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2017-04-15苗登国
苗登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也在进行打破传统的探索。但在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实际历史教学中,还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但一节课讲完后,学生吸收的不多,巩固的不好,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旧的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课堂。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改进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无论是城市中学还是农村中学,最关键的都是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领会课标,备好学生
典型的低效教学表现为教得多学得少,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重教轻学。有些历史教师已经习惯了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授课方式,甚至有的教师上课时只是指导学生在书上勾勾画画,挑出知识重点,到最后考试时,让学生突击复习,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只有“教书”却无“育人”,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于教师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语言干净利落,用词准确,概念清楚,学生就更容易接受知识,并且巩固率高,课堂效果好。这其中当然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相关,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深刻领会课标,吃透教材,投入更多精力,“备好学生”。这样才能在讲课时得心应手,才能发挥语言的优势,不会出现用词不当、似是而非或空话连篇的现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备好学生”,在此是指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在课堂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事实证明,教师所讲内容的多少与学生掌握的知识量不一定成正比。如果教师授课时思路不清晰,抓不住重点,那么讲多倒不如讲少。教师在“领会课标,备好学生”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可以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的思路理清,然后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式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对于学习中的重难点以及各种生成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要及时答疑解惑,或者做出恰当的引导,这样才会使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提高兴趣,情景交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乐学”,而乐学的基本条件是兴趣。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兴趣,学习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沉重的负担,学生听起课来,心情沉重,甚至昏昏欲睡。有经验的教师会先想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兴致勃勃地主动探索并掌握历史知识。
其实,历史课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是有據可考的,是在过去某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出现过的鲜活的人或事。历史教师可以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描述,配合教材内容以及相关故事或资料,着重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历史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仿佛听得到几千年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听得到万里以外墨西哥多洛雷斯镇的教堂里发出的“独立万岁,绞死殖民强盗”的呼声,看得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马赛人民高唱进行曲开赴前线的壮丽场面……这些声音或画面,有时可以由图片、幻灯片、视频辅助,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再现,这其中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体现。而课堂情景的创设、教学资料的选择与呈现,都可以由学生亲自参与完成,教师可以将生分成小组,通过课前布置任务、课堂分组展示等方式,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
三、教法灵活,学生主动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恰当的讲授方法,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负担的减轻都具有重大意义。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情况,采用灵活的讲授方法,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并且讲要详解略得当。如在讲到重大历史事件时可以采用讲述法,把握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几个部分,重点讲解开端、高潮、结束三个部分。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情节或场面、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外貌形象或行为事迹、典型的历史现象,则可以采用描述法。
例如,教师在讲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对红军走过的大草地作了这样的描述:草地茫茫无际,水草纵横,淤水遍地,没有人烟,连鸟兽也看不到,到处散发着腐臭的气息;在讲到平型关大捷时,教师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战斗场面:故事发生在1937年9月的一个夜晚,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又下着倾盆大雨,当日军进入八路军115师的伏击圈后,只听首长一声令下,子弹、手榴弹密集得像雨点一样洒向敌人,敌人顿时乱作一团,八路军战士越战越勇,最后又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经过近一天的激战,歼灭日军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就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平型关大捷。如此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历史知识如画面一样展现在学生面前,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当学生遇到一些难度较大、不容易记住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教学生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如编口诀或诗歌式的趣味记忆、联想记忆等。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的代表人物罗伯斯庇尔可以用谐音(萝卜撕皮儿)来记忆;再如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六君子”可以编成一句话来记忆,即“康广仁同(谭嗣同)刘光第在林(林旭)子里放了两只羊(杨锐、杨深秀)”,等等。
教会学生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大大减少在学习中可能获得的挫败感,逐渐培养出学习历史的信心和能力,并主动探索推动历史发展的各种矛盾,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提升解决问题、分析归纳的能力,并最终形成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一个好的历史教师,应当是一位出色的“导游”,他既能为“游人”(即学生)领出一条最快捷的路途,又能抓住每一处胜景给予指点和评价,只有在这样的“导游”的引导下,“游人”才能尽情地去领略、去览胜,乐在其中,并比较容易地、自然轻松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除了以上所述,教师还应该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结合学案导学模式等,进一步探索历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使历史教学上升到新的“历史”水平。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