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游作品中的儒家诗学精神

2017-04-15梁馨怡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分析

梁馨怡

【摘要】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表现。本文主要针对陆游作品中的儒家诗学精神进行分析。

【关键词】陆游作品;儒家诗学精神;分析

陆游,我国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爱国诗人,他生活在北宋快要灭亡之际,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胸怀大志,立志要为国尽忠。宋高宗时,时年二十九岁的陆游参加礼部考试,得了第一,第二年复试的时候,因秦桧不喜欢他,处处受到的排斥,仕途之路并不顺利。孝宗即位后,才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但终因坚持抗金复国,不为当时的主和派所容而被免除官职,罢官后一直居住在家乡达二十余年。虽然一生仕途不顺,坎坎坷坷,处处受到排挤,但不管什么环境下都坚持与诗书为伴,坚持学习创作,留下了许多诗歌作品,从他的诗歌中其我们能清楚的感受到他的爱国思想和人格魅力,了解他生命不朽的儒家传统价值观。

陆游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实现为国建功立业的人生目标。所以当壮志难酬的时候,也会跟其他诗人一样,借用诗歌来感叹年华易老,功业难成。不过不同的是,他的感叹是积极乐观的,是对时间紧迫的感叹,是发自肺腑的想为国成就一番事业,而不是无病呻吟的悲伤。在《夜读兵书》中,借咏叹岁月早逝,青春不再来抒发内心忧国忧民,不惜牺牲自我也要为国家洗清被侵略耻辱的高尚爱国情怀,他的叹息就有了儒家的崇高生命意义和价值追求。

儒家提倡用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不朽的生命意义,陆游对这种生命意义的追求在他的诗歌中咏叹、矢志不渝。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小朝廷定都临安,期间与金国进行了几次斗争,既没有收复失地,也没有金国消灭掉,形成了与金国南北分治的局面,慢慢的在南宋心中也接受了这中苟且偷安的定局。然而,陆游却始终不肯屈服,即使抗金复国的事业也不可能实现,但他始终坚持这自己的理想,在他的诗作里一直在强调着这个主题,念念不忘,表现得非常激烈。在《书叹》中:“生无鲍叔能知己,死有要离与卜邻”,在《项王庙》中:“小人平生仰遗烈,近庙欲结茅三间”,都表现出了他欲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儒家价值追求。即使到了晚年,他建功立业的信念仍然没有动摇,依旧写到“八十将军能灭虏”。

在儒学思想中,对于生死这个问题也有明显的表态,就是顺其自然,虽然重视生命,但也不畏惧死亡,并且提倡用生前的功业来追求死后的不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历代文臣武将,莫不将死后的名节看得比死亡还重要,为了追求一个好的谥号,流芳千古,文臣呕心沥血,武将悍不畏死。陆游出生在一个儒学的传统家庭,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提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在对待生死这个问题上,他是非常重视生命的,他认为有限的生命不应该虚度过去,必须有所作为,必须将生命的意义寄托在为国家建功立业上。在他风雨飘摇的一生中,即使受到排挤,抱负无法施展,仍然发出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感慨,在南宋沦丧后,自己却“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一心收复故土的壮志只能寄情于诗歌。“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对人生抱负的不能实现,对死后不能名留千古,只是空余一腔报国的热情和赤城,其心中的落寞、无奈和深受的痛苦是我们无法理解和想象的。

陆游的诗作中还彰显了儒学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对国家和人民怀有儒家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无疑是伟大的,永恒的,积极的。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说过“忧劳可以兴国”,只有敢于面对社会现实,敢于正视民间疾苦,敢于心系天下苍生的人才会时刻忧患家国,考虑国家的命运的传承,发掘潜在的危险,这一类人在中国的历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陆游对国家的忧患和对民族存亡的高度责任感,一生都为了实现“北定中原”的抱负而坚持,他的忧患是积极的,他的诗歌、文章呈现的也是献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人民疾苦方面的精神财富。面对侵略和的残酷和杀戮,身怀对中原人民的同情,心情沉重的写下来《秋兴》、《北望》等诗句,在这么一个屈辱的时代,他并没有停留在心头的愤懑和同情,而是用实际行动向历史和现实证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追求。

在整个宋朝的诗人中,陆游是最自觉的将儒家诗学精神融入其作品和人生的诗人,他的诗歌极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他的创作过程也紧扣时代的脉搏,读他的诗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可以说,儒家的思想影响了陆游,让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和希望中度过,给予了他精神上的养分,坚定了他甘愿牺牲,矢志不渝的信仰,他能有今天的历史地位和成就,最根本的还是从小接受儒家思想形成的价值理念。同时,陆游的成就也积极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承和传播,这是一个辩证统一而又相辅相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殷海丽. 浅谈儒家诗学之“立言”特点[J]. 青春歲月, 2013(21).

[2] 梁道礼. 论儒家诗学的泛化[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3] 聂春华. 汉代话语专制与儒家诗学之命运——从董仲舒治学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谈起[J].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04).

猜你喜欢

分析
导数考向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一道解析几何题的分析与探究
回头潮
一个递推数列问题的类化分析
万有引力易错题分析
三角恒等变换常考点分析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