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是“新时代”、“新思想”的科学方法论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
2017-04-14祝福恩隋芳莉
祝福恩, 隋芳莉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作为科学方法论,用来观察、研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的重大现实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研判,所形成的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篇巨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的第三次飞跃。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问题的研判和解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因此说,问题导向就是客观导向,问题导向就是矛盾方向,问题导向就是求是导向,问题导向就是辩证导向,问题导向就是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就是责任导向,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方法论支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方法论原则。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坚持和运用问题导向的大师。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把握和解决,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并从问题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回答和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习近平同志出任总书记以来,一贯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的方法论原则。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讲话中指出:“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六、六中全会的根本方法论,是创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基础,是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根本方法论。
以问题导向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中能够全方位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并使之进入“新时代”,产生“新思想”。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首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三大报告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标题,直到今天成为十九大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的自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过这5年的砥砺奋斗,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进入到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思索、回答、应对新的理论、实践和矛盾,科学创立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然成了党的十九大后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行动纲领,使习近平总书记成为世界级的领袖人物。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对十八大以来的五年进行了科学总结和提升,其实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入新时代,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的应对和回答。邓小平就是在“文革”结束后,在战略层面思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设中的系列问题,对前苏联及我国经济建设模式进行总结和深思,又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问题进行科学比较,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自党的十三大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我们党历届党代会报告的标题和主题。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当时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代会报告起草组长,基于他经历过改革开放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于他从农村大队书记走上党的总书记岗位的领导经历,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十八大党代会报告题目和内容做了极大创新。一是把十三大党代会报告的全题目作为十八大报告题目的一半,既“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二是把提多年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创造性地改为建“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改全方位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治国理念和问题导向,也表明了他执政的重点及其人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使习近平总书记的问题导向又加立足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五年来取得巨大成功的方法论动因。
经过五年的砥砺奋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领导下,以十八大为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一个新起点、新方位,在这历史方位上运用问题导向进行思考,才有今天十九大报告的高度、新度、广度和深度。从国内发展看,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经济实力极大提升,科技实力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行若无事睚在稳步推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与此同时新时代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容回避,如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等等。从外部看,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随着中国地位和影响力的增加,国际社会对我国期待提高,要求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压力加大,同时个别国家不时鼓噪“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崩溃论”,引发一些国家的疑虑和防范心态,使我国发展面临更多的麻烦和事端。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做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判断。这个新判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问题导向科学方法论的坚持和实践,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矛盾、问题有了科学认识,同时也更加坚信、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方案。中国方案既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在体制上的突破,又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本质上的超越,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中“问题”的解决,中国方案是深打中国人民智慧和中国共产党创造印迹的制度体系,是我们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制度文明的独特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五年来已对这个制度体制进行了重大的丰富和完善,在十九大又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发展和定型,使中国方案更具有中国特色、更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必须通过更大的发展才能得到解决。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准确研判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问题和挑战,从最坏处着眼,解决重大问题,并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必须立足问题导向,化解主要矛盾,顺应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向往、新需求,是我们新的奋斗目标,是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为此要求我们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理念,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以往、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化解问题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