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的法律传播策略研究
2017-04-14陈丽影
□陈丽影
(中共前郭县委党校 吉林 松原 138000)
新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的法律传播策略研究
□陈丽影
(中共前郭县委党校 吉林 松原 138000)
保障我们社会和谐的前提是建立在有完整健全的法治体系上,和谐社会又可以说是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首先是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新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本文将针对新农村建设的法律传播做出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新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法律传播;策略研究
1 新农村法律传播的策略选择
1.1 具有实用性
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的法律价值具有实用性,它取决于农民群众的职业不同和所处环境的差异,换句话说就是想要在新农村传播法律要看它有没有实用性,对农村群众是否适用,是否有利或有益处,并且受用的价值大小又为多少。美国的著名传播学者曾在传播学理论中提出过一个“选择性理论”,这个理论主要观点就是被传播者总是愿意选择与自己观念一样并且对自己有利、觉得重要的信息,会避开与自己观念不一致、不感兴趣、反感的信息。
1.2 具有时新性
时新性即为时间最新、事实最新,“三农”法律信息的内容就要求要有时新性,什么都需要不断地创新,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相符合,这样才会更加吸引人们,激发人们的兴趣,内容新颖,别具一格。法律的传播亦是如此,首先激发出农民们对法律的兴趣,在迎合不同农民们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法律传播策略。
1.3 具有贴近性
新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的法律,必须与农民们的心理、精神上贴近,行为上有所贴近,都说灵感源自于生活,走进生活中,了解真正的生活后才能有切身体会,知道新农村的农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可以应用的法律是什么,这样才能写出符合当下农民们需求的有限的法律传播途径。人们都是如此,看到与自己相似、贴近的东西就会不由自主的去关心,感兴趣。
1.4 具有显著性
显著性就是不管人和事物都要有高的知名度,这样才能被人们所熟知,也能提高信度。法律的传播亦是如此,要有好的宣传,如果名不经传没有几个人了解又有谁还愿意去听、去看、去相信呢!
1.5 具有可读性
目前农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还达不到城市人的文化高度,大部分以耕种田地为生,没有过多的去注重教育学习,因此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程度都居中在小学、初中的水平上,因此在传播法律时一定要考虑到要具有可读性,可以让农民们简而易懂的了解,尽量避免长篇大论、运用高度专业词汇。这样才会被更多的农民们接受,传播的效果才会更好,传播法律的价值也会得到提升。
2 法律传播的途径
2.1 组织传播
要重点从法律知识上入手,从上级领导的思想开始,只有上级在思想上加以重视了再慢慢传播到农村就轻而易举了,要让法律的传播像组织一样条理分明,分工明确,有效的进行传播。
2.2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算是比较悠久的一种传播方式了,但是人际传播的结果往往导致信息不准确。人们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将自己的思想观念添加进去,这就导致了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失真,胡编乱造,这样反而对法律的传播不利。
2.3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最有效的一种传播方式,通过媒体、报纸、电视、广告、图书等一些大众媒体的传播可以直接影响到受众群众。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人们每天都看一个信息时间久了就会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改变之前的观念想法。通过一些媒介比如报纸、图书出版的方式增加法律传播的曝光度,满足农民精神思想、情感上的需求,长期对农村农民进行法律信息的教育。
结束语
法律信息的传播途径除了以上的三种还有自我传播、技术传播等传播方式,从农民的思想观念上入手,采用“对症下药”的方式将法律信息正确的定位,这样才会被农民们受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们构成包括了农民工、个体户、手工业者、村委会干部、小商小贩等等,针对不同的农民类型制定与其所对应的传播方式,久而久之新农村的法律传播将会得到改善,新农村主体性建设也将得以应用。
[1]徐琴.新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的法律传播策略研究[A].法治与社会,2007(8):643-644.
[2]魏旭,庞晓楠,吴玉静,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以衡水市为例[J].乡村科技,2016(5),92.
1004-7026(2017)06-0019-01
D920.0
A
陈丽影(1976.2-),女,汉族,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前郭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法律。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