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通信设备设计技术分析
2017-04-15李在林
李在林
摘要:随着人们对电子通讯设备需求的不断提升,在其性能上也有的更高的要求。电子通信设备所体现出来的安全性、可靠性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标准,其发展程度也处在比较活跃的阶段。但是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对电子通信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将通过对电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设计做以阐述,尝试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电子通讯设备 可靠性 设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TN6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2-0026-01
1 电子通信设备在设计技术上的可靠性指标
1.1 可靠性在电子通信设备设计中的意义
电子通信设备再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其可靠性是无法绕过的关键节点。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非常看重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的研发,也会通过一系列的管理体制和技术手段去实现符合当下需求的可靠性设计,并将其适用于产品的实用效果当中。由此不难看出,加强对可靠性的投入,让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就是令其电子通信技术强大的意义所在。
1.2 通过元器件控制可靠性
元器件是电子通信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的基础。是否选择可靠性高的元器件在产品整体的质量上异常重要。科学的使用元器件,能够在生产过程中保障设备性能,还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对元器件在可靠性上进行严格监管,以保证它在质量和使用年限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1.3 通过降额设计技术提高可靠性
能够提高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的另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就是降额设计技术。降额设计技术在产品应用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让设备运转时承受低于其工作应力的额定值,大大降低设备出故障的几率。通过降额设计这样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的提升设备运行过程中可靠性,这而是其技术应用的最核心目的。
1.4 通过简化设计提升可靠性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使用电子通信设备,享受其带来的便利和功能,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做好成本控制。保障可靠性的前提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也是企业需要克服的问题。所以简化设计,在不影响设备正常运转的情况,很好的降低了产品的初始成本和故障率,从另一个方面提升了设备的可靠性。
1.5 通过余度设计增加可靠性
余度设计是指设备中配备多套能够完成功能呈现的单元。利用可靠性、稳定性更高的软件取代硬件的余度设计,设计过程简单,成本不高,是很常见也很实用的。采用软件替代硬件的设计会增加设备的复杂程度,在基础可靠性上并没有让产品获得提升。所以余度设计的使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一般都是在使用高质量元器件以及设计技术后,仍然无法让设备稳定运行的情况下才会使用。
2 电磁兼容设计技术对可靠性提升的作用
由于电子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占据电磁频谱,随着市场对电子设备的大量需求,各种类型的电子设备相继出现,造成了电磁频谱使用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这就使电子设备的兼容问题暴露出来,加上国内的电子兼容技术起步晚,发展不成熟,是的电磁兼容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近几年国内也开始加强对电磁兼容设计的研究(见图1),逐渐完善了电磁兼容设计的理论体系,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目前在很多电子通信设备的设计生产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实践,为产品可靠性的提升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3 热设计技术对可靠性的帮助
通过冷却、加热或者恒温等多种温度调节的技术手段,来保证电子通信设备中元器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正常运转,这是热设计为设备可靠性提供的最大帮助(见图2)。随着电子通信设备高密度、集成化的发展方向,散熱问题逐渐成为了考验设备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热设计的研究成果和研发进展对设备可靠性的提升贡献了新的标准。一套成熟的热设计方案,需要对成本进行管控,同时解决设备的散热问题。在电子通信设备进行热设计的实践操作中,必须要通过对电路设计、结构设计、维修设计的综合考虑,才能达到设备可靠性的必备条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过程。在热设计使用之前,先要做好初步的评估工作,彻底释放设备的散热风险,依靠可靠性研发在各个环节的联系和沟通禅城评估流程,完不成热设计风险,就不会进入流程的下一个阶段。
4 结语
上述内容对电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在设计研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做了分析。可知,想要提升可靠性,就要优先在热设计、元器件的采用、降额设计等发面进行有机的结合,将其融入到电子通信设备的总体设计中。能否坚持执行,把控细节是提升可靠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应该秉承将可靠性设计放在首位的原则,加强研究开发过程中数据整理工作,为电子通信设备的性能提升和质量打好基础,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作为电子通信设备的生产企业更需要确立自身产品在可靠性方面的优势,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寇晓莹.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技术探讨[J].科技论坛,2013(17).
[2]钱占马,程军伟,高倩.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技术探讨[J].数字化用户,2013(14).
[3]王世萍,朱敏波.电子机械可靠性与维修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