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现状分析

2017-04-15潘晓彤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研究现状

【摘要】本文以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对我国25年来跨文化交际学领域产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通过核心作者群、高被引文献、普赖斯定律、h指数、高频关键词、基金资助情况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学者在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研究现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该学科研究层次较浅,尚无核心作者群,研究方向有相对局限性,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本文力求通过以上分析,为广大学者们带来一些思路,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文献计量法;跨文化交际学;可视化分析;研究现状

一、引言

所谓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即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共同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这是一门由沟通的需求而产生的研究领域,是不同文化间的彼此需要。无论是否走出国门,跨文化的沟通都在所难免,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研究与了解跨文化交际则成为了当今人类和平共存不可或缺的条件。

国内学术界多认为我国研究跨文化交际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研究重点多局限于语言和文化或是商务交往领域,与西方多学科交叉、多角度分析的研究模式还有较大差距。此外,国内对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层次尚浅,研究时权威性参考文献很少,多追随于外文书籍的翻译,国内学生也没有全面详实的参考教材,这都会影响我们与世界对话,导致跨文化沟通的失败。

本文尝试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通过对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发表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透过热点研究我国学者在跨文化交际学领域做出的努力,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找出问题,推测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找准跨文化交际学学科的坐标,力求为广大学者们带来一些思路,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我们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中国知网”为来源数据库,以“跨文化交际学”为检索词,将检索时间结点设为2015年12月31日,采取“主题”精确检索。剔除总目录、会议通知、报纸报道、编辑首卷语等不属于我们研究范围的数据,得到有效文献共2038篇。其中最早的文献可追溯到1991年由学者张维友在《外语教学》上发表的文章,最近的一篇是由学者冯蕾在《江苏外语教学研究》上发表的文章。通过对2038篇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学术理论进行分析,利用h指数、普赖斯定律、高被引文献、核心作者群、基金资助情况、高频关键词等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

三、研究现状分析

1、年发文量分析

通过统计某一研究领域内文献刊载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可以对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态势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我国学者在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发文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1991-2015年以来,该领域发文量基本呈上升趋势并伴随着几个明显的扩增点:2005年、2009年、2012年。这些变化无疑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2004年全球首个孔子学院于塔什干成立,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年,这一阶段中国主动传播中华文化,中国与国际间交往更加密切,推动了跨文化交际学的迅猛发展。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2009年是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年,世界各地各民族人民齐聚中国,因而跨文化交际进一步发展。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日钓鱼岛问题争端加剧,香港回归15周年等事件,都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前进提供了契机。另外,从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的发文量达到“井喷”——226篇,之后几年虽有所下降,但平均发文量基本保持在142篇左右,呈较为平稳的态势,这说明我国自2013年起,我国学者在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研究走向稳定。

由上述分析,我们将1991—2015年这25年间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起步期(1991年—2005年)。该时间段研究成果较少(共361篇,占文献总量的17.7%),但多属于奠基之作,被引率较高,文章内容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的介绍或学科领域的前景预测。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研究为今后跨文化交际学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为快速增长期(2005年—2012年)。该时间段研究成果激增(共1250篇,占文献总量的61.3%),这一阶段研究视野扩展到文学、经贸、政治领域等,是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繁荣期。第三阶段为稳定发展期(2012年—2015年)。这一阶段,该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波动较小(共427篇,占文献总量的21%),发展较为稳定,相关研究已經逐渐走向成熟,创新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探索方向。

2、核心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是对某一学科研究的发展具有较大学术贡献的科研人员,同时也是期刊学术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贡献者。根据普赖斯定律可得到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与核心作者的关系。其中Np max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所发表的文章数量,Mp为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通过我们的数据收集,25年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的学者发文量最多为7篇。由公式可算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2,即发文量大于等于2篇的作者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候选人,对其统计如表1所示。按此标准得到的核心作者共36人,表明这一学科领域核心研究学者相对较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多数核心作者的文章产出量在2—3篇,约占核心作者总人数的66.7%。这说明了在我国,真正的高产者较少,有权威的作者量也很少,侧面反映了我国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整体较低。

“所占比例”为对应发文量作者人数占核心作者总人数的比重。

3、核心作者机构和地区分析

由上研究可知,发文量在2篇或2篇以上的作者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通过比较核心作者所属机构和地区,可以发现该学科的研究中心和主要研究地区,研究范围呈现何种布局。由于发文量在3篇的核心作者较多,因此我们取发文量在3篇或3篇以上的核心作者为研究数据,得到如表2所示的核心作者分布列表。

从表中可知,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团队多以高校为主,社会团体较少,其中,上海核心作者人数所占比例最大。上海曾是多国的租界区,是中国最早与世界深入接触的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作为改革的前沿、中国经济的风向标,这必然催生了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势头。江苏、福建、湖北这三地尾随其后,他们均是我国重要的通商口岸,与国际接轨时间早,这也是该领域较为发达的重要原因。总体上看,我国研究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地区多为沿海或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或者经济发达,对外交流机率大;或是多民族聚居区,彼此文化差异较大,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接纳度较高。总之,跨文化交际学的实践最容易在这些地区进行,研究者可以以此为研究中心,首先组成核心研究群体,再向其它地区放射发展,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研究热潮。

4、被引频次分析

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是该论文正式发表后某时期被其他发表文献引用的累积次数。从被引频次可以发现某领域的核心作者,通过论文的被引频次,可以发现某研究领域的高质量文章,这些文章可以为其他学者提供借鉴,是对相关领域或其他领域贡献较大的文章,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以表2中的核心作者为统计人选,统计了其文献总被引量(如表3所示)及被引量大于80次的文献名称(如表4所示)。由表3可知,核心作者所发表文章总被引频次占首位的为学者胡文仲,与之前核心作者所发表文章总数排名第一的人选不同,但与表4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章作者相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发文量并不能完全看作评价一个人在某学科领域贡献率大小的指标,必须结合作者文章的被引频次进行综合考虑。另外,对比两表后可知,被引量和发文量不完全是正比关系,被引频次与所发表文献的类型和所发表文章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发表时间较早,且多为一些概念的介绍或学科总结类文章,这与我们在上面文中对年份的归纳结论相吻合——1991—2005年间发表的文章多为奠基之作,被引率一般较高。

综上所述,我们引入混合量化指标——h指数,它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即某学者产出力和影响力之间的评价指标。就是说,一个人的h指数越大,他的学术影响力就越大(如表5所示)。根据表5我们可知,学术影响力最大的学者为胡文仲。即便如此,他的h指数也只有5,h指数为4和3的学者也很少。这说明了我国在跨文化交际学领域核心作者较少,更缺乏核心作者群,这与我们通过表1得出的结论吻合,这也说明了该领域亟待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以扩充学术影响力。

四、文献内容分析

1、关键词分析

对文献内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反映出学者们对某一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研究兴趣。本文共统计了词频大于30的关键词22个(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广,可运用其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的学科方向很多。我们将这22个关键词进行归纳总结,大致分成6个方向:跨文化交际学概論;交际与文化;语言与文化;非语言与文化;跨文化适应与实践;跨文化教学。需指出的是,我国学者对诸如“翻译”、“非言语”、“文化冲突”等新鲜热点研究量还不够,多语种跨文化交流研究量小,而“交际能力”、“教学”这些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对饱和。社会在不断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或进步都是呈螺旋上升趋势,我们应本着扬弃的精神,不断汲取新生力量,表6中这些研究量较少的关键词都是我国学者在未来应当关注的重点。

2、期刊分布

通过数据清洗后分析发现,这2038篇文献共发表在45种不同的期刊上,其中有跨文化交际学学科的核心期刊(如《外语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也包括其他学科的专业期刊(如《科技信息》、《教学与管理》等)。表7列举了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期刊名称。其中发文量在20篇以上的期刊有3个,占期刊总数的6.7%;发文量在10—20篇的期刊有10个,占期刊总数的22.2%;发文量在5—10篇的期刊有8个,占期刊总数的17.8%。由此可见,有关跨文化交际学的文章多发表在与语言、教学相关的期刊上,这与表6中的高频关键词所涉学科也基本符合,再一次说明了我国学者研究视域的相对局限性。

3、基金分布

文献的资金资助数量是评价研究群体科研能力及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获得基金的文献占总文献数量的比例大小可以反映出一个研究领域受到资助、受到关注的情况。经统计我们发现,在收集的2038篇文献中,共有33篇受到不同层次的基金资助,仅占总文献比例的1.24%(资助机构如表9所示),可见我国各级部门对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相对可喜的是,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这样的国家级研究资助基金所资助的文章共有11篇,占到了资助文章总数的1/3,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跨文化交际学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年轻学科,学科研究受关注度较低实属正常,但未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融合度将进一步加深,各国人民势必会加强加深交流,学习跨文化交际学的知识是无法阻挡的潮流,该领域的研究值得获得更多的资助和重视。

五、结论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对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现有文献(1991—2015)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分析,通过科学的计量标准,对收集的2038篇文章进行了以时间年限、核心作者群、高被引文献、普赖斯定律、h指数、高频关键词、基金资助情况等指标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揭示了近25年来中国学者在跨文化交际学领域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及面临的问题,并对该学科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预测。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分析比较全面,涉及了如语言、文学、商贸、心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必须指出的是,我国学者对该领域研究层次较浅,尚无核心作者群,研究方向有相对局限性,某些研究方向可能已经相对饱和,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另外,从文中基金资助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各级部门对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研究学者的热情。跨文化交际学是全球化浪潮下的一匹黑马,该领域值得更多的关注。

本研究较为直接地为读者展示了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信息,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汲取一些知识,也希望通过此次的研究应用,为广大学者们带来一些思路,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钟文娟. 基于普莱斯定律与综合指数发的核心作者测评——以《图书馆建设》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2):57-60.

[2] 胡笑梅, 许媛媛. CNKI总库供应链管理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现代情报, 2014(7):120-124.

[3] 郭云辉, 乔 娟. 1998—2009年多元化战略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 2011(9):44-45.

[4] 周瑛达.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互联网金融研究(2011—2014)[J]. 现代情报, 2015(4):93-97.

[5] 翟光勇.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我国新闻教育研究现状分析[J]. 东南传播, 2011(5):94-96.

【作者简介】

潘晓彤(1993—),女,辽宁营口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研究现状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