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皮姆“译者伦理”到旅游翻译的解释
——以江西龙虎山旅游翻译为例
2017-04-14邹斯彧
邹斯彧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99)
从皮姆“译者伦理”到旅游翻译的解释
——以江西龙虎山旅游翻译为例
邹斯彧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99)
随着翻译行为日益职业化和商业化,译者的角色也与传统有所不同。皮姆认为翻译活动本质上是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一项为某一客户提供的、针对既定接受者的专业服务。译者处于两种不同文化的关联处,不应当倾向于两种文化中的某一方。皮姆基于对翻译的职业认识而提出的译者伦理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角度。本文以江西龙虎山旅游翻译为例,在完成翻译任务时,译者应对双方负责,面对文化缺省,适度进行解释补偿。
译者伦理;交互文化;解释
多年来,西方译界从未停止对翻译伦理的探究。其丰富的内涵在不同身份、民族和翻译观的译者及翻译研究者呈现出不同的映射,如:尊重他异性(贝尔曼),彰显女性差异(西蒙),翻译政治的差异性伦理(韦努蒂),包含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理论和承诺伦理五大伦理模式 (切斯特曼),以及文化间性角度下的译者伦理(皮姆),等等。
作为西方翻译伦理研究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皮姆的《论译者的伦理》是西方翻译伦理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译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在该书中,皮姆将新的视角引入翻译伦理研究中,将之前译界所讨论的“翻译伦理”转变为“译者伦理”。尽管长久以来,译界对于皮姆的理论多有争议,持不同意见者大多批判皮姆所倡导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功能主义,更尖锐的批判声甚至将其理论归于功利主义,但研究翻译伦理学,就无法避开皮姆的译者伦理研究,其译者伦理思想在国内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如王莉娜(2008),骆贤凤(2009),管兴忠(2012)等。
不可否认,相较于传统的翻译伦理思想,皮姆的视角更加“职业化”和“实用化”。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翻译已经融入到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翻译行为在近二十年里也更加规范化和职业化,这一不可忽略的事实势必反过来对具有指导意义翻译理论有了新的要求,译界应当重新审视翻译行业出现的新现象。与此同时,在大规模商业化的社会背景下,翻译行为也随之出现种种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而造成的质量偏差等新问题,也急需译学界能够从理论层次进行思考、指导并加以解决。由此看来,皮姆基于对翻译的职业认识而提出的译者伦理对我国翻译伦理探索和社会翻译活动的指导会是一个新的角度。
1.翻译定位
皮姆的翻译伦理观显然是受到翻译伦理研究开启者贝尔曼对翻译伦理思考的影响,但在其书中却明显表露出对贝尔曼理论的质疑与批判,认为其思想过于“刻板、过于知识化、过于抽象”(Pym,1997:9),对翻译实践不能起到普遍的规范和指导,导致翻译伦理研究与翻译实践脱节现象十分严重(Pym,1997:10)。贝尔曼的翻译伦理研究对象仅限于“伟大作品”,即文学作品或哲学经典著作,而皮姆则认为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只是翻译活动中所涉及文本的一小部分,无法以偏概全代替所有实际翻译活动中所涉及的文本,因而无法解释并解决职业翻译行为中所遇到的所有行为和问题。由此,皮姆给出了自己对于翻译行为的定义——“一种交际行为,一项为某一客户提供的、针对既定接受者的专业服务”(Pym,1997:10)。翻译的目的不是再现“他者”,而是与他者进行沟通交流(王莉娜,2008:86)。翻译伦理研究的翻译行为应当不局限于笔译,而应当包含所有的翻译行为,如各种形式的口译;翻译中涉及的文本也不应当仅限于文学和哲学,而应当包含所有译者所面对的各类文本,如电影译制等所有政经、科技类非文学翻译。
对翻译活动的理解与定位从根本上决定着翻译的伦理立场,这既是皮姆对于翻译观与翻译伦理观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也是他对翻译活动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思考的出发点。(刘云虹,2014:19)
2.译者伦理
无论是施莱尔马赫、纽马克、豪斯,还是诺德、贝尔曼、韦努蒂,无一不是将译者“处于一个“非此即彼”的二选境地,译者要么绝对忠实作者,要么绝对体贴读者。在这种二元对立的伦理模式中,译者必须选择立场,如读者,即异域文化接收方。译者似乎成为读者群之中的一员,与异域文化保持对立。显然,该模式给译者打上单一文化身份的烙印。传统翻译伦理将译者比喻为“桥梁”、“通天塔”或“使者”,这种命名都将译者隶属于某一种文化。
而皮姆对于这一模式极不认同,翻译的跨文化行为和译者的跨文化身份则被完全忽视,因而提出应从跨文化的角度重新出发,对译者的身份和责任进行重新定义。皮姆认为,在翻译这一跨文化的行为中,译者自始至终都处于至少两种以上不同文化的关联之中,是跨文化空间的交汇点,处于两种文化重叠的交互文化空间中。译者正是居住在这一空间里的“协调者”或“混血儿”,因而译者具有与生俱来的跨文化特质,他/她不从属于某一方、某一种文化。一旦译者承接了翻译任务,那么其就开始承担责任,而译者的工作也应紧紧围绕其对于翻译职业的责任。译者不是忠诚于源语文化或目的语文化,而是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建立一种较为稳定的跨文化合作关系,形成两种文化关联双方“共赢”的局面。
由此看来,皮姆的“译者伦理”是从翻译行为的本质出发,承认翻译活动的职业化和社会化,并由此确定译者作为一种职业人的责任,对于现今收取报酬的实用文本翻译活动来说,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可操作性更强。
3.旅游翻译的解释
旅游景点是中国对外宣传的窗口和门户,是不同文化的交汇点。旅游翻译包括旅游景点介绍翻译、旅游网站翻译、景区标识语翻译等等所有与旅游相关的文字翻译。随着中国成为旅游大国,中英旅游翻译相关研究日益增多,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通常包括旅游误译、导游翻译、景点标识语翻译、旅游网页翻译等,内容更为细致,研究更为深入。面对日益职业化和商业化的旅游翻译活动,译者作为“协调者”,以外国游客为特定服务对象,应当承担起协调中国文化和异域文化的责任,以有效跨文化交流为宗旨,既不强制文化输出,又兼顾外国游客的理解需求,完成其所承接的任务。
江西四大名山之一的龙虎山是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道教文化沉淀,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龙虎山相关的各类旅游翻译难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宗教文化,而外国游客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缺失,导致翻译活动中出现文化缺省,这对译者则提出挑战。面对这样的缺省和空缺,译者必须遵守职业规范,恰当运用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行解释和补偿,既应当满足客户关于传递龙虎山文化背景信息的要求,又应满足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需求,同时又不能将中国文化大量强加给外国游客。
例一、
原文:
这段源自《水浒传》中传奇的描述,正是古人对江西龙虎山出神入化,惟妙惟肖的生动描述。
参考译文:
This legendary description originated from Water Margin,one of the four Chineseclassicalmasterpieces,in which the ancient Chinese presented a magical and vivid depiction of Longhu Mountain in Jiangxi.
这段龙虎山介绍词的描述提及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这一文化信息。显然,外国游客对中国古典书不甚了解,而从语义判断,这一信息与上文有密切联系,在整个介绍中不可或缺,因而解释则变得必不可少,适度解释成为译者的责任。
在该译文中,译者增加了一个小句,对《水浒传》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解释说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增加的词在量上有限度——不超过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内容上也有限度——仅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信息,既满足了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需求和对文字内容的理解需求,又并没有给游客带来理解上的负担。如果不做此解释,外国游客则不了解上文的出处和渊源,失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契机。
例二、
原文: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
参考译文:
Longhu Mountain was formerly named Yunjin Mountain.In the middle of Eastern Han Dynasty(25 A.D.-220 A.D.),Zhang Daoling,the first Heavenly Master(title used by Taoists for the Head of Taoism)settled down here and began to make Nine-sky Pills of Immortality.“A dragon and a tiger appeared when the Pills are made,so the Mountain was renamed as Longhu Mountain〔Chinese Characters“龙(Long)”“虎(Hu)”means dragon and tiger in English”〕.
该句中,译者在“东汉中叶”的英文译文中插入括号,对东汉时期的具体时间信息进行解释说明,这是由于译者考虑到外国游客对中国古代朝知识的缺乏,才明确给出了东汉具体的时间,让外国游客对东汉处于哪一个历史时期有个大致的概念。“天师”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中对有道者的尊称,而外国游客或许了解基督教、天主教或伊斯兰教,却不了解没有走出国门的道教,因而译者同样插入括号进行解释:天师,即道教中对于始祖的尊称。“九天神丹”的英文译文中增加了原文字面上没有但实际包含的“of Immortality(长生不老)”,以向外国游客说明“神丹”的功效和作用。该文中出现的“龙”和“虎”两种动物形象,分别可以用“dragon”和“tiger”来翻译,而龙虎山山名中也同样包含这两个字,其相对应的译名中却不含有“dragon”和“tiger”,但山名的来历又与这两种动物相关,所以译者也只能增加一句话来解释龙虎山译名中的“Long”指代的正是“龙”,“hu”指代的是动物“虎”。
4.结语
尽管皮姆从翻译职业的角度探讨译者伦理问题,用译者的职业责任和不同文化的合作替代传统翻译伦理强调的“忠实”原则,也一直饱受批评与指责,但翻译活动日益飞文学化和商业化是个不争的事实,皮姆对翻译职业的认识无疑对当今的翻译活动,尤其是实用文本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维度,为译者提供比较务实的指导作用。随着国家对翻译这一新兴行业和旅游业的规范日益加强,在应对文化缺省带来的外国游客理解障碍,译者当然应当遵循职业规则和翻译程序规范,不服从于某一文化的标准,按照客户的要求,保证两种文化的有效沟通,不强迫输出源语文化,也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1]Pym,Anthony.Pour une éthiquedu traducteur[M].Arras:Artois Presses Université, 1997.
[2]刘云虹.译者伦理:身份、选择、责任——皮姆《论译者的伦理》解读.中国翻译, 2014(5):18-23,128.
[3]王莉娜.析翻译伦理的四种模式.外语研究,2008(6):84-88.
[4]管兴忠,安东尼·皮姆翻译思想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
[5]骆贤凤.中西翻译伦理研究述评[J].中国翻译,2009(3):13-17,95.
F590.7
A
2095-7327(2017)-08-149-02
2015年江西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翻译伦理学视角下的江西旅游景点翻译研究——以四大名山旅游汉英翻译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补偿视域下的城市软新闻解释性翻译研究(YY162008)阶段性成果。
邹斯彧(1983—),女,汉族,江西抚州人,南昌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