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5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2017-04-15田晓曦田野李思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少数民族大学生

田晓曦+田野+李思

【摘要】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受現代文明以及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经济因素的影响,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彰显新的特征,在人际交往、心理特征、判别力以及创新具有了新的特性,尤其是95后大学生。本文立足新时期的背景,全面分析了95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

【关键词】95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少数民族意识强烈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服饰、食物、风俗和生活习性等,都有着极大的差异。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小就开始接受穆斯林式的生活习俗,衣食住行都严格遵循穆斯林的规矩。在背井离乡、远离故土之后进入内地高校,却发现身边的大多数学生都和自己固定的行为模式相悖。这种情况下,会以强烈的民族意识作为抵御文化入侵的应对方式。

虔诚信仰伊斯兰教新疆维吾尔族是一个虔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而新疆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们在成长环境的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形成狂热的宗教热情。在宿舍里进行宗教礼拜、参与校外宗教组织的集体活动或是在学校里传阅宗教书籍。这些行为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会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造成阻碍。

家庭情况较为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跟内地相比有着较大的实力差距。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都不乐观,内地高等院校的学杂费、住宿费等,都会给新疆大学生们的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而这种负担自然会转嫁到学生的精神压力上,从而影响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长。

二、“95后”大学生基本特点

自信,但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为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受此政策的影响,如今“95后”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这一点在问卷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独生子女比例为87%。大多数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家人的充分关爱,获得较为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因生活在独立的世界中缺乏竞争对手,对自我的认知仅限于家人的褒奖,为人处世时显得较为自信;独生子女很多时候显得孤单,个性独立,在独立思考和选择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如填报志愿时大多都是考生自己拿主意;再加之独生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与同龄人的交流较少,沟通能力得不到锻炼,进入学校以后,在这个集体中表现出缺乏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在调查问卷中,3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主要原因归咎为“没有新意”、“占用时间”、“没有相熟的伙伴”。

创新,但辨识能力不足。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更多的新事物冲击着我们原本的价值观。面对信息多元化的今天,“95后”大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传统,他们乐于接受新的文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想法不拘一格。“95后”大学生喜欢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如关心农民工及留守儿童问题、社会服务机制的调查研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问题等,在调查报告中有不少新颖的想法,甚至还提出了一些颇具见地的意见,令人眼前一亮,感叹现行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但他们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容易产生偏颇的理解,如网络上对红会等机构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捐款“献爱心”等活动的动力,甚至有学生拒绝一切机构组织的奉献活动。他们对信息辨别能力不强,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误导,容易引发他们对社会的负面情绪。

缺乏明确的目标。1、学习目标不明确。受紧张的高考后精神上的松弛,大学的管理模式的改变,大学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刚从高中走进大学的“95后”大学生对于主动求学的意识不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如在调查问卷中,72.04%的学生自我评价目前学习没有高中时认真,学习比较被动,27.96%的学生认为自己还保持着高中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对同学旷课、迟到、早退的现象,55.91%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因为大学生活应该灵活,16.13%的学生认为不应该,无法接受他们的做法,26.88%的学生认为这些现象很平常,无所谓。2、缺乏正确的行为目标。根据调查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制定行为目标时带有功利色彩,如学生毫不避讳地表示,参加活动的初衷受“加综合素质测评分”的影响,反之,不加分的活动参与度会减少;也有不少学生表示入党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

依赖网络,忽略人际交往。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为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了不少便利。从小就生活在网络时代的95后大学生们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随着手机的智能化与无线网络的完备,手机上网使学生更加依赖网络。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不少于30小时。在课外时间的利用方面,除了参加社团活动以外,更多的学生表示乐于用课余时间上网;有33%的学生表示每天上网花费最多的是交友、聊天、打游戏。在网络上花的时间多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往就被忽略了。当被问及多久与父母联系一次时,有3成的学生表示主动与父母联系的频率较少而且多为被动。

心理承受能力不足。95后大学生是幸福的一代,在较好的家庭境和社会条件的铺垫下,成长的道路较为平坦,这也就减少了他们遇到挫折的概率。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容易惊慌失措,情感上的孤独导致没有良好的沟通渠道,焦虑、自卑、悲观的不良情绪随之而来,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削弱,如问卷中“若你不被人理解、信任时”,有57.53%的学生选择“心情会压抑”,而不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三、“95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

作为一名工作五年的辅导员,越来越多地在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到“95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迎新工作、军训、学业督导、宿舍建设、班团活动、学科竞赛、奖学金、助学金、维稳工作、信息维护、心理疏导等等诸多方面发现“95后”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以往的大学生有很多不同,在一届一届的学生中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心理承受力,和周围人群的包容性,乐观程度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95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责任感较差,思想上对他人的依赖越来越大,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儿时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也不叫少见。家长的教育往往欠妥,溺爱现象普遍存在。造成“95后”少数民族大学生责任感使命感的缺失,理想和信念这两方面更多的体现的是个人的实现,想到的是自己实际利益。对金钱、对职业的追求有很大兴趣。对团体、对民族、对社会的认同感较低。不愿意为别人、为社会去贡献。遇到困难时,家长也是无条件支持。造成“95后”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自己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抗挫折能力较差。心灵上推崇真善美、诚信和奉献。但是涉及到自身的问题时,自私、贪婪的一面表现的比较严重,无法做到知行合一。能够认识考试作弊的严重性但是缺为了取得好成绩会铤而走险。类似的伪造特困证明、缺席观众、逃课等损害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维护自己的小利益这一现象也经常发生。

由于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父母都宠爱这一个学生,造成出现情况家长就出面干预,替孩子做出了决定、做出了很多工作,为孩子铺平道路,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较弱,面对挫折不能找到适合的发泄途径和解决办法,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这种情况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人际关系出现危机、班团校外的工作不如所愿这些场景中会比较明显的凸显出来。当结业压力增大、建筑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这些同学的自卑恐惧孤独不合群的特质就表现了出来。

“95后”少数民族大学生个性鲜明有特点,性格张扬,自主自信;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乐于表现自我。由于比较容易接触新事物,因此思想开放独立,早熟而又叛逆。追求非主流时尚和个性化的生活。人际交往对象广泛多元,关注朋友却容易忽略父母。与长辈间代沟矛盾冲突加剧,与同窗好友间隔阂日益显现。推崇民主与平等,生活中能够积极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交流中追捧火星语言,懂得保护个人隐私。能够清醒认识现实并珍惜发展机遇,向往美好未来并努力适应校园,在未来职业定位方面更加务实,具有明确的发展规划。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少数民族大学生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