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汉日翻译与中医文化传播
2017-04-15王坤丽唐千友
王坤丽+唐千友
一、翻译与文化传播
语言翻译的功能是符号转换,就是把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在语际交流中发挥着桥梁作用。翻译者必然要与不同的语言打交道,也就不能不与其各自所属的文化相沟通。
翻译过程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结果是获得原语的意义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它以熟悉原语的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为前提,因而不能脱离原语的社会文化因素[1]。因此,翻译既是语言的传播,又是文化的交融。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论述了翻译的重要性,认为翻译与文化传播是相互包容和并存的关系[2]。正如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所说,无论是把外国的先进文化吸收到本国来,或是把本国的先进文化宣扬到外国去,都不能没有翻译,翻译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医典籍的日译属于翻译范畴,因此,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素问》的汉日翻译与中医文化的传播也具有密切关系。
二、《素问》日译现状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中医翻译并未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和关注。20世纪上半叶,中医事业才得到国外学者的热切关注,中医药古籍翻译以《黄帝内经》为主要研究对象,进入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阶段,由国内外学者参与的《黄帝内经》英译本达12种之多。与中医英译取得斐然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甚至没有学者对《黄帝内经》的日译进行研究。笔者以“黄帝内经翻译”为关键词在中国拥有最大藏书量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进行网上检索,共得出约100条检索结果,遗憾的是这100条检索结果全部为英译的相关文献,并无日译的相关文献,基于《黄帝内经》日译本研究的文献也是一片空白。作为我国小语种中最大的语种——日语,拥有除英语外最大的外语学习人数,国内却没有人对负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典籍做出过相关日译研究,因此,以《素问》为代表的中医典籍汉日翻译研究迫在眉睫,需要广大的日语工作者和学习者共同关注和努力。
为研究日本国内的中医典籍日译情况,笔者通过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以“黄帝内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885条相关检索结果,与《素问》相关的检索结果是419条,其中仅2000年~2016年就有22条相关检索结果,从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医典籍的日译得到日本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典籍的日译主要是在日本进行的。笔者从中选取由专攻中国思想史和科学史的日本文学博士石田秀実(以下简称“石田”)监译的《黄帝内経素問》和具有医学背景的小曾户丈夫(以下简称“小曾户”)编著的《素問新釈》两个日译版本作为例证,分析其取材出处。
三、文化传播视角下《素问》日译实例分析
修辞手法的使用在中医语言中十分普遍。汤思敏就曾指出隐喻是中医语言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医语言的病因、病症、用药等术语中存在许多隐喻[3]。李照国也针对中医语言特性,分别从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对比、比拟等十个方面进行过详细研究,并以大量实例进行分析比较,内容翔实[4]。
此外,中医典籍一般涉及中国传统哲学、心理学、地理学等方面内容,文化色彩浓厚。如果中医文化得不到日本文化的认同,那么日本社会与民众就难以接受中医理念,因此,在日译中必须对其医学价值和人文色彩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5]。这就要求我们在日译时不仅对语言进行转换,还要把中医蕴涵的中国文化内涵表达出来。《素问》中的人文文化因素就成为日译的重点与难点之一。下面笔者从语言修辞和文化补偿两个方面分别选取译例,就石田译本和小曾户译本对中医文化知识的诠释进行具体分析。
(1)重视修辞手法,传递文化内涵 。医古文中有些中医术语独具特色,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而且经常使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在日语中难以找到对应词,则会对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1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兰秘典论篇》)
石田译:心は君主に例えられ、精神·意識·思惟活動などは、みんなこれから出るのです。
小曾户译:心は、君主の官でありまして、君主に匹敵する機関でございますから、人間の生命を運営する精神活動の根本を受け持つ所であります。
其意为“心就像是君王一样的器官,神明源于心脏” 。现代常说的“器官”一词即来源于此句中的“官”,其本指心、肺、肝等脏器十二官,其中心为君主之官,相当于封建社会权力至高无上的皇上。这一句是运用隐喻修辞的典型,把心脏比喻成国王,寓意其强大和统领性,使语义更加形象化、具體化[6]。石田在翻译时直接把隐喻变明喻,并以“例えられ”来表示。小曾户对隐喻的翻译则比较抽象化,以“君主に匹敵する機関”即“相当于君主地位的一个存在”来表达“心”的重要作用,虽然没有明确把隐喻翻译出来,但意思表达尚可,只从忠于原文这一点来说,石田的翻译更接近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例2 :阳化气,阴成形。(《阴阳应象大论篇》)
石田译:陽は変化発生させることができ、陰は形体を形作ることができる。
小曾户译:陽は物の気の働きとなり、陰は物の姿を形作る。
阳化生力量,阴构成形体,这是一个对偶句,由于对偶是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手法,日语中没有与之完全相对应的修辞手法,因此在日译对偶句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必要时可以舍弃汉语的对偶形式。石田和小曾户的日译可以说都体现了这一点。
(2)适度文化补偿,促进文化传播。中医源于东方文明,对于很少接触中医的日语读者而言,中医本身就是新事物,日语读者头脑中没有相应的文化图式储存,且中医语言本身比较含蓄,具有抽象性与模糊性、文学性与人文性的特点,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文化缺省现象,使日语读者更难以理解[7]。如果单纯进行音译或直译,不仅难以准确表达中医语言的独特含义,还会导致误解。因此中医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更重要的是对文化内涵的翻译。
例3: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金匮真言论篇》)
石田译:自然界の気候には、八風の異常があり、人体の経脈には、五風の病変があるとは、どういうことであろうか。
小曾户译: 天に八風があり、経に五風がある、ということを聞いているが、どんなことかな。
日语国语辞典《大辞泉》对“天”的解释是:①地上を覆って高く広がる無限の空間。即汉语中说的“天空”的意思。②天地·万物の支配者。また、天地·万物を支配する理法。相当于汉语中常说的“天理”“天道”。对比石田和小曾户的翻译,石田对“天”加以推敲,将其译为“自然界の気候”,而小曾户直接译为“天”。很显然,石田对其进行了文化补充,更易于日语读者消化;小曾户的翻译则稍显生硬,令读者难以理解。同样,石田对“八风”“经”“五风”都进行了适度的文化补偿,易于日语读者接受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医文化。
例4 :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六节藏象论篇》)
石田译:天体の運行は、六個の甲子の日で一年となり、人と地は、九州と九窍が基準となり、これに配当すると、人にもまた三百六十五節があって、天地に相い応じている。
小曾户译:天は、六六の節を以て一年をなし、地は九九の会を以てなっている。計算してみると、人にも三百六十五の輪穴があって、天地の数に応じている。
中医典籍的一个语言特点就是高度凝练,中医理论的抽象性和中医语言的高度概括性是相符的,正因如此,中医典籍让人觉得晦涩深奥,在进行日译时更要研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六六”在这里指古代以天干配地支计日,六十日称为一个甲子,“六六”即指六个甲子。“九九”,在地指九野、九州,在人指九窍、九脏等。“节”指腧穴,是人体气血交会出入的地方。天体的运行以六个甲子日为一年,人与地以九窍、九州为准度,与之配合,而人又有365节,相应于天地,正所谓天、地、人相配合。可以看出,这一句是在描述中医“天人相应”的主张。在翻译“六六”“九九”“三百六十五”这些富含中国文化内涵的数字时,石田对其进行了延伸补充,中国文化得以体现;但是稍显遗憾的是,石田没有对中国的“甲子”进行文化补充。笔者认为,译者在其翻译“六個の甲子”后加入“(中国の伝統的計日法)”比较好,这样就对文句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全部进行了文化补偿。反观小曾户的日译,原封不动地直接沿用这几个数字,显得机械生硬,会使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日语读者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两个日译本中,具有医学背景的小曾户更多地重视医学知识的翻译,突出了《素问》的医学价值;而专攻中国思想史、科学史的石田则更倾向于文化方面的传播,两者各有千秋。但石田的译本对中医理论及文化的翻译更形象具体,理解起来比较方便。
中医虽然是一门科学,但却带有浓厚的文化特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单纯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中医典籍的翻译是将中医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纽带。翻译中医典籍时,需要重视源语中富含文化意义的修辞手段的使用,并充分进行文化补充,将中医的文化内涵完整真实地表达出来,为中医文化傳播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麻争旗.翻译与跨文化传播[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6):52-56.
[2]罗选民.文化传播与翻译研究[J].中国外语,2008,5(4):91-94.
[3]汤思敏.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医隐喻翻译[J].嘉应学院学报,2010,28(3):76-78.
[4]王雨艳,张 斌.中医药文化翻译十年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67-469.
[5]张 璇,施蕴中.《黄帝内经》常用文化负载词英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0):941-944.
[7]范春祥.隐喻视角下中医典籍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1):2875-2876.
[8]肖 平.中医典籍翻译的缺省与补偿[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