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化解产能过剩中的职工再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04-14王后丽
□邱 阳 黄 欢 王后丽 方 凌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马钢化解产能过剩中的职工再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邱 阳 黄 欢 王后丽 方 凌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马钢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点企业,在化解产能过剩中失业职工再就业和安置任务非常繁重。在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失业人数庞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再就业面临诸多问题,亟需通过促进产业升级,拉动就业;健全协调机制,完善职工安置措施;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行业外部再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失业职工全新技能教育培训,促进马钢职工再就业。
马钢;产能过剩;再就业
1 马钢化解产能过剩引致的失业问题现状
2013年10月,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中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体系。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化解产能过剩中的就业问题作为当前促进就业的两大重点之一。最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加,市场需求不断下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经济效益大幅度下跌。安徽省12户钢铁冶炼企业中2户停产,全省粗钢产量为2 873万t,同比下降2.5%,产能利用率为71.3%,钢铁行业利润总额亏损45.8亿元。2016年2月,发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实施意见》。计划于2016年压减生铁产能62万t,粗钢产能110万t。其中,马钢集团压减生铁产能62万t,粗钢产能77万t。
马钢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接近5 000人。其中34%的失业职工通过内部调整、吸收留用的渠道得到安置,另有18%的失业职工通过政府分流安置,绝大多数实现转岗就业。但是由于马钢公司内部岗位和所在的马鞍山市就业容量有限,随着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不断开展,大量失业职工进入市场,部分职工难以通过内部吸收和转岗方式安置。同时,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中有技术有能力的基本已自寻出路,需要政府进行安置的反倒是就业难度大、竞争力弱的职工。
2 制约马钢职工再就业的因素
2.1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再就业压力加大
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供给需求匹配失衡,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的素质技能与其他行业岗位技能需求之间不匹配,面临着再就业难的窘境。由于无法保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有人无岗位与岗位空缺共存的矛盾现象。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建立一个有效的再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可以减少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缓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即解决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的技能与空缺岗位的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这一方面可以解决失业职工的再就业难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其他行业企业招工难的现象。
2.2 职工安置压力过大,补贴政策难以满足需要
值得重视的是,在化解产能过剩中失业职工再就业和安置任务非常繁重。失业职工安置工作由一个庞大的体系支撑,需要不同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协作。针对受影响较大的钢铁企业失业职工状况进行重点监控,充分了解失业职工信息;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帮助失业职工争取应有的补偿;做好思想引导,引导广大失业职工理解和支持政府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保持积极向上地心态面对再就业。由此可见,职工安置工作任务纷繁复杂,涉及的人员多,范围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供给和资金支持,因此政府和钢铁行业在职工安置问题上面临很大压力。
2.3 失业人员年龄大,素质低,再就业困难
首先,多数钢铁企业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工龄较长,10年以上工龄的职工占全部职工的40%以上,平均年龄偏大,多为40~50岁的老职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其次,而且钢铁行业为粗放产业,需要撤销的岗位多是位于一线操作的体力工作,岗位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低,70%的失业职工学历均在中学以下。
最后,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自寻出路和创业的意愿较低。一些失业职工表示,由于再就业信息匮乏,岗位竞争压力大,完全依靠个人海底捞针般找寻一份工作,往往都是徒劳无功。
3 促进马钢职工再就业的对策
3.1 促进产业升级,拉动就业
产能过剩所致失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的解决与产业升级改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针对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全行业兼并重组、产业升级所致员工岗位减少这一情况,政府应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立足于安徽省拥有的农业和旅游等资源优势及区域地理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为失业职工在钢铁行业的外部尽可能拓宽再就业岗位,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及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双赢。
同时要把化解过剩产能与促进产业升级重点工作相结合,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将绿色发展观念带入具有相对优势钢铁企业的改造计划;拓展与用钢企业的合作业务,研发高端产品定制技术,为合作企业提供专一服务;不断更新产品性能,打造质量口碑,扩张品牌宣传,提升钢铁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提高钢铁企业市场竞争力,传颂企业和产品品牌。
3.2 健全协调机制,完善职工安置措施
由于负责马钢职工安置工作的人员数量很大,政府应该建立马钢职工安置小组,总体负责马钢职工安置工作,小组内部构建不同的部门并明确相关任务和责任,各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协调沟通。同时健全沟通渠道,确保政府部门与马钢企业之间、马钢企业和职工之间保持顺畅沟通,及时解决各项问题。
要坚持企业主体,依法处理职工劳动关系,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科学的指定失业职工安置方案,政府政策措施应该具体化,通过鼓励企业挖掘有潜力的职工、给予失业职工岗位补贴、职工从企业内部退休休养、组织职工有效对接岗位、将政府扶持政策落实到具体事项、为失业职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完善职工安置工作,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催促企业尽快完善职工安置工作的同时,对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民营企业,政府应该帮助企业进行失业职工安置,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增加职工各项经济补贴金。
3.3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首先,应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产能过剩所致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面对马钢失业职工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应该加大对失业职工再就业的资金投入,并根据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状况和再就业目标,制定再就业资金占财政预算比例的硬性规定。运用财政拨款,对失业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通过与再就业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健全的再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再者,增加财政对公共项目的资金投入。经济的增长会导致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增加,经济增长是社会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基础。政府应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拓展公共投资项目,加大具有再就业吸纳能力的产业和企业的规模投资,刺激市场的需求,保持经济稳健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带动市场中的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对失业职工的吸纳能力,为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再就业提供了保障。
3.4 建立行业外部再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在化解钢铁产能过剩过程中,失业职工面临是整个钢铁行业的改造重组,由此,要想在钢铁行业外部寻找再就业机会,获取行业外部的再就业信息就显得特别重要。政府则要扶持并引导现有的再就业服务机构,由市场弥补政府在再就业方面的职能欠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实用性强的再就业工作。
再就业服务机构针对失业人数多、再就业负担重的企业,进行重点的失业动态监测工作。第一时间收集、统计、发布失业职工资料和再就业信息,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不断减少大量失业职工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利用手机、互联网的实用性和低成本的特点,将钢铁行业的外部再就业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产能过剩所致失业职工,帮助失业职工获取便捷的海量信息服务,从而降低失业职工再就业的成本,有效提高产能过剩所致失业职工的转岗就业率。
3.5 加强失业职工全新技能教育培训
政府组织建立下岗职工免费正规职业教育机制,安排专门人员深入受化解产能过剩影响严重的企业,了解失业职工的具体心态及就业障碍,在解决再就业问题时既要考虑失业职工的胜任能力,又要考虑岗位的合适度,引导失业职工的就业与择业观。
开展零起步、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技能培训,并引导失业职工结合落后产能外部行业的需求从及自身优势理性参与零起步技能培训,彻底更新失业职工的技能使之在再就业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培训应考虑到失业职工的实际情况,由于失业职工年龄偏大,多为40~50岁的中年,培训要契合这一实际情况,重点针对产能过剩所致失业职工年龄大、学历低、学习能力差的特点,进行零起步、简单、高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力争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失业职工素质和能力,促进失业职工在产能过剩的外部行业顺利实现再就业。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马钢在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淘汰了大量的职工,导致失业职工再就业问题突出。对于失业职工再就业面临的障碍,政策和钢铁行业机构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其中,促进产业升级,拉动就业、健全协调机制,完善职工安置措施和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是关键,建立行业外部再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加强失业职工全新技能教育培训是基础和保障。只要政策积极,措施得力,马钢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再就业还是前景广阔的。
[1]郭立甫.化解产能过剩进程中失业人员再就业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4(09).
[2]霍海燕.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政策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02).
1004-7026(2017)07-0101-02
F24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7.073
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马钢化解产能过剩中的职工再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610378528)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老师:李刚。
邱阳(1995.5-),女,汉族,吉林省吉林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