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7-04-14毕乐莹徐福利
□毕乐莹 徐福利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农村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毕乐莹 徐福利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人际关系在儿童个体的人格逐渐成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并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人格发展的基础,我将就现如今的社会现象、小学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三方面进行表述,说明农村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培养在现如今的重要性。
小学生;交往能力;培养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社会的产物,尤其是在开放化、信息化、多元化逐渐突出的现代社会里,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则是人际间的相互交往。儿童间的人际交往也是如此。同伴交往在农村小学生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农村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同伴交往,又称之为同伴沟通,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通过言语表达、动作行为相互协作表现彼此了解的过程,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根据西尔斯的儿童人格发展阶段中的第三阶段:次动机系统:家庭外的学习。这个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准备迈向小学的重要阶段,他们将超越家庭的范围进入到更加广阔的外面的世界去感受。早期的儿童带着童年的模式进入社会,开始逐渐形成社会化。儿童对小伙伴的依赖逐渐替代了他们对家庭成员的依赖。伙伴给儿童的行为起到了强化的作用。现代教育呼吁互为主体的交往,因此,我们应对农村学生在这方面产生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建议。
1 农村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的常见问题
1.1 农村学生被动接受功利化的教育
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家家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也越来越普遍,农村小学生的交往也存在着不合群的现象,学生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而这种交往活动也会对儿童彼此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刘晓玲所写《小学生孤独感与同伴交往的关系研究》的调查研究中阐述,同伴接纳水平高的人,孤独感偏低,同伴拒斥水平高的人,孤独感偏高。农村小学生的孤独感在年级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有着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
农村小学生认为与学习很好的同学成为朋友,在学习方面就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农村小学生也认为最好不要与学习不好的学生一起玩耍,因为这样对他们的学习没有一点帮助,更没有任何好处可言。这些恰恰是小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现实生活、父母“榜样”学习,对他们同伴之间的交往产生一些功利主义的影响。
1.2 农村小学生缺乏父母合理的引导
农村小学生在学校班级中的人际交往过分地以自我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他们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他们表现的十分任性与霸道,处处喜欢指挥他人,丝毫不在乎其他同学的看法和观点,也不会去考虑同伴的想法,极力地想要推荐自己,甚至不尊重老师,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在家家都是独生子女的今天,农村小学生缺乏与同龄人的沟通交流,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完全根据自我的需要和情感去判断周围的人事物,从不会站在同伴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不会从事物本身的特性去思考问题。甚至有一部分的学生很少或者从来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在学校,家里或者课外补习班中必要的学习与活动外,大部分时间他们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他们通常独自活动,不会与小伙伴进行交流;这当中极个别的同学更是会对他人的善意的建议不屑一顾。
2 农村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父母期望太高
“现如今的素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不能给学生做出合理的引导,使素质教育被片面地、狭隘地等同于课外活动,即便如此,这些课外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1]在肖琳所写《小学生课后补习班现状、问题及对策》的调查中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更是望子成龙心切,只关注学校的“三率一分”即“升学率、优等率、提升率、学生的平均分”,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为学生报上各种补习班,学校素质教育的本意更是被家长以“爱子之心”的名义所改变。农村学生普遍认为,身心疲惫,没有多余的时间休息,无法好好享受周末。小学阶段正是心智身体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本该是快乐的时光却被课后补习班占据。越来越多的补课班占据着本该是儿童娱乐放松的时间,使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上存在缺憾。
2.2 父母忽视儿童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日益增加,家庭的教育方式及教育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就是孩子学习的楷模;一部分家长更是言传身教,直接向小学生传达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方式,让小学生以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为同伴交往的准则和前提。农村小学生从小就会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言行举止,并通过自身的转化将其变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家长也因此在无形中禁锢了儿童的交友准则与交往方式。家长更是在生活中直接干预学生课余时间的同伴交往,同学之间可以一起学习讨论知识,但若是在课后相约一起出去玩,家长便会以各种理由拒绝,由此阻隔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同伴交往。家长在生活中给予子女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也越来越少,在《浦东新区中小学生性格特征与家长教育方式的关联性研究》中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可直接影响学生性格的发展,间接限制了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根据农村小学生同伴交往的问题,我们选择Baumrind(戴安娜·鲍姆林德是一位在伯克莱加州大学人类发展学院获博士学位并在那里任教,以对家庭教养模式(parenting styles)的研究,以及批评心理学研究中的欺骗而著称。)提出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类:权威型、专制型和宽容型。他认为一般在孩子心中拥有很高威望和权力的父母是属于权威型的家长,这种权威型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和人际关系的培养。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也更容易被社会广泛地接受。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为儿童社会化发展构造一个背景,而这个背景影响着儿童今后的社会性发展,好的背景对儿童今后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将起到阻碍作用。我赞同上述观点,我认为儿童应该生活在一个有积极氛围的环境中,培养其积极的一面,可以更好地与同伴进行交往。
3 农村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的建议
3.1 社会与学校方面对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给予的建议
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通过组织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的机会,淡化同学之间竞争的紧张氛围,在合作中教师辅导同学们各自发挥自身长处,扬长避短,展现出自己的闪光点。让农村小学生多参与社会性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尤其是竞赛式的集体活动中,为了集体的利益,在荣誉感的驱使下,学生会克服自私心理,自觉地与同伴合作和分享。在相处中,为了得到同伴的喜爱和认同,学生会尽量克制自己不与别人争吵、打架,即便发生了矛盾,农村小学生也会学着协调解决。这样可以鼓励那些有胆怯、自卑心理的儿童主动与同伴交往。
深入了解,有的放矢。教师可以通过家访、调查、观察、谈心等方式,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与他们建立感情,沟通和交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家庭、社会、老师、同学等方面给予儿童应有的尊重、热爱与信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在教育学的修养。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对待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教育工作。
每一个学生,一般都有三个“课堂”,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社会。应把这三股力量联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才会得到良好效果。
3.2 家庭方面对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给予的建议
3.2.1 父母为儿童树立榜样形象。家庭是儿童心理的重要支柱,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儿童拥有良好身心发展的必要条件。拥有一个温暖、亲子积极互动的氛围和思想正直、行事真诚的的父母,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积极面对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会在无形中鼓励着儿童积极主动的与同伴交往。父母在社会上的交往技能就是儿童与同伴交往时的镜子,父母的行为方式会让儿童耳濡目染地进行学习,父母良好的待人处事方式就是在促进儿童与同伴的顺利交往。
3.2.2 父母的引导与沟通。家长要鼓励并善于引导儿童与其他小伙伴学习和玩耍,儿童将会鼓起勇气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家长要教导儿童对待同伴,并以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行为举止。
家长要随时观察儿童的情绪,并与之及时交流,缓解儿童心中的压力,对儿童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而且要与教师保持相应的沟通交流,积极与教师探讨儿童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的方法,尽量避免不良教育方法的使用。
父母对子女投入较多的精力,儿童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得到就越多,父母从中帮助儿童获得更多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从而减少孤独感,儿童将这种观念迁移到与同伴关系交往中进行效仿,然后培养逐渐形成儿童同伴交往的能力。
3.2.3 父母应改善教育方式。父母对儿童过于严厉会使用不当的批评会使儿童产生压力和焦虑感,儿童将会把不当的行为迁移到与同伴的交往之中,导致了儿童被同伴“拒之门外”,儿童也会因为小伙伴的拒绝对父母产生感情隔阂。因此,父母不要过早的对儿童进行批评教育,应通过与儿童的沟通交流,真正地了解儿童的需求,耐心地了解儿童想法,与儿童一起分析问题,指出其行为的不当之处,引导儿童主动认识到错误。
父母对儿童的正确行为进行肯定,建立儿童的自信,为其适应同伴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父母应教会儿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用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帮助儿童对自己进行全面的了解,发掘自身价值,认同并肯定自己,并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树立良好的个体形象。
通过对各项情况进行了原因分析,现如今的社会与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小学素质教育得不到体现,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大不相同;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相应对策,要求学校和社会教育尽量摒弃功利思想,多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合作培养小学生同伴交往的能力;在家庭方面,父母以身作则,多投入一些精力在儿童身上,与儿童多沟通不断改善教育方针;最后,儿童进行自身变化,创建良好的形象。
[1]张佰富.浅谈目前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教文汇,2014
[2]尚云丽.幼儿家长情绪智力与亲子关系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3
[3]谷玉冰.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11
[4]李慧.班级活动:小学生情感能力发展的重要平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
[5]周宗奎编著.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1004-7026(2017)19-0110-02
G612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9.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