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宣纸寄深情
——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刘江关心家乡文化建设小记
2017-04-15谢占杰
□ 谢占杰
一尺宣纸寄深情
——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刘江关心家乡文化建设小记
□ 谢占杰
近一个月来,我被一位德高望重的99岁的乡亲——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刘江,关心家乡文化建设的事迹深深感染着。
2016年11月2日,我去刘老家中送书,他正站着挥笔书法,见我说:“快坐下。我刚刚出院回家,你昨天来我就不在家。跌倒碰断5根肋骨,住了一个多月医院。要不是底子好,就见马克思了。”
我说:“看不出来你像个刚出院的病人。你面色红润,腰板挺直,依然挥毫泼墨,挥洒自如,一点都看不出是个刚出院的病人。”接着我递过去两本新书说,“刘部长,这是你过去给我们题写书名的《石勒故里在和顺》。这本书在和顺县委的帮助下出版了,今天又来麻烦您为我们刚编写的《历史名人在和顺》题写书名。”因有客人在座,他说:“放下吧。”接着说:“咱们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这个不简单,就是要好好宣传。咱们县的历史传说、民间传说很多,你们收集整理出版,你退休了,回去开几个座谈会,好好收集一下,把它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两个百年梦,我们就是要搞好宣传,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我说:“好,听您的,那您再给题写个《历史传说在和顺》的书名。刘老您很忙,我就不多打扰了,过几天我来取题词。”
11月6号,刘老亲自打电话,让我过去取题词。我上楼到刘老的书房,看见《历史名人在和顺》《历史传说在和顺》两幅潇洒有力的题词陈列书案。没有想到的是在题词的左右还密密麻麻写了旁批,从中使我看到一位近百岁高龄老人思乡之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我想刘老在题写《历史传说在和顺》书名时,可能刚刚看过《石勒故里在和顺》,满腔的思乡之情犹如闸门打开,一泻而下,便挥洒于题词左右两旁。右边旁批:“牛郎织女、阳曲山、麻衣道人、北李阳神掌洼秃妮散麻线、温源地牤牛叫、温源鬼沟杀人。温源万历年铸九尺高大钟(毁于大炼钢铁),钟成后,如何吊上三层楼高的建筑台?正在人们发愁之际,遇一老人显化:‘我也是土壅到脖子上的人了,哪懂得这些。’工程人员细想,有办法了,从下层垫土,随土而上不就上去了。钟吊上高台,大钟一敲可传至邢台。后来突然响声巨减,原来是被南蛮人看破,大钟是一鸟笼,内有黄莺一只,被南蛮人慧眼识破才将这一大钟宝气取走,于是钟声顿减,后来只能有温源、泊里、后峪三村听到钟声。……上述此类传言故事,几乎村村多少都有,要下点功夫。故事传说,都属于历史。没有历史,或历史典故不丰的国家,爱国主义思想是难于深厚地在人民中建立的。”
把历史传说、典故的作用提升到如此高的认识,根本在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于培育爱国主义的深厚土壤,离休多年,关心文化建设初心不改。上述字里行间,渗透出他老人家的赤子情怀,越老越醇厚,越老越浓烈,让我十分敬佩,且感觉到编写这本书沉甸甸的分量。
左边批注:“一册《石勒故里在和顺》特显和顺有人才。李廷芝同志等,不仅文采出众,更特显其深有史学家的风度。其根本在于具有历史辩证唯物观,言中有实,少有空话,以事实服人,且具大度开放性姿态,文采、观点、品德充斥其书,可谓我所知十三万和顺人民中杰出之一人也。” 这自然是对我们晚辈的鼓励与鞭策,什么“杰出人才”,我们不敢当。
温源是刘老的出生地,和顺是他魂牵梦绕的故乡,从那一尺宣纸的文字足以看出他书写的那一刻,如一个童心未泯的游子对家乡母亲的表白,好似激情四射的学子对家乡母亲的倾诉,表达了他老人家对家乡文化建设的赤诚之情。我边想边看到刘老依然在辛勤耕耘,他正在为一位老战友修改自传,还接待来访客人,应接不暇。我走时刘老特意送我他的几部著作——《刘江书法艺术》《钟鼓集(上下)》《太行一等杀敌英雄赵亨德》《一滴水中看太阳(下)》《剑》等,一边解释说:“人们都拿走了,不全了。”还喊保姆给小老乡提上点自家院子收获的红果。尽管我没有拿,但是他那份对家乡炽热的盛情足以让我感动。
近一个月,这件事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刘老在如此繁忙且身体受伤的情况下,一听到乡音就兴奋,一谈到家乡的事就全身心投入,一尺宣纸上写满了掏心窝的话,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收集编写好《历史传说在和顺》,我们责无旁贷,更有信心。非此,对不住刘老这位老前辈的关怀!
(责编:摄铺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