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得失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北平

王 燕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浅析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得失

王 燕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由茨威格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较为成功的电影,本文就作品的改编得失谈论了一下其成功经验。从文字到镜头,从文学艺术到电影艺术,这两种不同的学科之间如何进行了成功的转变。

心理描写;画外音;情节处理;本土化;思想内涵

茨威格的小说以善于描写女性人物形象著称,最擅长的是心理描写手法,通过细腻的心理分析,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他的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书信形式写出了一位女子对一位并不熟识她的著名作家的挚爱和她做出的牺牲。茨威格以罕见的温存与同情刻画了女人情感的痛苦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这是一部经典作品。中国年轻导演徐静蕾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获得了好评。下面我就该电影的改编得失谈一下我的浅显理解。

一、情节处理的合理化

在茨威格笔下,女主人公是一个痴情女子,在她十三岁时莫名的喜欢上了小说家R先生,从此她的一生就属于了他,而他对她却一无所知。就在她儿子死去的那天晚上,她写下了这封绝笔信。由于整篇小说基本上是这封信的内容,所以给改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导演对整个故事情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有站在比故事本身更高的位置上才能对电影有一个更好地驾驭。从这一点上来说该电影在处理情节上做的很到位,在基于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再现了这个经典的爱情故事。虽然变成了一个中国版的故事,电影的叙事结构与小说基本相似,是以这封信的讲述内容展开的,电影在很多情节上是与小说情节一样的。如:仆人拿着小掸帚仔细的把书上的灰尘掸掉;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相撞;帮仆人搬运毯子,得以参观了R先生的房间;母亲改嫁离开原来的住所;男女主人公在一次邂逅并有了一夜情;再一次相遇时男主人公仍不记得她;女主人公沦为妓女······这些在电影中都有很好的再现。

二、话外音的完美运用

电影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很多画外音,贯穿原著的主线是女主人公凄婉的叙述,贯穿中国影片的主线也是女主人公的画外音。由于小说有很多心理描写,并且多是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诉说的,所以运用画外音来交代故事的发展和表达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正确的。故事开头女主人公说:“我的儿子死了——为了挽救这个有效较弱的生命,我和死神整整搏斗了三天三夜······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了,而你对我一无所知。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的一生始终是属于你的,而对我的一生你却始终一无所知······”就在这种平淡却略带幽怨的语调中向观众诉说着自己的一生,只是通过声音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悲惨经历,并深深地同情她。也正是这些充满了悲伤与绝望的话语构成了影片情节推进的焦点。我认为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最难的就是如何把心理描写用镜头语言展现出来,如果这一点做好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这一点来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成功的,当然这也要得益于该电影话外音的运用。正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心理想法才让观众走进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们知道了她对他的爱有多深。

三、外国电影的本土化

我们都知道茨威格笔下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为了更合理的再现原作的经典爱情故事,也更符合中国观众的视觉审美习惯,徐静蕾导演就这样将一个发生在遥远的欧洲大陆的爱情悲剧移植到了古老东方的北平,让一段激越的超凡脱俗的爱情在弥漫着幽怨的琵琶曲调的四合院中演绎铺展。进而使原作品中的一切都中国化、本土化、北平化了。可以说中国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外国电影本土化的成功之作,在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鲜明地抓住了最能折射北平文化的要素——京味儿,并以地道的、浓郁的京腔和京味儿贯穿整部电影,从而完成了将一部欧洲的经典作品转换成地道中国故事的艺术使命,使广大的中国观众在“中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氛围中接受和理解了这个远道而来的欧洲经典爱情故事。纵观整部影片,我们在几乎找不到丝毫的欧洲痕迹,感受不到丝毫的奥地利气息的同时,却时刻有身处中国,身处本土,身处老北平的感觉:影片的开篇,伴随中式的邮局、中式的邮递员、旧中国黄包车、最能代表老北平建筑的四合院等画面的闪回和中式乐曲的演奏,银幕上出现了“北平1948年底”的字幕,将故事的背景定格在中国。伴随男主人公的脚步,观众步入了中式的书房,看到了中式的菜肴和男主人公所正在阅读的中式的毛笔竖写的信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片名十分自然地映入眼帘,出现在银幕上,一个欧洲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在中国,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中拉开了帷幕。过春节时,银幕上所展示的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喜庆气氛:春联、福字、窗花、灯笼、烟花爆竹、饺子。这浓浓的本土化色彩,烘托着女主人公爱情的心绪。六年后,当女主人公再度回到北平时,又是在昏暗路灯下,在狭窄的胡同中乘坐黄包车的老北平景象。她与徐先生在中式的饭店吃饭、公园玩耍。八年后,当沦落风尘的她再度出现时,与之相伴的是国民党军官。而她再度燃起爱的火花的地点也是纯北平特色的京剧戏院。又是昏暗路灯下的那熟悉的胡同,又是那熟悉的黄包车,又是那熟悉的四合院,又是那几年前激情后匆匆的分手,不同的是女主人公的眼神由几年前的莫大满足转换成无比的失望和孤独!

在茨威格的故事里,这个爱情没有时代,而中国的导演将这个爱情故事放在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为这个看似爱情至上的悲剧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女主人公在六年后考入北平女子师范,比原著中女主人公回到维也纳找工作显得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女主人公参加学生的爱国游行运动,显示出她善良、纯洁的心灵和正义的情怀;游行遭到反动势力镇压后男主人公的及时相救,以及事后女主人公的以身相许也比原著中的主动和痴情来的自然;他们在清晨第一次分手的背景是当时的局势;女主人公流落到江南生孩子的原因也是当时的局势;而他们在清晨的第二次分手的背景同样是当时恶劣的局势。抛开作家徐先生的放荡本性不谈,处于苦难和战乱之中的局势也是这场爱情悲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解读的过程中,一门艺术在转换成另一门艺术的过程中和过程后获得了新的生命,因为它本来就已经脱胎成一个完全有别于原著的、全新的艺术作品。

四、对原著的思想内涵把握不到位

茨威格出身于犹太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过反战工作,后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服毒自杀。他生活的时代战火纷乱,时局动荡,但感觉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将自己的理想转化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在讲这个陌生女人终其一生为了爱情付出一切的背后,也隐藏着作者身为一个失去祖国的流浪者,忍受战争所带来的精神毁灭时,努力的奉献却毫无结果的残酷现实。和陌生女人守而无望的爱情一样,茨威格的理想精神也在这绝望的守候中慢慢走向了毁灭。

原著讲述了这个女人为了爱而甘愿为所爱的男人生下儿子并独自抚养毫无怨言,以致沦落风尘,但也是靠男性养活自己,这都体现了一个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卑微与无助,作者原意是要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电影在这一点上并没有突出体现出来。

纵观整部电影的改编还是比较成功的,客观来讲得大于失。所以徐静蕾导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电影改编史上的成功之作。

[1]傅守祥,李馨.跨媒介的艺术对话与文化沟通——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电影与小说的文本互动[J].《美育学刊》,2011年第4期。

王燕(1991-),女,汉族,山东莱芜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学。

猜你喜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北平
作家的办法
北平的秋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想北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