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志愿者服务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2017-04-15任朋辉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基本特征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任朋辉

【摘要】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晚,发展快,其对促进社会文明、增进人民福利、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时代性、自愿性、群众性、社会性、自给性、低效性六大特征。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研究,不断完善其法制机制建设,使对志愿服务的有效管理与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关键词】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基本特征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起源于十九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二战以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已把志愿服务纳入到本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来规范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内容包括:灾难、弱势群体、家务、社会问题、社会文化、政治活动、环境保护、国内外各种运动会和其他活动等。

一、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志愿服务是从社区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的志愿者产生在社区服务的层次上,并逐步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广东省是当代中国大陆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三个“第一”: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电话热线1987年诞生于广州市;全国第一个正式登记的志愿服务社团1989年诞生于深圳市;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同年12月,2万多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1994年12月5日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到2000年,已初步形成了由全国性协会、36个省级协会、和2/3以上的地(市)级协会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到2013年11月,全国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人数已达到4043万,为社会提供了6.9亿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

二、我国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

我国志愿服务具有时代性、自愿性、群众性、社会性、自给性、低效性六大特征。

1、志愿服务的时代性

我国的志愿服务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它着眼于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良好环境的创造。在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有所作为,是新时期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它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帮困扶贫,救济就难,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社会局面。

2、志愿服务的自愿性

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必须是出于自愿选择,而非受第三人或外界的强制。虽然目前大多数的志愿活动都是由政府或社会组织发动的,但作为志愿者个人而言是有选择是否参与的权利。志愿服务不能作为一种义务而强加于任何社会成员。因此,自愿性是志愿服务区别其他社会行为的首要前提。正是由于参加活动的动力来自于参与者本身,因而参与者更具有积极性和责任感,比较容易坚持,有利于活动的持久和深入。

3、志愿服务的群众性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活动及参与面已经超越了空间、时间、职业及年龄的限制。活动遍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参与者从十几岁的青少年到耄耋老人。可以说,志愿服务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感召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全社会形成了强烈的辐射效应。

4、志愿服务的社会性

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不是存在于个人生活的私人领域,而是在一定的公共空间和特定的人群当中进行他助或互助。公共福利和社会公益是志愿服务的价值目标,也是衡量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性和有用性的评判标准。志愿服务正逐步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日常行为,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一项事业。

5、志愿服務成本的自给性

志愿服务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奉献。成本的自给性表现在:服务成本个人化,志愿服务必须是运用自己的知识、时间和精力服务社会;活动费用的自给,在对某省会城市787名青年志愿者的调查中发现,95.7%的志愿者没有经费保障,活动费用完全自己负担。

6、志愿服务的低效性

许多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培训,其管理水平较低。在上述对787名青年志愿者的调查中发现,77%的志愿者表示基本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其服务活动属于“招之即来,来之则干”的状态,距开展高层次专业的志愿服务还有很大距离。另外,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志愿服务三方的责、权、利不清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家参与和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以上原因决定了我国志愿服务的低效性。

三、志愿服务对我国现代社会的意义。

对服务对象而言,志愿服务在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的同时,注入大量人性的真、善、美的元素,根据服务对象的个人实际需要,令服务对象通过服务活动能够真真正正地解决实际困难,获得切实的受益;对志愿者个人而言,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有机会为社会贡献自身的才学、能力,满足了“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志愿者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有意义的志愿服务使自己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自己多方面能力;对社会而言,志愿服务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对促进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发展很快,目前已具相当规模,对促进社会文明、增进人民福利、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研究,不断完善其法制机制建设,使对志愿服务的有效管理与组织与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张春生, 蔡 澍. 广东青年志愿服务立法的起源、探索与思考[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0,01.

[2] 于良佐. 志愿服务立法及其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J]. 北京:中国青年研究, 2009(09):45.

[3] 刘喜堂. 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J]. 新华文摘, 2010,(22).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浅析“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