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词谐音现象影响力背后的思考

2017-04-14谢明镜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谐音言语方言

谢明镜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四川遂宁629000)

1 汉语词谐音现象的大致类型和功用

所谓汉语词的谐音现象,就是利用汉语词汇中音同或音近的词或字来代替原词或原字的一种现象,是网络谐音现象的一个大类。如:色友(摄友)、重征(崇祯)、娇点芳弹(焦点访谈)、菌男霉女(俊男美女)、果酱(过奖)、米国(美国)、人参公鸡(人身攻击)、灰常(非常)、小盆友(小朋友)、童鞋(同学)、“肿”么了(怎么了)、表酱紫(不要这样子)等等。研究谐音的一些学者把以上这些谐音现象按照来源和方式的不同分为了三种情形:普通话词语谐音,方言词语谐音,合音谐音。

这些谐音词有的还能从表面知道其意义或原有的意义,如杯具(悲剧)、大虾(大侠),但大多数都形成了无法从字面本身解读的新的意义,如:有木有(有没有),馨吻脸脖(新闻联播)、麻麻(妈妈)无法对其进行语素的意义分析和词的结构分析,是对原词的重塑、翻新,甚至可以说是毁容性的创造,给人一种极大的视听新鲜感的同时带来了张扬个性的修辞效果,在网络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谐音现象出现在主流媒体和网络交流平台中,可能也会出现一些不太理解或叫老一辈大跌眼镜、一头雾水的词语,但却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获得了一种轻松、愉快、调侃的言语表达方式,促进了人们交流或更欢畅地交流,激发了大家言语创新的灵感,谐音现象作为一种语言变异,似乎永远处在蠢蠢欲动地酿造中,永远在试探语言表达和人们对新词的接受极限在哪里。

2 汉语词谐音现象社会特点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汉语词的谐音现象现在已经遍地开花,无论是,十年前的大虾(大侠)还是去年非常流行的“蓝瘦、香菇”(难受、想哭),一旦被人们接受,就会在人们的日常言语生活中大量出现。其社会特点十分明显,主要有以下三种体现:

2.1 亲民性

一般说来,领导语言朴实、浅显易懂、温暖民心叫亲民。而汉语词的谐音现象产生于网络,流行于民间,大多数源于社会生活,也具有贴近群众的特点。我们在严肃正式的语用场合都用正常词来表情达意,但我们一生中大多数处于简单、平凡、随性的生活状态,谐音词的出现成为了我们生活状态的调节剂,无论是网络聊天、还是面对面与人交流,谐音词的运用总是能带来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交流。以“神马”和“鸭梨”为例,大家用“神马”代替“什么”,用“鸭梨”代替“压力”,用“神马鸭梨”代替“什么压力”,谐音词一旦在一定时间被人们接受,就能迅速流行开来,有的谐音词还可以进入不断创造的良性循环中。再如,现在网络平台都赋予了“笔芯”另一个意义,是“比心”(一种手势,表达的是对朋友满满的爱意)的谐音词,人们运用“笔芯”的网络意义既是一种时尚,一种从众,更体现了谐音词张扬个性亲近大众言语社团的魅力。

2.2 区域性

谐音现象里的谐音词是人们不断生成的创造力的产物,网民有意无意间用方言的发音代替原有词形成谐音,这让谐音词具有了第二个特点——区域性。四川方言的“灰常”(非常)“灰机”(飞机)、广西方言的“蓝瘦香菇”(难受想哭),广东方言的“稀饭”(喜欢)、东北方言的“银”(人)、闽南方言的“偶”(我)这些这些方言谐音词不仅刷爆了朋友圈,还火遍了大江南北,冲击着汉语词汇系统。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一些方言词由于大众呼声太高,如辽宁铁岭话“忽悠”已经被收入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方言谐音词的流行也在助推其向共同语积极靠拢,谐音词的这一特点说明了方言的活跃性,共同语总是不断受到方言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体现了汉语言共同语强大的包容能力。

2.3 适用性

谐音现象是一种语言变异,有极大的表现力,也是一种修辞艺术,由于表达效果的独具特色和创意无限,人们喜闻乐道,受到了很好的追捧,运用在了聊天,语言艺术,广告宣传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该现象的社会适用性强,比如有用名人名字作为谐音的广告宣传,喝酒有“锅得缸”(郭德纲)白酒;穿衣有“赵本衫”(赵本山)衬衫;吃药有“泻停封”(谢霆锋)止泻药,2015年春晚冯巩小品有一片段福建小伙将福州说成“湖州”,同班同学“童鞋”(某鞋业公司广告),“快报上公交车,市民灰常稀饭”(市某日报新闻标题)等等。

3 汉语词谐音现象的影响力

言语变异,网络助推,汉语词的谐音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语言现象。它受到广泛追捧,有着坚强的拥趸,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就汉语词谐音现象的影响力,本文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成形的固定的谐音词成为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类词。

很多语言研究丛书和语言类的教科书都把这一现象归在了修辞里,不错,谐音现象是一种修辞现象,谐音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辞格存在于修辞之中。如,广告默默无蚊(闻)、骑(其)乐无穷等等,创意无限。也可以作为某一辞格的基本类型,如双关中的“谐音双关”,“我失骄杨君失柳……”(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里的“杨”和“柳”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谐音现象产生于特定的语境,具有临时性的特点。然而,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语言始终在发展在消亡,在被吸收和在被摒弃的过程中,临时性的谐音现象若被人们喜好,广泛使用,它就会固定下来,形成成形的谐音词。其实,从几年前的“神马”,到去年的“蓝瘦香菇”,再到今年的“笔芯”,成形的固定的谐音词数量在不断增加,这种类型的谐音词作为一个大类,它已经不是临时使用的辞格,而是值得关注、研究的一类词。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遨游汉字王国》其中有一板块,就是通过歇后语和谐音古诗等,体会汉语谐音之趣。我们也可以试着将谐音词作为独立的一节写进语言教科书里。

首先,它传播速度快,接受率和使用率高,很多流行的谐音现象都被固定下来,在运用时不会任意删除和改动,成为谐音词。

其次,从词汇学角度看,谐音词有自己的特点。它属于一种独特的语言变异,是新的言语聚合。可以分为原词语素变异的谐音词和假借词语义变异的谐音词,如:“小公举(小公主)、灰常(非常)、炒鸡(超级)、涨姿势(长知识)”这些谐音词不能从语素的关系上来释义,因此不能简单地从原有的构词类型来分析它,他们是方言引起的变异形成的独特的构词类型,属于原词语素变异的谐音词。再如,杯具(悲剧)、童鞋(同学)等词是谐音词借用某一词的意义生成了新的谐音义,如“杯具”有了新的谐音义“悲剧”,谐音义可以作为一个与引申义、比喻义并排的新的义项来研究;

再次,谐音词与原词的关系及谐音词自身的变化也值得进一步研究;谐音词在构词上属于原词语素的变异,在谐音义上与原词属于同义词中等义词关系,这样,谐音词的加入丰富了同义词的词群。另外,谐音词借用某一个现有词来谐音,比如,香菇,那么香菇又增加了一个谐音义,与原有“香菇”的意义构成了同形同音词。

综上,谐音词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谐音义增加了原有词语的可塑性,也给假借词意义变异的谐音词带来了无限可能。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的发展速度最快,成形固定的谐音词写进语言类教科书的词汇部分,作为和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并提的构想是有其积极意义和良好的时效性的,一方面,新成员的加入,更有助于分析当下词汇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另一方面,这是动态地认识当代汉语词汇走向的一个思路,谐音词带来的言语创新,既是对传统词汇的一个挑战,也是社会语言按照一定规律和时代的要求运转的见证。

第二,基于汉语词谐音现象,言语创新和言语规范的关系会得出一些新的启示。

历来,言语创新和言语规范始终处于力量的抗衡中,此消彼长,大众对新词新语的接受度成了二者的助推力。十年前,语言文字周报上出现了一条消息:北京工商部门禁止广告乱用谐音词。具体说明了故意使用错别字或用谐音乱改成语的谐音现象,如“与食俱进、食全食美”等,会混淆视听,对青少年产生误导,由此上升到“维护民族文化尊严,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对汉字的尊重”的高度,并对滥用谐音词的商家一律不予登记。十年后的今天,2017年3月云南政协报出现一则“保山市隆阳区政协提案指出:汉字不容亵渎,乱用谐音不妥”的消息。指出:如消防宣传中“防范于未然”故意写作“防范于未燃”等等这些所谓的乱用“谐音”的做法,扰乱了优美的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并提议对于不够规范的店铺用语实行警告,屡教不改者实施适当的处罚。

可见,十年前的那条禁令并没有多大用处,十年间,谐音现象不仅没有因禁令销声匿迹,反而还发展迅猛,并且在广告宣传等媒体,影视等语言艺术中大频率使用,促销广告中有“夏不为利”,饭馆有“饭冰冰”,厨卫用具有“随心所浴”,圣诞节有“圣况空前”......随手打开网络,谐音现象较之十年前更是愈演愈烈,遍地开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前不久,有研究者也在其论文中讨论了汉语谐音及其规范化问题。指出这是没有让母语健康发展的意识造成的,并提出让汉语水平高的人率先做出表率,将规范进行到底。但这里的“汉语水平高”有一个怎样的内涵和外延,又有谁挺身而出,愿意来当这个汉语水平高的人呢?

语言规范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应共同遵守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和典范。但语言规范毕竟是一个历史范畴,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语言在不断发展,新质要素在逐渐积累,旧质要素在逐渐衰亡,必须重新肯定经过考验的语言成分,淘汰过时的东西,而新的语言现象的出现,一般是从个别人或个别集团的使用开始的,在开始时可以是不规范的,但大家都跟着用,用得广了,时间长了,也就约定俗成了,也就成了新的规范。

谐音现象亦如此,比如“神马”、“灰机”这些网络流行词,这些都是主观上刻意地仿写,仿造的新词,比原词新颖,在口语中大家都跟着效仿,促销广告中有“夏不为利”,也并非客观上的误写,而是一种创造,各大商家网络购物平台今年很多都以“夏不为利”为宣传口号,从这种创造的效果来看,引起了多数人使用,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它是合乎语言的发展规律的。仝金钟曾提出“从内因看,现代词汇的发展是促成网络词汇产生的根源。网络的高速发展是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面对这样的现实,文化语言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改造和变革,方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要求。”因此言语的规范应该分语用的场合,不能一概而论,规范的呼声过高或对社会生活类的语言管理过严过细,言语创新表面上会受到压抑,实质上会爆发得更猛烈。在大众传媒丰富,网络交流频繁的今天,谐音现象告诉我们:第一,语言自带调控系统,外界的干涉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语言的新陈代谢;第二,言语创新会经历一个淘汰、筛选的过程,过度的言语变异可能会被摒弃,但谐音现象一旦能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让人们在追逐和创新新词新语中获得一种快乐的体验,这种社会语言现象就不会在传播中快速消失。因此,言语规范和言语创新势必在尊重这些规律的背后找出一个新的平衡点。

4 结语

新词新语,都是首先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使用而逐渐推广的,值得关注的汉语词谐音现象既是一种修辞现象,同时也创造了很多当下流行的人们喜闻乐道的新词新语。我们在日常口语表达还是一些书面文中都喜欢用谐音现象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谐音特点的基础上,人们创造出许多像绕口令、字画、歇后语、谜语、笑话、谐音数字等语言产品。谐音现象从认知的角度,语境语用的角度,英汉网络谐音对比的角度等等已有的研究也不少,本文除了就当前流行的谐音现象谈到了它的类型、社会特点以外,还站在新的角度审视谐音,重点分析了其影响力,尤其是对言语规范的冲击力。再一次回归到言语创新和言语规范的话题。谐音的乐趣无穷,运用谐音上瘾,但谐音仍需谨慎,助力言语规范健康发展,给青少年一个正面导向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言语创新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事实存在,寻找二者之间平衡点或驾驭其良性发展这个话题还可以通过谐音现象继续探究下去。

[1] 于根元.中国网络词语词典[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48.

[3] 刘大为.谐音现象的心理机制与语言机制[J].当代修辞学,2012,(5):1-19.

[4] 杜晓文.网络谐音语言现象的文化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92-94.

[5] 刘于逸宁,等.略论网络谐音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7):116-117.

[6] 廖光蓉,等.汉语超常谐音及其规范化[J].外语与翻译,2017,(2):31-38.

猜你喜欢

谐音言语方言
方严的方言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方言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谐音词的规则
绝妙的数字灯谜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