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药》中的悲剧性

2017-04-15赵雅琪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夏瑜国民性悲剧性

赵雅琪

【摘要】鲁迅的《药》采用双向线索描写了夏瑜之死与华小栓的悲剧,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鲁迅《药》中的悲剧性。

【关键词】鲁迅;《药》;悲剧性

鲁迅是启蒙者,也是启蒙者的先驱,他为中国改革的先驱者呐喊,揭示出看客世界里最悲痛的一种悲剧。《药》表现了鲁迅的两种思想精神,一种是对国民性绝望的认识,一种是对绝望的国民性启蒙的殉道精神。这两种精神都来源于鲁迅童年严重的心灵创伤所产生的童年情结,在他生命成长的最深处,他不能反抗,也不能尽情的发泄自己的愤怒与怨怒。《药》中的人物、结构与意象情景都是鲁迅潜意识的产物,在文中用语言勾画中人的愚昧、无知与丑恶,毫不掩饰的暴露这些压抑着他精神的东西,将他在童年所受到的污蔑、歧视以及压抑的精神宣泄于作品之中,使自己的精神得到释放,内心得到疗救。

一、看客的悲剧性

小说在开始就写到华老栓买药的场景,沾着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人血馒头”成为了治病的药,几个人从他面前走过,像饿了很久的人突然见到食物一般,闪现出一种攫取的目光,三三两两的人如鬼般的在那里徘徊,这种恐惧的目光,让人感觉到快要被噬骨的感觉。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发现,在一些被拆迁的现场,被车撞的现场,也存在着一群看客的目光,面对一个生命被杀害的现场,没有底线,保持着作为一个看客的心态。

二、病入膏肓的思想

《药》的第二部分写了华小栓病怏怏的吃药,这是一个真正的快要死去的生命,沾着鲜血的馒头不能将他的肉体治疗好,但是一心想着“十家单传”家族香火的愚钝顽固的,病入膏肓的思想却依旧可悲的相信着这副药能治好华小栓。在这些看客圈里,有二十多岁的青年,有一些受过启蒙思想的人,构成了一把无声无息的令人窒息的杀人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某个作为启蒙者的个体不仅会使自身的理想被消磨,最后消磨至尽,反而会使自身被当作另类“疯子”来看待,接下来的就是被排斥,被诬蔑,被歧视,成为看客饭后的谈资,成为了流言的种子。这种病态的心理,寒冷噬骨的目光与残忍的麻木使得启蒙的路变得艰难危险。坟场的相遇是《药》这部小说的结局,在看客的世界里,一个崇高生命的死去不过就是一个疯子的死去,他母亲在最后感觉到了自己的羞愧,这是多么的悲哀。周遭的黑暗,使我们看不到,感受不到健康力量的存在,一股健康的力量被周遭的黑暗掩盖,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些为了不同利益在一起互相厮杀,互相打骂的人的存在。

三、缺乏信仰的悲哀

鲁迅先生的呼吸是沉重的,他在绝望的现实中仍然不惮于做一个真正的猛士,在孤独寂寞的社会中奔跑。对于青年,他仍然保持肯定,处处保持一种不悲观,不绝望的心态,给予正能量的诱导,努力的向前走。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写到华夏的两位母亲对于红白花圈的反应,当夏瑜的妈妈看到花圈的时候,几乎是崩溃的,有人在纪念她作为一个被处死的“疯子”的儿子。然而当华小栓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的坟墓与其他的坟墓仅仅开着零零星星的小花的时候,内心却感到不足和空虚,对于花小栓的母亲来说,这是多大的一种悲剧,多大的一种讽刺。一个有价值的生命与无价值的生命在死亡之后还有有所不同的,有价值的生命死亡值得人们去纪念,不管这个生命在世的时候受到了多大的艰难。在当代我们会常常看到很多大学生下水救人,路边常常会站着很多看客,一些人在大冬天不怕寒冷挺生而出,当结局不好的时候看客们会把挺生而出的人看作一个疯子,不明白他为什么要牺牲自己去救别的性命。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是一样的,随着自己成长,有的人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价值,有的人的生命却变得毫无价值。这种悲哀正如鲁迅《药》这部小说里的悲哀,在这部启蒙的悲剧小说里,对悲剧有着深深的反省,鲁迅先生把国民性作为主题进行创作,残忍的看客情节,启蒙对象吃掉启蒙者的悲剧说明了国民性深层次的问题,对于现世的功名与实惠看的格外的重要。一个缺乏坚定信仰的民族,高举道德的旗帜,不敬畏来世。

《药》具有多种比拟性的意义,“人血馒头”治病的情结,比拟了人与人之间“吃与被吃”的意象;夏瑜的牺牲比拟了“看与被看”的意象;把中医上的迷信、荒唐以及害人比拟为中国非人性化的文化。在鲁迅的童年时期,父亲死于中医,国民麻木冷酷、不可救药的思想,深深的刻在鲁迅的脑海里。夏瑜的血唤不醒沉睡的国人,冥顽不化的思想,在小说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乌鸦象征着夏瑜这样的启蒙者的殉道精神,同时又比拟着鲁迅童年情结中被压抑的愿望,在这里有鲁迅对大众的失望与绝望,乌鸦张开翅膀,向远方飞去比拟着对于社会人性的向往与期忘。

【参考文献】

[1] 衛 萍.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悲哀与绝望对当代青年的影响[J]. 语文天地: 理论综合, 2013(09).

[2] 罗文香. 鲁迅小说研究之新探究——评《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

[3] 丁海波, 逄增玉. 鲁迅小说的病态“文化人”群像[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猜你喜欢

夏瑜国民性悲剧性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在博尔塔拉留影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三言”中妓女形象的悲剧性探析
武士道精神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梁启超新民思想与当代国民性塑造
专制带坏国民性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
代孕“引喜”惹祸,女董事离奇死亡黑手是谁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