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散文英译中的词类转换现象探析

2017-04-15马安平宁会勤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马安平+宁会勤

【摘要】为了分析当代散文中的词类转换现象,以《陈忠实散文选译》为研究对象,使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中的词类转换为指导,从动词转换为名词、动词转换为介词及动词转换为形容词三个角度进行解读。研究发现,译本通过各种词类转换手段巧妙地译出了原文词汇的深层次意味,获得了与原文同样的效果。

【关键词】卡特福德;词类转换;《陈忠实散文选译》;散文翻译

一、引言

陈忠实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以长篇小说《白鹿原》闻名于世,其散文作品也很受读者欢迎。陈忠实散文以朴实、雅致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生养他的关中平原的人文风貌,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关中平原的历史画卷。

2011年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者马安平主译了陈忠实的20篇散文并取名为《陈忠实散文选译》。译者选择的都是陈忠实先生的代表性散文,并将其分为三类:一是风土人情篇;二是自然风景篇;三是文学感悟篇。纵观译本,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运用转换手段,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境和原文朴实、雅致的语言美,获得与原文相同的效果。陈忠实作为新时期文学大军中的一员骁勇的战将,他的文学作品的译介无不促进中国尤其是陕西文化“走出去”,增添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的软实力。

二、理论基础——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

1、转换的定义

“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s)”这一概念是英国语言学家兼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于1965年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并将其定义为“原语进入译语过程中离开形式的对应”。卡特福德认为从原语到目的语的翻译过程中,为了实现文本等值,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偏离原文形式的现象,从而发生翻译转换。

2、词类转换

卡特福德借用韩礼德在系统语言学中所提出的“范畴”和“层次”的概念,将“翻译转换”分成“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大类,其中“范畴转换”又分为“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体系转换”四大类。

而类别转换,即就是词类转换,就是“原语词项的翻译等值成分与译语词项属于不同的类别”。即就是原语词项翻译成译语词项时发生词性上的改变。

本文拟从词类转换入手从动词转换为名词、动词转换为介词和动词转换为形容词三个角度来探析译文是如何做到与原文同样的表达效果的。

三、《陈忠实散文选译》中的词类转换现象

由于两种语言在逻辑性、语法结构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译文与原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形式上的差别。汉语用词含蓄、复杂,而英语则相对简洁、凝练,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词汇不可能完全对等。在这种情况下,就非常有必要使用词类转换来达到原词义的意思。因为只有原词义的意思在翻译过程中获得准确无误的转换,与之相应的风格才有可能被译出。

1、动词转换为名词

“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汉语中动词用的比较多,这是一个特点。往往在英语句子中只用一个谓语动词,而在汉语中却可以几个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连用”英语中动词有词形变化,而汉语动词没有词形变化。为了使译文读者能够体会原文凝练和质朴的风格,在保留原文的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有必要改变词性,从而达到和原文的一致。

例如:

“朝霞,夕阳,雨雪,霜雾,寒冬,酷暑。接班交班、上山下山。路,就这样从草丛中踩踏出来了。”

译文:“sunrise and sunset,rain and snow,frosts and fogs,bitter cold and intense heat all witnessed the birth of this path。”

评析:这句话中作者想说的是石油工人不畏雨雪风霜,辛勤劳作,为了祖国的经济发展付出了艰辛劳动,就连路也在他们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踩了出来。译者将“踩踏出来”这个动词性结构翻译为“the birth”,用了一系列押头韵的名词作为主语,用all将他们统一起来目睹(witnessed)了这条路的出生“birth”,使人们意识到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石油工人们不避雨雪风霜辛勤劳作而踩出了这条小路。和原文表达的意思吻合甚至比原文更为精妙。因为动词“witness”在英语中有“见证、目睹”的意思,即就是这些“朝霞,夕阳,雨雪,霜雾,寒冬,酷暑”都见证了这些石油工人们的辛劳和路的出现。

“他们乐哈哈的打诨,又精神抖擞地走上钻台。”

译文:“After those laughing jokes,they once again spiritedly immersed themselves in the drilling work。”

评析:“打诨”,这一词来自“插科打诨”这个成语,原意是指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作者在这里用“打诨”一词是想说工人们在工作中相互间开玩笑,以解工作的沉闷和辛苦,以便更好地工作。译者将原文两个流水句做了转换,将原文中的连词“又”翻译成了介词“after”,将打诨翻译成了名词“jokes”,将重心放在他们又精神抖擞的走上钻台投入工作,正是因为将前面这句翻译成了介词短语,才使得文章的层次和重心更为清楚,也表达出了原文的意境。

2、动词转换为介词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生命,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更没有攀比,没有嫉妒河边同类同族的鸡肠小肚,而是聚合全部身心與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成为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译文:“Without any complaints of wretchedness in life nor fears of dangers and difficulties in existence,no comparisons nor envies,it struggled on and on wholeheartedly against the extremely hard environment,survived with extraordinary willpower,and succeeded in developing itself into a grand view on the plateau。”

评析:原句是一个表示转折意义的多重复句,从“而是”后面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正意。前半部分作者用了四个并列的排比结构,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而译文亦用了四个排比结构,将“而是”后面的部分译为句子的主干,表明了译者对英语语言和原文意思的精准把握。译者将汉语中的四个否定动词“没有”也译为四个否定词,即“without”,“nor”,“no”和“nor”,并将“没有”后面的动词全都转换为了名词“complaints”,“fears”,“comparisons”和“envies”。“而是”后面的三个分句中的动词“抗争”,“成为”分别译为介词“against”,“into”,描写出了这株柳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并最终成为了高原一方美丽的风景。译者将整个句子重新铺排,适时转换第一个动词“没有”为介词“without”,并以此词为引导将整个前半部分译为独立主格结构,将句子重心译为整个句子的主干,使整个句子层次清晰,气势磅礴,读来也是朗朗上口。

3、动词转换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材料库的保管员,是一位中年人,胖胖的,红红的脸膛,光光头,半截袖衫洗的十分洁净,这是井场上唯一不着工装的干净人。”

译文:“The warehouse keeper was a middle-aged man,bald and rotund with ruddy cheeks。His clean T-shirt told us that he was the only one free from the oil-stained uniforms。”

评析:原文简单的几句话就将材料库保管员的朴实、干净的形象给我们展现在了眼前。我们再看译文,译文先用了一个简单句将保管员的年龄和外貌给我们描写了出来,再用了一个带有宾语从句的复合句将原文后半部分译为了一个句子,层次清晰。译者将“半截袖衫洗的十分干净”译为了第二个句子的主语,并将“唯一不着工装的干净人”译为了told宾语从句的表语“the only one free from the oil-stained uniforms”。译者在翻译时适时转换“洗的十分洁净”和“不着工装”中的动词“洗”和“不着”为普通的形容词“clean”和“free”,这样一来整个句子顺利成章,也表现出了原文用词朴实、雅致的风格,也使得仓库保管员干净整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陈忠实散文选译》中译者通过词类转换手段适时的调整句子,使译文符合了原文朴素、雅致的语言风格,契合了原文的意境。因为“译者变换表达方式,并不是因为想‘改变原作,而是因为想尽可能地忠实于原作,想从整体上呈现作为一个有机体的原作。”。这些词类转换手段使得译文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也使得《陈忠实散文选译》尽可能地忠实于原作,是中国文化尤其是陕西文化“走出去”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 石春让, 戴玉霞. 中国当代散文中乡土文化元素的翻译——兼评《陈忠实散文选译》的简洁变通式翻译技巧[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1:80-85.

[2] 陈忠实, 著. 马安平, 译. 陈忠实散文选译[M]. 西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3] J.C.Catord.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27,73-82.

[4] J.C.卡特福德, 著. 穆 雷, 译.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1:32,85-96.

[5] M.A.K.Halliday. On Grammar[M].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2002:37-94.

[6] 張培基, 等.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44.

[7] 曹明伦. 再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兼谈篇名翻译与另撰篇名之区别[J]. 中国翻译, 2016,03:115-118.

【作者简介】

马安平(1967—),男,山西曲沃人,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宁会勤(1978—),女,陕西宝鸡人,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