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情景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7-04-14赵艳
赵艳
(汉江师范学院教育二系 湖北 十堰 442000)
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情景教学实践与反思
赵艳
(汉江师范学院教育二系 湖北 十堰 442000)
本文在培养“完整的人”的新教育人学使命的指导下,尝试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中开展情景教学的工作实践。围绕巧设问题案例,启发学生对真实工作情景的领悟;检索人生轨迹,引导学生对个人成长经历的思考;开展生活反思,强化学生对幼儿个性心理的理解三个方面,构建情景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在特定语言情景中,反思生活经验,陶冶语言情感,生成语言风格的整体建构过程。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情景教学;实践;反思
自马克思提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一哲学命题以来,培养“完整的人”就逐步成为新教育的人学使命[1],并相应影响到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完整的人,并非孤立版块的简单累加,而是以一项活动为平台,实现学习主体认知、情感、态度等全方位的积极体验。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为例,在“完整的人”的教育思维下,学习者不仅仅习得语言输入、分析、表述的基本认知过程,更是在特定语言情景中,反思生活经验,陶冶语言情感,生成语言风格的整体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情景的创设是基础。情境创设即根据即定的教学目标、利用丰富的教学材料来组织与设计教学情境,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教学背景或教学环境。[2]在该环境中,学生能够实现感、思、悟、行的多元生长。情景教学正是通过创设情境,优化学生生存环境,使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3]可见,情景教学是适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特点,更大程度上发挥语言教育功能的有效教学模式。
近年来,笔者主要承担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情景教学的工作实践,并进行了积极地反思与总结。
1.巧设问题案例,启发学生对真实工作情景的领悟
真实性是情景教学的首要原则。为达到真实性的教学要求,除学生在幼儿园实习、见习外,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源于实际工作情景的问题案例,是情景教学真实性的重要体现。笔者利用多年深入幼儿园教育一线的实际工作案例收集,对课程专题教学进行切合实际的问题案例设计,以启发学生对真实工作情景的领悟。如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一课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学习是幼儿语言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笔者引出自己在幼儿园听课与生活观察的一个实际案例。“老师有一次在幼儿园做业务交流的时候,听过一节语言课。当时授课的老师让孩子们叙述妈妈是怎么爱自己的,孩子们回答时语句简单,用词单一,往往说完一句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并且表达时情绪非常平静。老师于是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让孩子们回家后当面向妈妈表达,自己感受到哪些妈妈的爱。我主动与这个班几个孩子的妈妈进行了交谈,她们谈到,孩子回家以后向她们表达妈妈的爱,说了很多的话,生活中很多小的细节他们都提到了,而且很有感情,很多孩子还是边抱着妈妈边说的。”笔者将这个真实的工作案例呈现给学生,并请他们思考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和当着妈妈的面,语言表达会有明显的区别。学生们各抒己见。“因为他们在学校比较拘束”、“因为回家后,孩子当着妈妈的面会比较放松”。学生们刚开始的讨论集中于对语言表达环境的分析上。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情境“同样在幼儿园上课环境中,孩子表达妈妈的爱用语比较简单,但一到讲故事就会滔滔不绝”。学生们通过进一步思考,认为在表达妈妈的爱的问题上,孩子们之所以在校跟在妈妈面前有较大差异,除语言环境压力外,更核心的要素在于在幼儿园,孩子缺乏真实表达的对象,而在妈妈面前,面对真实的情感载体,他们有主动亲子交往的需要,这种需要能够激发孩子们主动建构语言信息,即主动的搜寻记忆中的词汇和句子,积极检索生活中的情境与经历。在真实问题案例的引导下,学生逐步理解儿童语言学习的实质是基于交往需要的自我创设。孩子的语言习得不仅仅是对具体词语的熟悉,更是创设积极的交往环境,构建良好的语言关系,激发孩子在主动的交往需要中,积极探索头脑中隐藏词汇的过程,从而自觉把握未来开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工作的本质要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未来重要工作领域的学习。有效的学习在于把模糊的未来拉近,使学生身临其境。正如贺常平先生所言:在教师教育中,师范生的主体性、自觉性、成长动机和感悟能力是教育的基点。[4]而这种主体性、自觉性、成长动机和感悟能力的生长点源于与“真实”交往,巧设问题案例,正是“真实”的生动诠释。
2.检索人生轨迹,引导学生对个人成长经历的思考
美国教育家杜威系统阐述了“教育即生长”这一哲学命题。教育,除直接从无到有的外烁过程外,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成长经验,从已有的人生轨迹中检索教育价值,是对教育更为实质性的理解。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是自我教育的巨大内蕴力量,也是情景教学中“情景”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教学中,笔者积极利用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人生轨迹中体验与反思。
比如,在“树立正确的幼儿语言教育观”这一章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说出自己儿时最害怕的一个词,很多同学提到了“警察”这个词语。笔者介绍了“警察”一词的界定,继续追问到“警察,本是依照国家法律履行警察职责,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业。这样一个与保护人身安全如此相关的职业,为何让你们感到‘不安全’”。据了解,那些回答“警察”的学生并没有受到过警察的伤害。只是小时候父母为了让他们快点吃饭,睡觉,经常骗自己“再不吃饭(睡觉),警察来了,把你抓起来”。在长期消极的语境中,孩子对“警察”一词产生了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回顾自己儿时对“警察”的印象。很多孩子都提到害怕,紧张等字眼。
相反,笔者在请学生说出自己小时候觉的可爱的小动物时,除比较常见的小猫、小狗、小兔以外,一些学生还说出了“狮子”、“熊”甚至“蛇”等动物,这些看似比较凶猛的食肉动物,为何也成为了学生儿时眼中“可爱”的对象。经过反思,很多同学提到,在儿时所看的动画片中,这些实则凶猛的动物被温和的拟人化,成为了赋予灵性的可爱形象。这种可爱的印象,既可以触动孩子的童心,也可能让孩子对危险动物失去敬畏之心。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因此,对于人来说,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既然没有任何原理或观念能够预定人发展的轨迹和意义,那么人的发展是则一个充满生成性的过程。正如产生于德国的生命哲学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感正是在无数个不经意的状态中形成的,而真正有价值的教育也就在人对一个个不经意教育瞬间的感悟,在这些教育瞬间所生成的东西。因此,教育者要注重每一个人生成长瞬间的价值。如正是上述这些学生儿时成长的片段,引导学生们逐步生成“语言教育不是一种机械的文字表述,更是在相关的情感语境中的感悟过程”这一认识,指导学生们在幼儿语言教育工作中,注意积极、正确语境的把握,挖掘恰当的语言情感意义,树立正确的幼儿语言教育观。
3.开展生活体验,强化学生对幼儿个性心理的理解
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以来,人的生活意义和主体特征开始在技术理性的桎梏下得到解放。生活世界是一个有“人”的意义存在的世界,它凝聚了人身处其中的交往与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正是一个交往与理解的过程。它不是无生命的文字传递,而是基于情感体验的生命体之间的交流,凝聚着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幼儿生活世界的共情理解。可见,生活世界也是情景创设的重要源泉。
3.1 在对自身的生活反思中理解幼儿
语言是心灵的图画,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工作正如绘画的过程,它需要把握教育对象的个性生活特征。在“学前儿童谈话活动”一章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的谈话话题,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景展开反思。
师:同学们在晚上睡觉时,会不会开“卧谈会”?
生:几乎每天都会开(很多学生附和表示肯定)。
师:你们每次开卧谈会,都会聊一些什么话题?每个话题都会说多长时间?
生:很多了,比如聊我们的老师、今天发生的有趣的事、大学的生活、平时喜欢做的事等。如果不是明天有课,很多话题可以说到天亮。
师:那有没有你们聊一会就不想聊的话题?
生:也有,比如有时看到网上新闻,提到跟自己关系不大的,可能会说到它,但一会就转移话题了。
师:同学们看,你们的卧谈会,最喜欢聊的都是你们生活之中的事。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是情感的基础。与自己生活经历很近的事物,是我们认知程度很深的,自然会产生更积极的情绪去谈论它。以己推人,成人世界是这样,幼儿世界也是这样,幼儿也本能的会喜欢谈论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喜闻乐见的话题。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对自身生活的反思,理解幼儿对谈话话题的倾向性,感悟谈话活动的话题应体现学前儿童的“生活意味”。设计恰当谈话话题的前提是悉心观察幼儿生活,了解幼儿的生活喜好。
3.2 在与幼儿的生活交流中读懂幼儿
读懂幼儿的生活世界,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幼儿群体,尽可能的参与与幼儿的生活交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想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门,老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把自己变成孩子,就要学会以孩子的心态和兴趣走进孩子的世界。为此,笔者专门安排了“我为孩子讲绘本”的情景活动,让学生在幼儿园见习期间,面对真实的幼儿,讲述绘本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增加对幼儿语言喜好与理解力的认识。一位同学在活动反思中写道“一次,在给琦琦(一位刚上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讲《大红狗爱助人》的故事时,我直接照着绘本中的文字去念‘克里夫(大红狗的名字)看到这一幕,非常的惊讶’时,琦琦问我‘什么是惊讶’。我直接回答,就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琦琦又问,‘什么是意想不到’。我想了想说到‘比如每次放学,爸爸妈妈都会来接你,有一次放学,你以为爸爸妈妈站在校门口接你,但你没有看到爸爸妈妈,这就是意想不到,你会感到很惊讶’。琦琦点点头说‘我知道了’。可见,与幼儿的语言对话,一定要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真实的幼儿交流情景,强化了学生对幼儿心理的共情理解。
当然,巧设问题案例、检索人生轨迹、开展生活体验,都是以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构建为基础的。平等、和谐、充满安全感的师生、生生人际关系,可以激发学生自由的在教学情景中思考、检索与体验。正如布贝尔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把他人当作一个客体,对他施加影响,即“我与它”的关系;一种是两个主体之间的交流与会话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对话。[5]在情景教学中,教学主体之间要相互把对方当成一个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要尊重对方独特和完整的个性,给对方以平等的话语权力,构建自由的对话空间,才能保证情景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1]朱永新,杨再勇.新教育的人学使命:培养“完整的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2).
[2]李超民,谭媚.中美两国中学德育情境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15(09).
[3]裴娣娜.基于情境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4]贺常平.角色互动与情境浸润教师培养模式探析——以河南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育人模式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
[5]沈敏.存在主义教育视野下的师生关系及其现实意义[J].现代教育科学,2008(2):29.
G610
A
2095-7327(2017)-08-0050-02
汉江师范学院2015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情景体验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为2015028。
赵艳(1983.3—),女,汉族,湖北十堰人,汉江师范学院教育二系讲师,本科学历,文学学士,毕业于黄冈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