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职业教育合作校园社区传播体系构建研究

2017-04-15许秀清张建凤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媒介师生校园

许秀清, 张建凤

(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两岸职业教育合作校园社区传播体系构建研究

许秀清, 张建凤

(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针对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现状,我们亟需研究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传播各层面问题,充分利用社区传播的功能效用,推进两岸职业教育合作办学进程。校园社区传播中的媒介因素和非媒介因素,在校园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社区传播媒介、传播空间环境和传播内容是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传播建设的主要途径。

两岸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合作社区; 社区传播

两岸合作是福建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台湾地区在20世纪70、80年代,伴随工业化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建立了从中职学校、专科学校到科技大学上下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拥有优质的办学资源、成熟的办学经验和管理模式。大陆在学习借鉴台湾地区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两岸职业教育合作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自从2008年海峡两岸“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双十六字方针”提出,海峡两岸关系得以改善,互动交流逐渐频繁,两岸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也开始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2016年两年,大陆共有692人次赴台进行职教培训、122名学生在台湾职教实践基地实习(不包括福建省),福建省共有17所高职院校参与试行“校校企”合作试点工作,3 518名福建省内高职院校教师接受培训,3 000多名学生赴台读书,台湾地区到福建省交流的师生累计500多人。[1]由此两岸职业教育合作呈现发展迅速、合作形式多样的特点。随着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校园添加了新的社区成员,增添了新的社区叙事,构成了校园社区的新生态。本文基于社区传播概念的教育合作“传播基础结构”和“邻里叙事环境”探究,旨在对两岸职业教育合作校园社区建设整体规划提供一种新的视野。通过两岸合作职业教育社区传播体系建设构建,促进和扩大两岸相互理解,增进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培养两岸师生的认同感,增强师生对职业教育合作归属感及教育合作区的凝聚力和人性化,进而提升两岸合作教育的活力,营造独具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精神。

一、社区、社区传播的内涵

“社区”一词最早(1887年)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他的《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美国查尔斯·罗密斯译为《Community and Society》,中文版名为《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与性质相差迥异、流动又隔绝的城市大“社会”相对而言,“社区”指的是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有着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及较密切的社会交往。[2]传播与社区Community同一个词根,社区与传播有着内在关联和联系。居民在社区生活,所有社会关系的凝结都需要依靠传播来传递信息,社区的维系和良性健康发展离不开社区传播。[3]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是社区的一种,是建立共创双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而形成一种校园社区。[4]除了一般社区应有的特点和功能,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功能还包括消解两岸隔阂,快速融入新的校园文化,提升两岸教育良性发展的重任。学校建设、校园社区传播、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相辅相成,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传播是实现职业合作成功的重要方式之一,分析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传播传播现状,找寻合作社区传播建设途径,很有必要和意义。

21世纪初著名传播学家和社会学家鲍尔·洛基奇和她领导的团队将社区传播定义为在“传播基础结构”(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环境下的“邻里叙事网络”(neighborhood storytelling network),表明社区传播不仅包括社区媒介因素,也包括社区的环境建设、娱乐及相关设施等非媒介因素。社区传播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决策的中介,正是借助于社会传播,社区居民在所生活的环境中保持与他人的互动交往,分享社区责任,同时也实现自我认同。[5]因此,社区传播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增进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社区成员形成共同价值观念和思想信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

二、校园社区传播对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凝结起来的一种校园氛围、校园价值观念、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学校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智力资源,也是学校品牌价值的核心内容。[7]校园社区传播中的媒介因素和非媒介因素,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等活动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校园社区传播可有效整合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资源

校园社区传播包括人际传播、媒介传播、空间环境传播等多层级传播方式,兼具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模式特征。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的建立、成长与发展,是塑造教育合作校园社区师生教育认同感、校园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培育互助与自治精神的过程,推动学校及合作社区全面进步的过程。[8]多层级传播的校园社区传播,能有效地整合校园内各种资源,强化校园社区内师生的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进而能够维护校园社区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合作社区的稳定发展和个人发展。[8]

(二)校园社区传播基础结构为两岸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保证

校园社区传播中的非媒介因素,即社区传播中的“传播基础结构”是校园社区传播中的静态传播。对于两岸合作职业教育合作社区来说,是指构成社区传播行为得以展开的物理和传播基础的校园空间,如工作条件、社会控制、校园环境、交通、图书馆、公共空间等基础设施。这些是师生交流和交往的交互空间,师生利用这些基础结构进行学习探索、锻炼身体、娱乐休息、交流互动等,可以达成一种双向交流,塑造校园居民的行为和性格,勾勒出师生对学校和对社会的感受。

(三)校园社区传播的媒介生态彰显两岸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校园社区传播结构中的媒介传播因素,即社区传播中的“邻里叙事网络”,是校园社区传播的动态传播。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叙事网络,包括师生间的交流、校园媒体的接触和使用、校园交往空间(图书馆、教室、篮球场、休息区、学生活动中心)等社区传播组织资源的利用。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传播结构中的媒介传播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校园媒体,它是职业教育合作社区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传播和建构载体。校园媒体作为学校对内对外宣传的主要阵地和载体,承担着传递校园信息、引导校园舆论,记录学校发展、凝聚师生人心,建构学校特色、塑造学校形象的重要使命。没有校园媒介,校园文化建设就没有舆论阵地和导向。[9]

三、两岸职业教育合作校园社区传播存在的问题

社区即传播,传播即社区,传播凝聚着社区、推进着社区发展。社区传播中的“邻里叙事网络”中的传媒,传播着信息,是社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社区传播中的“传播基础机构”提供传播的基础条件,是社区文化形成的促成者。在新的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新的教育环境背景下,我国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传播与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并没有很好地顺应和跟上时代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邻里叙事网络”中的媒介因素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的传播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四大传播媒介(报纸、电视、广播、杂志)演变成四大传播媒介与各类移动终端、PC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共同提供传播信息渠道;传播信息的传播主体,也从以前主要是官方为主,发展到现在传播参与对象遍布各类人群。随着两岸关系变化和新媒体的出现,两岸文化、校园交流形态及方式发生了各种新变化,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中的师生,对文化交流生活需求、对文化生活参与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往传统媒介有限的传播文化形式已不能满足两岸职业教育社区中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但如今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传播方式和传播主体上,沿用网络、校报等相对传统的媒介平台,传播主体也主要是拥有传媒话语权的社区媒体拥有者,而诸如微电影、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这些与新媒体相关的文化形态虽然在社区文化中出现,但应用空间却需要进一步拓展,以前为传播对象的师生,也需要更多地参与进来。

(二)“邻里叙事网络”中的媒介内容因素未能贴近彼此心灵

校园社区传播里的“邻里叙事”,是社区传播的内容,即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里大家共同关注的校园趣闻轶事,是消除师生隔膜、积极培育社区归属感、集体效能(collective efficacy)以及校园事务参与的重要源泉。两岸职业教育合作新体系下,与以往不同,各种信息融汇,价值观念多元化、先进与落后、高雅与低俗充斥其中,影响着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中师生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形成。社区媒体和传播主体未进行足够创新,其传播的媒介内容仍然依赖旧有的信息选择标准来进行,这将难以贴近社区成员的审美和生活、文化需求,不利于社区归属感、认同感的塑造。

(三)“传播基础机构”中的空间环境传播设计尚未满足实际需求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的是为社会造就多种满足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各类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老师的教育,还需要高校为更多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交往空间环境,通过具有文化性的交往空间环境来熏陶和陶冶学生,激发学生的斗志,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10]现有的校园环境空间设计,大多集中在基本的生活、学习功能上,普遍存在缺乏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认识、对空间环境传播的设计、对两岸师生文化价值观的尊重和整体性把握等问题;设计的合理性也有待完善,校园空间传播环境设计也欠缺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更好服务两岸职业教育合作,发挥教育合作区的文化功能,做好两岸职业教育合作工作,必须正视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传播的功能,正确理解社区传播定义和功能,深入了解社区传播对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代发展新特点的策略。

四、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传播体系构建

校园社区传播对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把握住新时代两岸关系脉络,变传统的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传播为适应于新环境、新背景下的社区传播,有望缓解职业教育合作社区文化建设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推进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发展。

(一)打造完善的社区传播媒介

社区媒介作为社区传播的主要载体,担负着社区信息传播和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的功能,从而推进社区建设与融合。当前,以手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融入社区媒介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社区传播方式,有别于平时所见到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建立了基于数字技术的网络媒体发展的一种新型立体综合媒体,即综合网络、平面媒体、社区活动的立体方式传播。新媒体技术融入到社区的传播与社区建设中,除了完成社区媒介本身的信息传播功能,更可以通过多种生动灵活的方式丰富社区的居民休闲活动,在娱乐休闲中推动社区的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共同价值的形成,也能对有悖于社会文明的不良行为进行监测和遏制。

(二)营造浓郁的社区传播环境

大学生的生活,是从校园沟通和交往开始展开。合理建设两岸职业教育校园空间,营造教育合作社区校园文化,有助于促进社区的静态传播,增进两岸师生感情,增强两岸师生对合作校园社区的归属感,更好地提升自我。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的空间传播环境建设,需要结合两岸职业教育交往空间的特征和学生对交往空间的需求,尽可能满足两岸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开发和建立适合新形势下的交流活动场所,同时创建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校园空间的人文环境,提高校园交往空间环境的艺术性和文化性。[10]

(三)生产丰富的社区传播内容

内容是传播的核心,提供可读性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能为大学生用户喜欢的独特价值的优质内容,是社区媒介传播的重要任务。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中的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存在着同中有异情况,受文化传统、管理体制、教育和信息传播等因素影响,两岸大学生在权力距离导向、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传统性与同情心等方面存在区别。由于都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两岸大学生在传统性方面没有太大区别;而由于社会环境和体制的差异,两岸大学生同情行为与认知存在不一致性。在分析两岸学生文化价值基础上,需要发挥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传播优势,凝练内容特色、提升内容品质,注重用户体验和互动性,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活动,生产满足职业教育合作社区居民需要的内容产品。

当校园社区拥有了健康有序的传播环境,校园社区中的师生等居民相互睦邻友好和谐共生,校园社区中居民的事业、学业与生活才会更加繁荣与美好。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全社会形成共识,形成合力,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1] 祝井亮.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现状和建议[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8-60.

[2]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3.

[3] 王瑜.太原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4] 杨璐,张隆隆.新媒体时代社区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龙潭湖街道华城社区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376-378.

[5] 张建凤,许秀清.我国社区传播的研究历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7(4):130-133.

[6] 王倩,黎军.和谐社会城市社区新型组织传播模式的构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1):63-67.

[7] 刘新军.推进校园媒体建设 实现文化兴校方略[J].教育科学与技术,2014(10):34.

[8] 王梦蝶.新媒体时代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策略[J].今传媒,2015(8):16-17.

[9] 王国庆,李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陕西教育(高教),2010(6):7.

[10] 刘波.高校校园文化特色下的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5.

Constructionofcampuscommunitycommunicationsystemforcross-Straitsvocationaleducationcooperation

Xu Xiuqing, Zhang Jianf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

Facing the lively state of the cross-Strait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it is urgent to research into issues concerning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for cross-Strait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It is advantageous to exploit the functions of the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to propel the cross-Strait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The media and non-media factors of campus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play a promotion role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ommunity. To enhance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media,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communication content is the main means to the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ross-Strait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cross-Straits vocation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community;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10.3969/j.issn.1672-4348.2017.05.009

G21

A

1672-4348(2017)05-0452-04

2017-08-10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研究项目(FJJKHX15—024);福建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JAS160345)

许秀清(1964-),女,福建泉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传播学及教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圆圆)

猜你喜欢

媒介师生校园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麻辣师生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