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
2017-04-15罗冬雪
【摘要】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者和学派妄图对劳动价值论断章取义、割裂地进行否定,并以此为基础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整体性研究,是我们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也是批判企图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颠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地位观点的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整体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的第一册的第一篇开篇以商品为开端,展开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阐述,在此基础上,研究和阐释了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级差地租理论等,可见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作用。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和国家的实际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也有不少学者派别,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将马克思割裂地分析,断章取义。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派别,没有从整体上去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他们将马克思的理论和观点割裂开,用现代的眼光去评判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见,要想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必须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和捍卫。
一、马克思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但劳动价值论这个词并非马克思首先提出,劳动价值论也并非马克思首创。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也进行了自己的阐释,对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并非一帆风顺,也是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否定到肯定再到发展的过程,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继承和超越。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否定。在研究劳动价值论的初始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把古典经济学同庸俗经济学区别开,所以他们认为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一样不具有科学性,需要进行否定。马克思最早仅把价值看成是一个“逻辑术语”。在1842年10月表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一文中,他认为“价值是财产的市民存在的形式,是使财产第一次获得社会意义和互相转让能力的逻辑术语”。马克思对价值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随后,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认为“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肯定以及超越。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时持否定态度,但持续时间并不长,转变始于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并有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思想的萌芽。在《神圣家族》中馬恩肯定劳动时间是决定价值的本质因素。在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运用了李嘉图大量有关价值理论的观点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并阐明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观。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说明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阶段对古典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肯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它。
最后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马克思进一步发挥了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形成的关于价值形式发展基本思路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阐释了价值形式的全部理论,汇集于《资本论》第一卷中。所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形成。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及随后第二、三卷的手稿的出版,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伟大变革。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性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整体性研究是由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决定的。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以及人,虽然这三个部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的一部分,但是并不是孤立不先关的,他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相统一来讲,在立场上即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旨趣是解放全人类。马克思是为全人类而工作的革命家,创立的是关于解放全人类的学说,所有观点都是为实现全人类解放而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唯物辩证法,是全面联系的方法。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来看,黑格尔在其理论研究和阐述时,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及整体性,马克思摒弃掉其绝对精神的唯心观,将这种整体性运用到自己的理论研究中。根据马克思主义“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哲学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前边两大理论分析后的最终归宿,即避免经济的矛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保证。
但是,当代我们对马克思的研究和学校对马克思主义的教学,通常是将马克思主义分为这三大学科,在这三门大学科之下划分出子学科,采取“跨科学”研究。这样的研究和教学方法往往会将我们引入歧途,让我们产生马克思是这三个部分简单相加形成的一个整体的误解,这样的误解同样发生在对马克思每一个理论的研究中。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程度和角度,不同的学者对其内容所包含的基本要素的问题会持有不同的观点。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资本论》篇章的划分。从认为劳动价值论只包含第一章到认为整个第一篇都是对劳动价值论的阐释,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部分观点需要进行修正,这都说明了他们并没有站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个系统、整体的角度,没有还原到当时的时代去看,认为劳动价值论是简单的观点的集合,而且是封闭、不发展的。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组成部分都是具有整体性的,我们在进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研究的时候,必须坚持整体性的原则,把握其形成、研究方法以及最终旨趣。
1、形成的整体性
形成的整体性亦即内容的整体性。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创立奠定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在《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马克思确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使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有一个科学的开始。
50年代起,马克思的研究重心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将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在长达十年的研究过程中,写作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以及资本论的第一卷,实现了转向的第一个重大成果,即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货币章》,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主义者达里蒙的货币理论,批判他们不懂得货币的本质,根本不了解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流通关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阐述了自己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系列观点。因为商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最直接的表现,马克思明确了商品是他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开端,把商品作为研究的起始范畴。然后再分析了商品的二因素。作为劳动产品的商品是要用于交换的,用于交换就会有两个要素的统一。一个商品要用于交换首先要有满足人的需要的性质,即使用价值,同时,只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就会有交换价值,两种交换物存在着数量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只是表面上的,而真正使商品能够顺利交换的,比例的质的东西是价值,而抽去使用价值这些不能比较的要素后,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凸显出来,这就是价值,所以,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二因素的揭示为劳动二重性的研究奠定基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对劳动二重性进行了明确的表述,揭示了何种劳动形成使用价值,何种劳动创造价值,以及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使政治经济学建立在科学的开端上。同时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以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实质根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同时还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基本理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这种拜物教性质还掩盖了资本和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还初步阐述了价值形式发展的基本思路。
所以,前边我们提到关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要点的几个观点,争论是有必要的,也体现了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来看,劳动价值论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在劳动价值论的形成过程中,从商品开始进行阐释,一步一步对劳动以及价值进行像剥洋葱般地由表及里地挖掘,前后原理和观点具有相关性,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所以,劳动价值论是以商品为起点,以价值为主体,以劳动二重性为核心,包括了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本质、价值规律等基本要点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2、方法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唯物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虽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部分,但是其研究方法具有整体性,坚持其基本的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精神,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及继承与创新的统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否定到肯定最后超越的一个发展过程,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精神,同时他也尊重客观事实,从事实出发进行理论提炼。马克思以商品为政治经济学的起始范畴,对商品二因素以及劳动二重性的理论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阐释,指出了古典经济学家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没有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分开。马克思坚持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这些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的本质联系揭示出客观的经济规律。马克思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与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所以,不论是研究劳动价值论还是剩余价值论等其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都应该坚持唯物辯证法。
科学抽象法包括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这两个思维过程。马克思透过对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的研究,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这是从具体到抽象。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过程中正是以此思维过程通过对商品与货币以及价值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的,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去研究剩余价值特殊生产的规律,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科学的抽象法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逻辑是指理性思维与抽象思维以理论形态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进行反映,历史是指客观现实和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对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的运用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它在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的时候。马克思从分析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开始,随着交换关系的发展,货币形式萌芽,价值形式取得了基本的形式。货币是为了解决物物交换的矛盾以及交换价值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加工上,抛弃偶然,把握必然,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建立正确的认识。
3、主题的整体性
主体的整体性亦即理论旨趣的整体性。认识来源于实践,也反映了理论及认识产生的时代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私有制的经济制度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时代,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秉承着消除私有制,实现人类解放的理论旨趣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阐释也是以人类解放为主题,所以在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时候要坚持人类解放主题的整体性。
人类的解放过程以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没有形成世界市场,没有商品经济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第二个阶段主要就是指在商品经济存在的社会,只是表面上的个人的独立,还是存在物的束缚,而最后第三个阶段的人的自由个性则是指共产主义阶段,个人真正获得了独立性。所以,可以说人的解放主要是要摆脱人的从属关系以及物的依存关系,即实现人的政治解放以及经济解放。但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只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第一个阶段即“政治解放”,但要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必须消除私有制,消除政治经济剥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政治和经济的解放。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他们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继承、发展和超越。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基本要素的争论存在,但我们要坚持开放、系统的态度,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视域下,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形成过程,研究方法以及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主题,为更加系统和科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基础。同时,我们要坚持一个态度就是,对马克思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过程,这也是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首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1:141,605.
[2] 孙正聿.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上)[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27.
[3] 庄福龄.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60-66.
[4] 蒋南平. 不能脱离马克思的理论框架来发展劳动价值论[J]. 经济纵横, 2013(10).
[5] 张雷声. 理解劳动价值论发展劳动价值论[J]. 高校理论战线, 2002(1).
[6] 張雷声.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发展[J]. 教学与研究, 2014(1).
[7] 赵茂林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J]. 经济纵横, 2011(8).
[8] 顾海良.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J]. 教学与研究, 2002(2).
[9] 曾长秋. 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J]. 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12).
【作者简介】
罗冬雪(1992—),女,重庆南岸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