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的语言变异艺术研究
2017-04-15唐欣
唐欣
【摘要】语言交际标准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项客观标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表达特殊的含义,一些语言使用者故意偏移常规用法,实现了干练的语言表达,余华就非常擅长使用该种语言变异艺术。本文主要针对余华小说的语言变异艺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余华小说;语言变异艺术;研究
通常情况下,我们日常交流都是遵守常规的语言习惯。因为这样的交流方式大家都习以为常,而且也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方式。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有些语言使用者会创造性的使用一些非常规的语言,这种特殊的语言用法能更加精炼的表达出作者的意图,这种异于常规的语言用法就是语言变异。余华的小说的语言就是用的变异的手法,下面就通过对词语、搭配、色彩的分析来了解他的变异语言的用法。
一、用词的变异
1、故意抽换语素
故意抽换语素就是说对某个常用的固定的词语,对它里面的某个词或字进行调换,从而使得词语强调的意思改变,并且更加形象传神。比如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只要想表达报恩的时候,大家一般情况下都会使用这个词语。但是,在余华的小说中,他使用的是“涌泉之恩,滴水相报”。仅仅是将词语本身的顺序调换了一下,但是意思却截然不同。而且,将人物的忘恩负义更加形象的表达了出来,使得读者对人物的理解更加的清晰,印象更加深刻。
2、有意识的让读者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本身就是让人们从字面上理解词义,但是往往都是不正确的意思。余华的小说语言偏偏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望文生义的阅读习惯,使得小说内容更加的易于理解。比如对于“俯首哈腰”的使用。在《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中,他写到因为桌子被大火烧坏,小孩不用再俯首哈腰的吃饭了。“俯首哈腰”本身是被用作贬义词的,但是余华别出心裁,让读者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语,形象的描写了人物吃饭时的状态。这样一来,这个词语也就变成一个中性词了。
二、搭配的变异
1、语义的搭配变异
语义的搭配变异就是打破常规的语言搭配,通过新的搭配的方法,使得词语表达出许多隐晦的含义。
(1)语义产生偏移
所谓的语义产生偏移,也就是说用一些常用的词语去表达出另外的意思,使词语本身的意思发生偏移。比如说,在余华的一本小说中,他用“坑坑凹凹”来描述声音。“坑坑凹凹”原本的意思就是形容道路的不平整,但是用来描述声音,形容声音的高高低低,使得词语本身的意思发生偏移,但是这样会给读者带来更加新奇的阅读体验。
(2)语义的具体化
在使用语言描述的时候,有时候有些抽象的东西是很难用简单的词语描绘清楚的。语义的具体化就是将抽象的词义更加形象的表达出来。比如说在描述主人公目光的时候,想要表达目光害羞、并且还有如水般的温柔,余华使用的是“泛红”这个词语。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用“泛红”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害羞而脸部发红。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容易想到的状态。余华就用“泛红”来形容主人公的目光,将主人公当时那种害羞的目光形象的表达出来。
(3)语义的反转化
使用一个词语,使其完全表达出相反的意思,这就是语义的反转。比如說在余华的小说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乱七八糟的繁荣”。繁荣本身是一个褒义词,是形容发展的好,人们的生活状态很富足。但是,加上前面“乱七八糟”的修饰,反而表达出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的状态。这样反义的表达更加的讽刺,更能传达出作者的一些态度。
2、语法搭配的变异
(1)主谓结构的超常搭配
这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搭配方式。比如在余华的小说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她的声音正在失去水分”。一般失去水分的都是一些动物或者植物等,但是余华用来形容声音,更加能够凸显出当时的“她”的痛苦。这种超常的搭配,能够达到超常的表达效果。
(2)偏正结构的超常搭配
在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中,他用“花花绿绿”来描述年轻主人公的生活。“花花绿绿”本身是用来描述颜色的词语,但是现在用来描述生活,更加能凸显出主人公生活的奢侈糜烂,更具有讽刺意义。
三、色彩的变异
在色彩的变异中最明显的就是感情色彩的变异,使贬义变褒义、或者使褒义变贬义,都是很具有意义的一种表达手法。比如在《活着》中,用“千秋万代”来形容人物的赌博事业。这就是化“千秋万代”的褒义为贬义,使得对赌徒的讽刺意义更加深远。
四、结束语
余华是当代的先锋作家,他的小说语言很具特色,以这种独特的手法来冲击着当代的文坛,是当代文坛的一股清流。这种写作手法也应当被其他的作家借鉴,给文坛带来新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邬文静. 余华小说《兄弟》中的生命解读[J]. 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0).
[2] 崔雪蕾. 生存困境与生存苦难的取向及变迁——浅论余华小说的创作主题[J]. 法制与社会, 2009(02).
[3] 张立群. 语言叙述及其指向——论余华小说的“寻找意识”[J]. 艺术广角, 2009(02).
[4] 卢屾甡. 余华小说中的孤独意识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