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我手,写余心

2017-04-15谭若丽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2期

谭若丽

摘要:卢前是民国时期的曲学大师和诗词名家,他在曲学研究、诗词写作等方面都建树颇丰。本文通过着重解读卢前所创作的《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词与《中兴鼓吹》词,展现卢前的词学主张与词创作特色。

关键词:卢前;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本色;中兴鼓吹

卢前(1905——1951),原名正绅,字冀野,自号饮虹、小疏,江苏南京人。卢前跟随戏曲大师吴梅先生学习,在戏曲创作、曲学研究等诸多学术领域都有杰出成就,主要剧作有《饮虹五种》、《楚凤烈》等,戏曲理论著作有《明清戏曲史》、《中国戏曲概论》等。卢前才华横溢,除戏曲外,在诗词、笔记等方面也多有创获:诗词类著作有《中兴鼓吹》、《春雨》等;笔记类著作有《冶城话旧》、《东山琐缀》等;小说类著作有《三弦》、《金龙殿》等……这位建树颇丰的大师在建国之后的文学史中为曲名所掩,其它成就却鲜有提及,让人颇感遗憾与惋惜。本文主要对卢前的词学主张,卢前所著词集《中兴鼓吹》的特色作系统的梳理,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卢前的关注。

一、词有别才兼本色:卢前的词学主张

卢前有《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词,是专门为陈乃乾的《清百家词》而作,主要品评了从李雯、吴伟业、龚鼎孳到郑文焯、况周颐、王国维等百位词家词作的风格特点与地位影响。《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是卢前用“词”这种文体,以组词的形式对清词的发展历史进行的系统梳理,以词论词,即论词词是指“专题性论词词或词集题咏,它是以词的形式谈文学见解,或是通过词集题评就词的问题发表意见”。

论词词,是中国古代理论批评的一种形式,它的出现与兴盛与词的发展、词学理论的发达密切相关。词兴起于唐,激扬于五代,至宋蔚为大观,乃成“一代文学”。早期的词主要是配合当时流行的“燕乐”演唱的,以表现男女爱情,风花雪月为主要内容。后来随着词的创作繁荣,其与音乐的关系逐渐疏远,词体本身的抒情功能不断加强,表现题材也日趋广泛,为论词词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目前所见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论词词是由明人开创出来的,张仲谋先生在《明代论词词九首》一文中曾论及明人论词词,并举其九首令读者以窥全豹。其所举九首词,如倪瓒《水仙子·观花间集作》,傅占衡《洞仙歌·书宋词选后》等都属于读古人词作或词集后的有感,多缘于因文生情,而非刻意以词这种形式去论词。正如张仲谋先生所说:“以明代尤其是晚明时期的论词之词作为逻辑起点,清代论词词的兴盛与普及既是渊源有自也是顺其自然的了。” 清代词学号称中兴,这种繁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创作上的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二是词学理论的整理著述,涌现出诸多词学理论大家,代表了中国词学理论的最高水平。基于以上两方面的显著成果,论词词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中最能代表清代论词词发展成就的则属精心构架的成组的论词词的出现。清代最早出现的论词词是康熙末年焦袁熹的《采桑子·编纂乐府妙声竟作》56首,影响最大的是晚清上彊村人朱祖谋创作的《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26首,其后就是卢前先生的《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100首,其体量之大,质量之高,堪称论词词史的一座丰碑。

卢前的《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系统严密,在对清词进行梳理点评的同时也表达了卢前的词史观和艺术标准。卢前十分重视词的音乐美,词本是配乐而歌,其词牌与韵律都由音乐决定。后来词与音乐的关系渐行渐远,不再紧密,但是协律与否仍是判断词的音乐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如宋代张炎在《词源》道:“词以协音为先。”清·戈载亦道:“律不协则声音之道乖。”(《词林正韵》)。因此,卢前在评价著有《燕乐考原》的凌廷堪时赞扬有加:“成专业,燕乐考隋唐。吹笛梅边伤质实,却从声律订宫商。令曲继乔张。”而对以“绝艳”小令著称的彭孙遹却批评其词不协律,“岂可拟南唐?”。

卢前《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中三次用到“本色”一词赞扬词家,这三处分别为 “思渔父,早岁诵遗篇。本色清于朱载酒,有时论议拟吴盐。白雨未能先。(徐轨)”“天南北,游屐铸词新。尽扫臼科存本色,龟溪二隐想斯人。应比真。(李符)”“霞川隐,重不以倚声。词有别才兼本色,非关采藻与风情。博雅未能名。(李慈铭)”。三首论词词论及的徐轨、李符生活于清初时期,徐轨少工诗词古文,曾与吴兆骞等入慎交社。吴兆骞性情直傲,才华横溢,是以性灵为特征的“梅村体”的重要承传者。徐轨与吴兆骞交好,二人词风好尚大体相近。李符人生短暂,命途多舛,词作多记录对生活的感悟,著有《香草居集》及《耒边词》。李慈铭生活于晚清时期,他推崇唐五代北宋词,论词格调与学养皆重,其自作词章颇具风骨。卢前先生对三位词家“本色”、“真”等特点的赞扬表达了卢前自己对表现自我情感、生活感悟等真性情词风的追求,这一点尤能从三首论词词批评的对立面加以论证。三首论词词皆用对比的方法凸显三位词家的词作风格,“朱载酒”指朱彝尊,著有《江湖载酒集》。“竹山”指蒋捷,南宋词人,号竹山,著有《竹山词》,词风悲凉萧寥 。“采藻”是指对词作辞藻形式的过度追求与堆砌。综合以上卢前不认同的信息,我们不难发现,卢前所反对的就是朱彝尊建立的“浙西词派”。“浙西词派”,推崇姜、张之醇雅、清空为标榜旗帜,学习《乐府补题》托物曲意技巧,淡化社会功能,隐蔽抒情主体的独特个性,追逐声律格调。“浙西词派”自清初建立以来,长期占据词坛领袖地位,其影响持续至晚清民国时期,致使词体再次走上脱离社会现实,注重形式、雕琢的路途,卢前对“本色”“真”的赞扬,对“浙西词派”堆砌辞藻的批评正是缘于对词抒情本质的认识与对词坛发展道路开拓的追求。

卢前《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词继承了“以詞论词”这种中国古代理论批评的重要形式,它不仅廓清了清代词发展的历史,更表达了卢前对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应具有音乐性、抒情性等独特特质的尊重,也体现了卢前重真情、重词律的词学观。

二、雄风托举的《中兴鼓吹》集

卢前重视词的抒情功能,主张用词反映社会生活,抒写真性情,卢前一生坚持这一词学主张贯彻到自己的词创作实践中。卢前生活的民国时代,战争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卢前以词为史,真实记录了战争时期人民抗战的情况,并以词为鼓,激励着人们的抗战热情,这些词作大部分都保留在《中兴鼓吹》集中。

《中兴鼓吹》集开篇第一首《中兴乐·代序》“渐觉摩胸剑气沉。问谁肯作狂吟?辛刘语,冷落到而今。新词鼓吹中兴乐。雄风托。莫嫌才弱。将我手,写余心。”①无疑是其词作创作的宣言,明确表明自己创作承继苏辛,以雄放为主要特色。在《沁园春·论词,示梦野》中词人再次申明主张:“弟学词乎,今日而言,岂同曩时。算花间绮语,徒然丧志,后来柳贺,搔首弄姿。叹老嗟贫,流连光景,孤负如椽笔一枝。自南渡,始天生辛陆,大放厥辞。于戏逝者如斯。念转益多师吾所师。便白石扬州,遗山并水,豪情逸兴,并作雄奇。天下兴亡,匹夫责在,我辈文章信有之。如何可,为他人抒写,儿女相思。”认为抗战之时,词作应以反映现实,鼓扬民族斗志、抒写词人心灵情怀为核心,抒写儿女旖旎的花间之词已不合时代需求。词人以辛刘为师,词作慷慨激昂,请看两首《满江红》:

满江红·送往古北口者

如此乾坤,当慷慨、悲歌以死。君不见、胡尘满目,残山剩水。万里投荒关塞黑,几家子弟挥戈起。问江淮、若个是男儿,無余子。 且按剑,从新誓。岂肯洒,英雄泪。纵天真亡我,死而已矣。叱咤风云惊四海,凭君一洗弥天耻。细思量、三十九年前,伤心事矣。②

满江红·勖受军训诸生

一息尚存,应未忘、匹夫之责。天下事、危如累卵,万千苦厄。患难迫人当大任,鞠躬尽瘁吾何惜。看中吴、当日小周郎,匡时策。 尽汝力,完天职。心不死,血终热。念江山信美,旧时踪迹。尝胆卧薪师勾践,冲天奋翼怜萧特(烈士,美利坚人,为我赴义死。)。补金瓯、誓我十年期,书诸褶。③

二词为鼓舞抗战者士气而作。战争迭起,外敌肆虐,铁蹄践踏下的祖国,只剩“残山剩水”,已是“危如累卵”,如此乾坤,有血性的中国人怎能置之不顾,弃笔从戎,参军保家,“纵天真亡我,死而已矣”,为此抛头颅、洒热血也无悔无怨,只望叱咤风云、收复山河,一雪前耻,为此目标,千辛万苦,定不退缩,以此志之。词作汹涌蓬勃,豪气满怀,表现了作者拳拳爱国之情与殷切卫国之心。

同调还有《满江红·告大刀》《满江红·读史有感,再次前韵》,前一首托物于刀,表达了“还我旧河山”的期许,与“煮豆燃豆萁”同族相残相杀的悲愤。后一首借赞扬李唐王朝时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郭子仪、李光弼的丰功伟绩,实则呼唤当世青年奋勇向前,收复失地。词作紧扣“中兴”、“鼓吹”主题,风格上以豪放为基调,贯穿对祖国人民的同情悲悯之情,词作沉郁深厚,情感流动自然,顿挫相间,成为记录时代、心灵的具有词史价值的作品,这也是词集的核心所在。

《中兴鼓吹集》并非一味豪放,也有如《南乡子·照镜感赋》:“秋叶渐凋零。每望春华感不胜。冷眼看人青镜在,分明。白了青青又几茎。 意气总难平。但觉诗书误半生。已是中年应割断,柔情。肯作嗟贫叹老声。”哀婉沉郁之作,有如《采桑子·立春(案此首寓渝感时事)》:“才从雪后消寒意,不见昏鸦。只见梅花。渐见衰杨发嫩芽。何须袖手窗前立,过尽风沙。料理生涯。便觉春光到我家。”以清丽沉痛之笔摹物托志,暗喻时事之作。卢前生性幽默风趣,常以戏谑之笔行讽喻之旨,《中兴鼓吹集》开篇以词代序,结尾以词代跋曰:“十五年间皕首词。也曾捻断吟髭。辛酸处,怕是没人知。 世儿都道邦兴矣。欢歌起。劝君须记。吾阁笔,是何时。”总结自己作词经历,滋味百千,甘苦自知。(本文是作者2016年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青年项目“二十世纪词学名家词作研究”的成果。)

注释:

①卢前著:《中兴鼓吹抄》,《卢前诗词曲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7页。

②卢前著:《中兴鼓吹抄》,《卢前诗词曲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7页。

③卢前著:《中兴鼓吹抄》,《卢前诗词曲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8页。

参考文献:

[1]卢前著.卢前诗词曲选[M].中华书局,2006.

[2]严迪昌著.清词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