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分析
2017-04-14
武侯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分析
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紧紧围绕人才强区战略目标,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就业,强化就业援助,鼓励支持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成效。2016年,武侯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达6128人,其中本地户籍2016届大学生779名,实现就业人数718人,升学人数54人,就业率92.1%,圆满完成本地高校毕业生91.5%、困难家庭学生100%就业的全年目标任务。
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要做法
狠抓政策落实,发挥政策效应。一是积极为有见习需求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落实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助政策。二是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和返乡创业贷款服务,同时为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发放创业补贴。三是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建设,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多形式就业。结合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鼓励小微企业吸纳招用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积极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并按规定落实有关扶持政策。
强化公共服务,扶持引导就业。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对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同时健全充实高校人才信息库。积极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为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搭建供需平台,提高对接成功率。多渠道发布就业信息,提高高校毕业生求职成功率。强化就业援助,对低保家庭、残疾人等区属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800元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2017届全区共计申报2287人,拨付补贴182.96万元。完善街道(乡镇)、社区(村)联动的实名制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对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一次就业指导、二次就业推荐、三次就业信息等就业帮扶服务。
落实创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大力推进“SYB+实训模块+后续服务”具体运作模式,使创业成功率得到提高,创业项目得到稳定发展,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进一步提升。
建立见习基地,推动高校毕业生见习。全区建有19个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涉及能源、教育、物流、通信等领域,2016年共吸收6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拨付见习补贴18.72万元。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和择业观与社会实际需求不适应。一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期是找到“工资高、福利好”的工作,认为只有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才算是真正的就业。有的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缺乏实践能力,想通过创业一夜暴富,陷入“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创业千般苦万般难”的尴尬局面。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一些高校师资力量短缺,导致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有的高校专业门类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跟不上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有的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得不到就业指导,专业训练和准备不足。
社会对大学生的支持和包容不够。企业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更乐意享用现成的人力资源,对高校毕业生缺乏应有的担当和包容。而在区域条件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岗位吸引力不够等,也对高校毕业生求职有一定负面影响。
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团队单薄,专家团队、实训基地等方面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见习基地数量不多,岗位覆盖面不广,见习岗位数量有限。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优化政策环境。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和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配套政策体系,全面落实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
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择业观。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前做好职场规划,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完善自我,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
完善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质效。一是完善招聘网站建设,及时更新人才市场信息。二是完善校企交流平台,了解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以及就业趋势,与用工企业进行沟通。三是加强见习基地建设,提高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的匹配度。
完善创业服务,加强政策扶持。探索建立“创业培训、模拟实践、实际操作、跟踪扶持”四位一体的创业培训模式,实现创业帮扶全程化和“一条龙”服务。邀请更多领域的专家加入创业服务团队,对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扶,提高创业成功率。
(成都市武侯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