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编校质量之提高
2017-04-15陈子欣
陈子欣
【摘要】虽然质量合格是所有出版物的最基本要求,但图书质量的下滑却是我们不想面对但又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就成为编辑们的重要功课。
【关键词】编校质量;责任心;文字规范能力
“质量合格是所有出版物的最基本要求。但图书质量的下滑却是我们不想面对但又无法回避的事实。”虽然说,图书的编校质量是关系到出版社生存的大问题,然而,图书编校质量不高却已成为我们出版行业久治不愈的顽症,“无错不成书”,这条潜规则长期以来被出版界无奈地“默认”着,而读者也习惯性地“忍受”着。
一、问题所在
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以及图书市场的瞬息变化,逼迫得出版业尽可能地把图书的生产周期缩短再缩短,这样就使得出版各环节工作日趋匆忙和紧迫。因快节奏而产生的高留错率有增无减。在各类图书评选中,仍会出现送选图书由于编校质量不合格而遭淘汰的現象;一个好的选题,成书后因为编校质量问题而被禁止发行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近些年来,编辑压力山大,既表现在任务重,时间紧,“吃得噎”,又表现在有些原稿粗糙,尤其是收集多方资料编辑成书的原稿及多作者的论文集的主编者整理工作含量不足,材料取舍不精,造成留错特多。原稿中的是非点多面广,再加上出版流程各方面的事宜,编辑的案头工作量增加于无形中,而单位又没有精专校对人员,兼职校对只是简单地校对文字、标点,远未达到校是非的水准,毫无疑义的,所有的责任都压在了编辑一个人的肩上,因而有时难免失去对质量的保障。虽然说现在出版物之如恒河沙数,舞文弄墨者之如过江之鲫,有少许失范也是情理中事,但作为文化传承的出版业和为文化传承“做嫁衣”的编辑,又怎能让“质量给速度让步”?又怎能任由错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吃不完兜着走”?
二、如何提升图书的编校质量
为了弥补书稿前期的疏漏和不足,首先,编辑的审稿工作一定要做到位,不要寄希望于将大量的未尽事宜留待校对去解决。其次,编辑应与作者,双方交叉纠正错误,共同防止疏漏,这在图书出版的前期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作者具有对原稿中遗留的专业、技术错误的识别优势,但同时,作者也存在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影响着分辨错误的敏感性。编辑则没有先入为主之见,能发现一般校对和作者难以察觉的综合性、学识性的问题,对原稿中的疏漏具有识别优势,在微观处理和文字辨识上较作者也具有明显的敏感优势。双方联手,优势互补,共同把关,才有利于编校质量的提高。例如,《赣文化通典·民俗卷》一书在初审时,编辑发现,引文中多处极不通顺,似有脱漏,进而发现有些引文和脚注似乎也不契合,因而编辑找来作者,一处处的指出,要求作者重新核实引文和引文出处。耗时3个多月,经过多次QQ、电话以及面对面的沟通,2次纸样的往返,终于这些问题大体得到了解决。原来,是作者摘引资料时,并未核查引文的原始出处,造成以讹传讹。虽然2次校样都被改得密密麻麻,让排版点叫苦不迭,但书稿去了“讹”化,将谬误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另外,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还要从编辑工作的规范入手,细查字符差错,细辨词语内涵,细抠语法构架,细找标点差错,方能有效保证,这也是一个编辑的责任心所在。
1、编辑的责任心养成
作为编辑工作者,我们每天都要面对一页页的书稿,有些书稿看似毫无生气,甚至有的在文章结构、逻辑关系、语言表述、文字与标点符号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编辑花大气力进行编辑加工。这时,单靠我们手中的笔去圈圈点点是不够的,而是要用心、用情,专心投入,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只要用心、用情,我们就能透过稿子,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作者。对书稿的编辑加工,其实就是在与作者进行无声的交流与沟通。我们工作中的每一点疏忽或失误,都可能给图书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伤害编辑自己的声名。因此,养成编辑的责任心,是提高图书编辑质量的最初保证。
2、文字规范能力的提高
对编辑工作者而言,努力提高文字的规范能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本图书,即便是只有一两个小错误,若我们不加以重视,错误的比例就有可能会越来越大,这必然会削弱读者对出版社的认同度,削弱读者对图书的忠诚度,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失去以往的优势。因此,提高质量要从基础做起,要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做起,从编辑自身做起。所谓“知易行难”,但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去做,就一定会有明显的效果。
而要提高编辑的文字规范能力,首先编辑要建立自己的文字优势,即编辑在语言文字运用的正确与规范方面,拥有高出一般的能力。图书的编校质量问题,其实很多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正确与规范问题。这又涉及了编辑的职业敏感性问题。编辑大多有一种“错别字敏感症”,这是职业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编辑自己要努力去自我培养的。
3、编辑作风的养成
编辑应养成严谨细致、认真踏实的编辑作风。有资料显示,当前图书质量检查中,错别字、脱字、衍字或字序颠倒、上下文不统一、图文不符等低级差错,占到编校差错率的几近一半。由此可见,社会上“无错不成书”的现象,相当程度上不是编辑的水平问题,而是粗枝大叶、敷衍塞责的工作作风造成的。 譬如,“蹉跎”误为“磋砣”、“松弛”误为“松驰”、“华佗”误为“华陀”、“菏泽”误为“荷泽”、“针砭”误为“针贬”、“三炷香”误为“三柱香”、“无事生非”误为“无是生非”、“有恃无恐”误为“有持无恐”……这些差错其实都未越出作者、编辑应具备的常识范围,但为什么此类错讹却总是“冤魂不散”,冷不丁的就扑入读者的眼中,与读者“纠缠不休”呢?
正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常大行其道地被写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样,“明日黄花”也常摇身一变而为“昨日黄花”。而“空穴来风”中“空穴是来风的条件,即能来风,必有空穴,指传闻有一定根据”,现在大多误用来表示毫无根据;意为“大体上使人满意”的“差强人意”经常被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七月流火”的真实含义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并不是说七月的酷暑炎热。这些误用、偏用,潜心向学,为文怕被后人笑的严谨作者自然不会捣弄内涵外延都未弄明白的概念,但望文生义的写家却“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编辑再放一马,岂能不出错?因此,严谨细致、认真踏实的编辑作风可以帮助编辑杜绝这一类令人汗颜的差错。
文字之滥用,如果作者和编校人员都安之若素,读者又奈其何?所以,作为应该有责任心的编辑,我们的专业水平可能不是最高的,但工作作风必须是最严谨的。在稿件的编辑中,要做到勤查、多问,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不要害怕暴露编辑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缺陷,要借用外脑,用别人的智慧来弥补我们自己的不足。而绝不能以为出个把差错是无关痛痒的事,以至让谬误从我们的手上流传。
4、借助“外力”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电脑校对软件也在不断更新、改进,因而充分利用电脑校对软件作为提高编校质量的辅助手段,也或多或少能发现一些漏校差错,甚至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误。
总之,图书的质量是国家文化水准和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多出好书,多出优质的图书是出版社永恒的主题,也是图书编辑一生的责任。一本优质图书的出版,能受到广大读者的称颂,既可教育当代,又可惠及后世,甚至历久不衰,表现出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