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扶贫三问”
2017-04-15左禹华文叶飞
左禹华?文叶飞
印江切实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打响一场声势浩大的决战。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提出并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关键性问题,‘扶贫三问系统论述了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精准确定帮扶主体、精准实施帮扶举措三个重要问题,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印江自治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指明了应该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印江自治县委书记田艳说。
围绕“扶贫三问”,印江立下军令状、拿出时间表、定下任务书,明确“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 切实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一场声势浩大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在梵净山西麓打得正酣。
精准识别,帮扶“六型”农民
为了精准识扶贫对象,印江抓实遍访工作,全县党员领导干部、365名“第一书记”和1530名驻村干部进村入户对全县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进行地毯式、拉网式的调查摸底,及時完善数据信息,精确、全面地建立贫困户档案、扶贫信息数据库,对贫困档案、项目资源、政策措施、相关数据进行信息化、数字化管理。
“通过对致贫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将贫困人口合理分为农业场主型、产业务工型、商业贸易型、合作发展型、专业技能型、政策保障型‘六型农民,并根据‘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精准组织扶贫力量,抓实精准扶贫。”印江自治县扶贫办主任王易说。
针对“农业场主型”农民,印江通过土地流转,资源优化配置和政策倾向扶持,鼓励部分有能力的农民成为农场主、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针对“产业务工型”农民,印江通过合理引导,把闲置的劳动力调动起来,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集中引导贫困群众就近或外出务工,实现增收致富,快速脱贫。针对“商业贸易型”农民,印江通过政策支持、业务培训等方式,引导有条件、有基础、有经商欲望的农民开办商铺和企业,让“农民”当老板。
同时,针对“专业技能型”农民,印江通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技能培训,分类引导进企业、进车间、进工地做专业的技能人才,把资金、技术和经验带回家乡,带领家乡村民共同致富,做雁归 “领头雁”。针对“政策保障型”农民,印江采取政策兜底,保障特殊群体的生活水平,确保贫困户在政策扶持下摆脱贫困。
党政主导,各行业齐参与
“现在联户路整好了、路灯亮了、产业也有了……”谈及村里的变化,印江合水镇土洞村民万年波对印江地税局倾情帮扶所做的事赞口不绝。
2015年,是土洞村变化最大的一年。按照贫困村帮扶工作安排,贫穷的土洞村与印江地税局结成帮扶对子,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帮助解决土洞村20套会议桌椅和一套音响设备,安装了32盏太阳能路灯和1.5公里连户路硬化,扎实推进了250亩竹产业项目,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还提高了群众发展积极性。
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人感到欣慰,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然而更为核心的是群众的思想观念改变了,干群之间的关系好了!以前村里开过会都难以组织起来,现在大不同了。
部门帮村、干部驻村让土洞村贫困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仅是印江在解答“谁去扶”问题中的一个生动事例而已。
2016年以来,印江不断深化“县级领导挂帮乡镇,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帮扶工作从项目支撑、产业帮扶、资金援助等方面,加大对挂帮乡镇、村的支持帮扶力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带动、社会参与、整体推进”的扶贫脱贫攻坚新格局。
印江按照资金使用“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资金,整合资源,帮助贫困村寨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建设和生态建设,继续深化和丰富了“印江经验”的内涵。
走访慰问困难群众、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到省直部门协调项目……2015年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从省纪委接过帮扶印江自治县的接力棒后,帮扶干部进村入户丈量民情的脚步从未停止,也让排解民忧的一个个点子变为现实。一年来,帮扶队为印江协调项目20余项,涉及资金1285.38万元,争取到位资金1010万元,募集社会爱心资金9.96万元,发放慰问金3.24万元,走访慰问群众237户548人。
增强内力,驻村帮;借助外力,定点帮。印江在抓实党建帮扶的同时,不断完善联络协调机制,配合做好集团帮扶、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引导协调工作,推动在产业对接、文化旅游、教育医疗、人才培养、干部培训等方面深化合作,提升帮扶质量和水平。
同时,印江用好各类企业帮扶力量,深入开展国有企业“百企帮百村”活动等,建立扶贫社会公益企业认定制度,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脱贫的有效对接。
打组合拳,增强造血功能
“危房改造资金每户补助1.2万元,扶贫生态移民项目每人补助1.23万元,亲朋好友那里借5万元,5个月时间房子就修好,这新房住着比以前好多少倍哟!” 缠溪镇驷马村村民柳太芳掰着手指算着建房资金,一脸的笑意。
2016年,之前一直外出务工多年的柳太芳夫妇依托扶贫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在村里统一规划的地基上修建了一栋两层楼的新居,作别了过去一家8口人挤在一间老木屋的窘状。
而像柳太芳一家一样,昔日“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驷马村贫穷面貌正在被改写。该村通过整合扶贫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抗震房示范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推进第一批61户225人集中搬迁项目,让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户陆续搬进新家,过上新的幸福生活。
“基础设施滞后依然是制约印江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大瓶颈。必须坚持以实施‘六项小康行动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向贫困村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向更高标准迈进。”田艳认为。
在推进基础扶贫中,印江编好交通、水利、供电、环境、通讯“五张网”,到2020年实现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和通客运车辆,耕地有效灌溉率达到40%以上,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建制村通光纤和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街道)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农业产业才是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有效载体。在深入推进产业化扶贫中,印江着力发展茶叶、食用菌、核桃、精品水果、生态畜牧、文化旅游等产业,预计到2020年茶园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食用菌规模达1亿棒、精品水果面积达18万亩以上、核桃面积达30万亩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50亿元。
“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以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财政金融扶贫、党建扶贫、电商扶贫等工作为突破口,打好扶贫工作组合拳,确保到2020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68158人,203个贫困村出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00元以上。”印江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浩然说。
事实表明,2016年以来,印江自治县通过积极探索“6431”精准扶贫模式(“6”是指划分“六型”农民,即农业场主型、合作发展型、商业贸易型、产业务工型、专业技能型、政策保障型;“4”是指实施四项措施,即精神帮扶增信心、技术帮扶增本领、金融帮扶增效益、设施帮扶增条件;“3”是指培育三个主体,即用两年时间培育1000个50万元以上规模的新型经济组织和个体,100个100万元以上规模的农业市场主体,10个1000万元以上规模的农业市场主体;“1”是指实现一个目标,即到2018年,提前实现全面小康),充分抓好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打造了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新前景,搭建了帮扶工作新平台,加快了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左禹华单位:印江自治县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邓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