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理利己主义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2017-04-15刘彬李佳颖
刘彬+李佳颖
【摘要】合理利己主义在当今社会颇有市场,特别是一直受到部分大学生的青睐。本文通过对合理利己主义的不合理性及其表现的探讨,揭示合理利己主义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危害,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有较为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合理利己主义;道德;价值选择
一、合理利己主义的由来及其内涵
合理利己主义是人们对利己与利他关系探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理性表述。它的产生,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明确对利己与利他关系进行探讨的则始于近代。当我们细察学界巨匠们的论著时,不难发现,其合理利己主义理论体系无非是由“行为观”和“道德观”两方面构成。
所谓的“合理利己主义”,在这些西方唯物主义哲学家那里,简言之,就是一种有节制的利己主义。它的基本思想认为:在理性指导下,以个人利益为基础,把追求个人利益与幸福同关心别人的利益与幸福结合起来,这就是合理利己主义。后人又称这一思想为理性利己主义。
上述思想,是建立在人的天性是自私的理论基础上的。这种理论认为: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就天性而言是利己的,这是人作为动物所具有的一种自然本能的特性。正如,合理利己主义思想家霍尔巴赫说:“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给自己提出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事实上,对人性问题的看法,在历史上曾有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观点,几乎达到了惊人的一致。他们都承认,人有利己天性的合理性,并认为利己是人固有的一种权利,道德应从这种现实的人性出发。这些思想在最初阶段只是零星地得到阐述,以后又经过众多启蒙思想家的论证和发展,而建立了这一资产阶级道德学说。
二、合理利己主义的不合理性及其表现
合理利己主义的产生本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在历史的进程中为了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保护和发展其经济、政治利益,才在道德领域中提出。尽管是出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的一种良好愿望,但我们从根本上还是确认它是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合理利己主义理论在其道德观上,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上的。这种抽象的人性论是把人性归结为自然本性,并认为人总是从生理需要出发而趋利避害的,因而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可事实上,这种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却又是极不科学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性作为人之为人的属性永远是他们的社会性,类似饮食男女之类的自私品性只是人的自然的生物属性,不构成人的本质属性。由于作为合理利己主义思想基础的抽象人性论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此它的合理性也就自然因缺乏科学的根据而无合理性可言。
其次,合理利己主义理论在其行为观上,总是从人是自私的基点出发,把自己视为目的,而他人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合理的自我节制,只不过是为了实现自我幸福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如果这个目的也在节制中丧失了,那么自我节制的手段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失去目的的手段也就不再可能存在了;同样,合理利己主义论者原本以为它的道德原则中有一个合理之处就在于能合理地自我节制,也会因为其行为观中的目的与目的、手段与手段的冲突性的存在,又使合理的自我节制失去了现实存在的可能,而变得自相矛盾了。因此,这就完全暴露了所谓合理利己主义中的不合理性。
三、合理利己主义对大学生德性培养的危害
合理利己主义的主观动机利己,阻碍了高尚道德人格的塑造。道德人格是个人品格和人之为人的资格的统一,道德人格的结构是个人道德意识活动系统与行为动力系统。合理利己主义假设的道德情境或者没有利益的对立冲突,无须道德的介入与调整;或者面对利益冲突认定既然客观是利他的,自己对此心安理得。德性需要在与不道德的行为的斗争中得到加强。这些“顺势”而为,无须经历道德的矛盾与冲突,没有选择时的斟酌与判断,更没有不利于自身后果的压力与担当。长期以往,大学生关于道德的认知趋于肤浅,道德情感趋于淡漠,道德意志趋于松懈或动摇。很难想象,大学生如何能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
个人的道德人格决定了个人既具有一种自律的自我责任,也具有一种对集体的“共同责任”。个人既是内在的,又是社会的,即“内在个人”和“社会个人”。当主体以利己为道德尺度与标杆时,道德人格的责任意识必然淡漠,个人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做出利己选择也就为应有之意。因此,“失德”必然“失志”。当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的追逐于自身的高薪,金饭碗或房子、私家车而忽略个人的发展对社会意义与价值时,不能不说这是大多数大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没有形成。如果合理利己主义在大学生中间盛行必然将伴随着他们社会责任意识的“失语”。失去集体主义原则,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奉献意识,失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性与行为的自觉性。
四、当代大学生不能把合理利己主義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
所谓的合理利己主义,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着矛盾,缺乏合理的内核,而且在实践中更是行不通的。我们之所以认为,合理利己主义不是青年大学生的人生指南,是因为它在实践中不仅会走向极端利己主义,而且还在于这一理论所强调的是手段本身应该服从于目的,要为利己服务,但事实上在一旦遇到手段无法“合理”的情形时,目的就会驱使合理利己主义者放弃原来以为“合理”的手段,而转向采用极端自私的行为去为实现利己的目的服务。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提高大学生在改革开放时代保持正确人生价值取向的能力,才能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中的理论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务必要针对已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的那种普遍看重物质利益的事实,彻底肃清那种所谓“以合理利己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伦理思潮”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影响,通过有效的思想理论教育来帮助他们认清历史上合理利己主义伦理思想的实质。我们必须在实施学校教育过程中给青年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回答,而不是回避。
总之,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师,都有责任帮助青年大学生摆脱这种依然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所谓合理利己主义理论观点的诱惑,使之走出价值认识和价值选择的误区。高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指导青年大学生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抵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腐蚀的能力,并要求他们在走向社会时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从而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类道德向着更高的境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 进, 甄丽丽. 从合理的利己主义的合理和不合理看人类伦理的困惑[J]. 社科纵横, 2006(05).
[2] 崔雪茹. 合理利己主义辩难[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03).
[3] 许 为. 合理利己主义浅析——当代青年价值追求功利化的探讨[J]. 资治文摘: 管理版, 2010(07).
[4] 陈 真. 心理学利己主义和伦理学利己主义[J]. 求是学刊, 2005(06).
[5] 邬移生. 利己主义的理论分析[J]. 现代企业教育, 2007(10).
[6] 李 强. 合理利己主义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合理性[J]. 基础教育,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