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培育与提升探略
2017-04-14胡全裕宋瑞超
胡全裕, 宋瑞超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无锡 214121)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作出“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基本判断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下一阶段“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的新目标。同时,报告还明确了“完善职业教育”的新要求,这为高职院校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实现新发展、完成新跨越、拓展新领域提供了深刻的理论依据和殷实的思想基础。
一、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意涵的时代释析
软实力一词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明确提出并系统阐发,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指出“软实力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1],是通过吸引的而非强迫的手段达成己愿的能力。文化软实力则指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创新力等无形之力。然而在当代中国,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域中进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解读。
“我们所讲的‘文化软实力’,基本内涵即‘文化国力’……这一国力具体体现为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否得到更好保障、社会的文化生活是否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的精神风貌是否更加昂扬向上,也体现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形成良好形象从而产生相应的吸引力。”[2]
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意指高职院校学校文化所具有的吸引力、整合力、感召力、协同力、公信力等,这种力量无形而深厚、持久而日强,它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推动力,与学校物质支撑力、制度保障力和行为引导力相辅相成,其核心要素是高职院校的传统人文精神和价值情愫,对高职院校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是根植于办学历程的优秀品质,是发展于理念传承的独特风格,也是兴盛于内涵提升的崇高灵魂。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再片面追求规模效应,而是更加注重特色凝练和内涵提升,新时代条件下,要着力在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塑造和整合功能。一方面,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塑造着学校以及师生员工的理论品性和人文情怀,通过塑造“全新的自我”来获得外部的某种认同和相应程度的接纳[3];另一方面,它还具有价值整合和规范整合的功能。
二、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厚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是学校发展的根和魂,关系学校的前途命运和未来走向。“文化强校”“文化厚校”理念和战略虽早已提出,但不少高职院校仍将其停留于思维层面,并未付诸实施。偶有校园文化建设之略探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亦将其归为学校文化建设范畴,又有重基建项目等物质文化建设而轻精神文化发展的现象,始终不得梅贻琦先生所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之要义。
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既能厚植学校办学理念,同时又能明晰学校发展战略。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远景和未来方向的指导性原则,是学校发展的伟大构想、目的追求和愿景展望,是办学者心目中大学的理想状态。[4]文化以其特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引导着学校办学理念不断发挥着改革创新、求实奋进、学术自由、使命导引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概括着学校的精神、功能、性质和价值观,规约着学校的体制、机制、校歌、校训,左右着整个学校的发展脉络和战略。
2.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
所谓学校的整体形象是外部公众对该校的客观现实(历史沿革、办学实力、优势学科、师资力量、社会影响及所作所为等)形成的具有较强概括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良好的学校形象可以赢得整个社会和行业的肯定,拓展出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余地,并在这种肯定中最大限度地增进学校利益。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塑造良好学校形象的重要途径。在本科院校大力发展“双一流”、大专院校开展“优质校”、“卓越校”建设的新形势下,学校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全面增强自身硬实力和软实力,以良好的形象吸引社会公众。一方面,要对学校文化软实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发挥出最大的软实力功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文化软实力自身的整合作用,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最终形成良好的整体形象。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学校的综合实力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构成的,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文化软实力的培育要着眼于提升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保障力、扩大文化影响力、注重文化感召力,从而明晰学校办学理念、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培育学校办学特色。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能促进硬实力的提升。如以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以学校的文化底蕴支撑学校的重点学科发展、重点专业建设、重点人才培育,凝聚学校发展合力,提升学校整体实力。
3.有利于培养师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当前高职教育着力突出办学特色,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进文化育人,这对于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一方面,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厚植文化软实力发展根基;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基层实践日益深入、社会公众日益认可,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性质也要自信满怀,因为文化的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也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它能够促使高职院校不断迈向文化强校、文化厚校战略目标。
第二,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5]历史多次证明,一个民族的兴起,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也有赖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同样,一个学校的发展向度和厚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效度。提高学校文化软实力,既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又能推动发展、促进文明,还能提升层次、铸就辉煌。
三、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培育的实践探赜
在具体工作实践当中,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培育应着重打造“四个一”工程,即围绕一个中心、立足一个基础、营造一个氛围、构建一个平台,融文化元素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
1.围绕一个中心,即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
一是夯实物质文化基础。实施优化、美化、亮化校园环境工程,加强图书馆建设、校园网络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等,发挥好学校人文景观等物质文化的育人功能。二是加强精神文化引领。秉承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践行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强化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师生求实、创新、严谨的思维品质和奋进、果敢、坚韧的意志品质。三是强化制度文化保障。以学校章程为导向,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培养师生的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四是丰富活动文化载体。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遵循“与理论教学相呼应、与区域文化相结合、与高职特色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的原则,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意志。
2.立足一个基础,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为更好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之中,在宣传橱窗中张贴海报、文化景观中撰文刻字、路桥楼宇中悬挂横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师生员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之中,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学风、校风中浸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文化理性和文化自觉;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之中,在党务工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四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活动文化建设之中,在学生管理、教学改革、社团活动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价值引领和文化熏染。简言之,高职教育发展中,要着重培养师生员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力和感受力,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象和问题的判断力和辨别力,对高职院校特色文化的思维力和行动力,从而提升在深刻理解古今中外文化特质基础上的文化创造力。[6]
3.营造一个氛围,即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融洽氛围
一是注重人文关怀,营造教师乐教、和谐友善的工作氛围。高职院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访问的机会,大力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研究、参加教学竞赛等,积极改善教师的学习、教学、科研条件和生活福利待遇等,让教师感受全方位学校文化熏染,心情舒畅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二是强化养成教育,营造学生乐学、和睦融洽的家园氛围。开展“十佳大学生”评选、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活动,营声造势、积极发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价值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培养学生求知进取、明德明理、爱校爱家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浓郁文化氛围,把学校打造成“师生的家园”,发挥文化软实力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作用。
4.构建一个平台,即寓教于乐、异彩纷呈的文化育人平台
高职院校要着力构建展示师生才华、激发师生奋进,硬件软件结合、线上线下联动、教师学生融合的文化育人平台。一是丰富载体,硬件与软件深度结合。既注重大学生活动中心、文化素质拓展基地等实体活动场所的建设,又注重文化育人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发挥学校环境文化育人和活动文化育人功能。二是拓展渠道,线上与线下积极联动。既加强课堂主渠道建设和第二课堂建设,同时注重线上发展,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名师课堂、众创空间等各类学习途径,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文化体系。[7]三是紧抓主体,教师与学生紧密融合。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师生文艺大联欢、师生才艺大比拼、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形成全育人、育全人的文化活动体系和格局。
[1] 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5.
[2] 沈壮海.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120-127/138.
[3] 胡键.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国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1(5):4-13.
[4] 王世华. 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07(9):3-6.
[5]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红旗文稿,2010(15):4-8.
[6] 朱文,王涛.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96-99.
[7] 赵继颖,孙立军,许静波.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