心爱的人亲手把她送入监狱,这时的林岚才清醒过来认识到真正的自己。耀眼的人物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心酸,人生的落差会使一个人精神崩溃,一夜之间白了发。悲剧是把最美好的事物毁灭在大家面前,在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实现所谓的人生理想。通过对林岚悲剧人生的描摹,展现了凡世人欲,生理需求的悲剧。揭示了人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的主题。莫言用悲悯的情怀看待他笔下的人物,凡俗人生的追求其实不过是马斯洛的基础需要,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得到更完满的人生状态。
【注释】
①朱立元.美学[M].(2006年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2.
②莫言.红树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42
③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教育知识与能力[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137.
冯雪(1984-),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文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李娜(1978.1-),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讲师,文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