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勒长篇小说中的重复叙事模式的应用
2017-04-15王彬
王彬
【摘要】约瑟夫·海勒是美国后现代作家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是约瑟夫·海勒的文学创作特点,除此之外,其文本的重复叙事等特点亦是海勒长篇小说中常见的艺术形式,借助人物回忆、事件循环、互相模仿的变相重复形式丰富了叙事模式,强化小说人物所处的环境特点,解构西方文学的人文本源。本文将就海勒长篇小说中的重复艺术入手,浅析约瑟夫·海勒在创作长篇小说时对重复叙事模式的应用特点。
【关键词】约瑟夫·海勒;重复叙事模式;长篇小说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也是美国后现代小说、“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研究学者認为,《第二十二条军规》通过军旅题材的内容与黑色幽默的形式,突出表现着战争的荒诞与官僚的疯狂,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一虚拟象征,在人物塑造与故事推进的过程中创造了超脱现实的艺术境界,探讨了人类处境的困惑与迷茫。学者认为,海勒擅长在文学中采用具有后现代特征的黑色幽默与语言游戏,通过通俗化文学创作深化主题,擅长刻画死亡与疾病等主题,整部作品主题鲜明。
除黑色幽默之外,海勒的文学创作手法中还常见有重复叙事模式。在学术讨论中,有观点认为,海勒的大量重复策略将故事情节形成一定的“序列”,从而引导着故事情节从滑稽搞笑逐渐转变为可怕讽刺,通过强迫性的重复模式让读者在复杂多变的反复复制、回忆再现、任务模仿等多种形式中接受作者的思想灌输。
作为一种叙述技巧,“重复”来源于西方文艺理论,最早可追溯至前苏格拉底时期。在早期的《圣经》中,便可以看到重复艺术的影子,是解构主义与文化批评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海勒的文学创作中,重复叙事模式的应用常见于以下几种。
一、多元交叉式重复叙事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创作始于1955年,发表于1961年。彼时美国国内笼罩在麦卡锡主义的阴影之中,人人自危。海勒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便“借虚构的二战时期的皮亚诺萨小岛,来间接展现美国社会中‘一片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在海勒的文学创作中,“经典叙事学”是其中常见的行文手段。为了达到重复叙事效果,海勒将并无同一性的叙事文与虚拟域之间的频率关系设定四种潜在可能类型,其中,包含有单一性叙述的只发生过一次的事、若干次发生过若干次的事,重复性叙事若干次发生过一次的事;综合性叙述一次发生过若干次的事。这四种类型中,最常见于海勒笔下的是第三种。海勒认为,从点状看,重复理论代表着文字上的重复,如词语、修辞、句子等。从面状看,重复理论可以代表某个完整事件、场景、情节、主题,甚至人物的重复。海勒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是独特的,简单地重复无法复制个体的本质差异,因此,即便是通过重复的手段叙事,最终所达成的也将是一个多元交叉的世界观,多个事件、人物在同一平面的种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突破传统叙事理论,强调小说内容与社会历史环境之间的影响,有意制造时间、地点的混乱错置,颠覆事实、时间、地点、人物,通过变形手段展开重复叙事,呈现叙事方式多元化。
二、回忆重现式重复叙事
在海勒的长篇小说中,重复叙事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回忆”。在文学作品中,回忆往往重现过去,多为人物对过去的经历难以忘怀、旧事重提,即将某一件事反复重复若干次的话语重复。海勒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多采用往事再现、旧地重游的手段,将人物的回忆穿插至叙事进程中,并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得到加强。
三、循环往复式重复叙事
海勒小说的重复叙事模式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循环。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一个有着象征意义的“雪白士兵”重复出现三次,全身缠满绷带的士兵带着强烈的视觉效果,令读者产生挥之不去的视觉印象。通过循环出现有代表性的场景、物体、人物,象征着处境的反复无常,人生的无能为力。此外,海勒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出事了》中,循环往复式的重复叙事模式也用于塑造典型人物“斯洛克姆”,通过将人物对于“紧闭的门”这一物体的多次叙述,表达了人生在世无能为力的生存现状,亦折射了作者的宿命思想。
四、结束语
在海勒的小说中,随处可见事件、语句、主题、人物的重复。此类重复均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不可以用简单的同质性、异质性等判断方式进行割裂。想要更好的欣赏海勒的文学艺术,就必须了解其重复叙事模式的应用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意蕴。
【参考文献】
[1] 王祖友. 突破、创新与融合——评《小说与非小说:美国20世纪重要作家海勒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011(05).
[2] 王士红. 用福柯的权力理论解读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J]. 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12).
[3] 王祖友. 我国学者对海勒的解读和接受——纪念约瑟夫·海勒逝世10周年[J]. 外语研究, 2009(03).
[4] 叶拉美. 从《这幅画》看海勒的历史观[J].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