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师范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色化发展建设研究

2017-04-14范彩霞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双语师资少数民族

范彩霞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传学院 贵州兴义 562400)

民族师范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色化发展建设研究

范彩霞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传学院 贵州兴义 562400)

面临全球“汉语热”的时代背景,我国少数民族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双语教学人才具有现实意义。以贵州省民族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探讨专业开设的现状及其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调查研究对贵州民族院校双语教学专业着力发展的特色化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现状进行了说明,认为在少数民族师范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有双向性:培养的师资可从事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中小学汉语教学,或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从事民汉双语学校的汉语文教学和推广普通话,因此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意义。

汉语国际教育;双语教学;双向性

我国普通院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始于2005年。在此之前,开设此专业的多为国内的重点院校,其中包括综合类、外语类、师范类院校,这些院校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拥有中文和外语的雄厚基础。2005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汉语大会”,标志着国家将汉语进行国际推广纳入文化战略。从2013年起,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将“对外汉语(原代码:050103)”“中国语言文化(原代码:050106w)”和“中国学(原代码:050108s)”合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三科合并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所言“旨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1]这样,该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宗旨是将本国学生培养成为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师资人才。

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困境

在“汉语热”的影响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骤增,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使得国内许多普通本科院校也竞相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然则并非所有院校都具备培养条件。

(一)供需吻合之困。将“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不只是名称的改变,更应该意识到专业外延的扩大与内涵的加深。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逐年递增,全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理论上汉语教师的缺口很大。然而,近年来的调研数据表明,尽管对外汉语教师有很大的需求量,所培养出来的师资却徒增“量”无法达到“质”的匹配。专业定位模糊,各个院校开设此专业可以隶属中文、外语甚至管理学院,没有精确的专业定位,各院校课程设置不同,在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上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院校本身并不完全具备开设此专业的条件,仅把此专业作为创收的手段,以这样的目的来进行人才的培养就很难达到国内外对汉语教师需求的标准。

(二)实习就业之难。地处我国内陆城市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少有或没有留学生生源,缺少实践实训基地成了严重问题。汉语国际教育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硕士阶段,都属于应用型专业,意味着实训实习是刚性需求,没有合适的实践平台,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就会被架空。国内的很多院校在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又建立了汉教专业硕士并且招生人数、班额都很大,相比本科学生,专业硕士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略胜一筹,因此,在原本实习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本科生的实训见习机会少之又少。即便都是本科阶段,由于国内多是以英语为媒介语进行汉语教学,地方普通院校培养出的师资人才较之国内重点综合性院校面临的就业挑战不可谓不严峻。

二、民族师范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开设及发展状况

我国的民族院校大多坐落于边疆省份,如朝鲜族多聚居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朝鲜接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中亚部分国家接壤,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欧拥有许多跨境的共同民族;云南省、广西省则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毗邻,具有自身的地缘优势,与东盟国家无论在地理、民族、气候以及发展方向上有相同、想通之处。民族院校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方面具有自身的亲缘优势,与邻国一衣带水,语种相近甚至相通。魏红提出的“汉语国际教育区域化”这一概念应该理解为“按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社会教育状况、地域特点及语言和文化的相关性来规划和实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3]因此,民族院校可以因地制宜的开展汉语教学,我国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接壤国家的留学生、学者和商务人士等都急切地希望学好汉语,到我国的相关行业寻找就业机会及发展的空间,这种有附带作用的学习更能激发学习责任动机,有利于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水平的提升。由于民族地区与接壤的国外民族在生活方式、民族信仰以及文化认同上具有一致性,即便民族院校的英语教学并不发达,无法与国内的重点院校相较,然则在小语种的建设上却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在云南、广西的高校中开设越南语、老挝语、泰语等教学;既可以将留学生吸引进来,使他们在宾至如归的氛围中学习,又可以将师资派到接壤国的孔子学院,更容易被当地汉语学习者所接受。

三、贵州省民族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色

(一)培养方向定位细化、具体化,专业特色更加突出。贵州省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省份,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的提出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两个方向的培养:1.为东南亚、南亚国家中小学培养汉语师资人才。由于民族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源或者互通,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汉语,弘扬民族文化的使者。应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有针对性的选择一门外语,而不只是英语,如布依族语与泰语有很高的相似度,学习泰语具有优势。2.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培养双语教师和双语人才。少数民族对自己的民族语言有着情怀,由民汉双语学生毕业后进行本民族聚集地中小学的汉语教学,不会有民族文化上的冲突,减少当地学生对汉语(普通话)心理上可能存在的排斥。

(二)特色得以形成的保障因素。

1.培养面向国外的师资。本科阶段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国外培养中小学汉语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输出的师资不能达到国外所要求的“合格”标准。出现这样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国内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没有充分考虑国外的需求,即便拿到了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资格证,在与所到国的文化认同、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合拍”现象,无法很快融入教学,所教学生的接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而作为贵州省的少数民族院校,可以在培养之初与相关国家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为其“量身定制”所需要的汉语教师。贵州省虽然在地理位置上不如广西、云南等边疆省份,但仍能与“一带一路”多个沿线国家进行农业和旅游业的交流与合作。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等国家留学生、学者和商务人士等很多都急切地希望能学好汉语,与贵州建立旅游业和农业方面的互通,这种有精准定位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教学及学习效果的提升。

2.培养面向国内的师资及民族地区的双语工作者。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象征,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同胞对本民族母语还有着及其深厚的感情,甚至把是否尊重其民族母语等同为是否尊重其本身。因此,在发生矛盾纠纷的时候,有的少数民族群众即使懂汉语,他也会用母语进行申述。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的另一个方向是将师资用于双语学校的汉语教学及普通话的推广。调研表明,新时期双语人才仍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六普”数据,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为2219万人,占总人口的63.89%;少数民族为1254万人,占36.11%,主要是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彝族等。在全省的少数民族中,通晓本民族语言的占70%,通晓汉语的占50%,民汉双语皆通的占20%。总体看来,全省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使用情况为:第一,汉语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推广和普及,不通汉语的地区逐渐减少;第二,在民族地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少数民族母语仍然是当地的主要交际用语;第三,少数民族母语区亟须提供双语服务的人才。到目前为止,全省范围内仍有部分少数民族同胞还不通或只是半通汉语,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基于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对传承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愿望还是很强烈。同时,不难看出,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以仡佬语为例,仡佬族的人口从建国初期的3万下降到如今的不足4千人,仡佬语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濒危语言之一;类似的现象还出现在贵州北侗地区侗语的消失。因此,这些地区的教育工作还离不开双语教师;这些地区司法、经济发展等工作还离不开民汉双语干部;为热爱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这部分少数民族同胞提供公共服务,从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也还离不开双语干部。

调研中,基层干部群众向我们提出了有效解决民族地区文化保存以及维护安定团结的事例。这些事例再次证明民汉双语人才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党和政府沟通广大少数民族母语群众的桥梁。在信息化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不能忽视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语文公共服务的要求,而对汉语国际学生国内方向培养的双语生,正可以以这种民汉双语身份,为本民族的群众提供民族语文的需求。一方面,他们充当这些职务没有语言障碍,双语人才更能充分领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选修课“民族政策研究”),在宣传和贯彻落实中也能给少数民族群众讲清楚、做到位;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双语人才所拥有的语言优势,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更愿意从情感上接受双语干部所推行的工作。许多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把懂本民族母语的人说成是“真正的某某族”,而对不懂民族母语的人则不以为然。在实际工作中,相对来说,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对懂其民族母语的双语干部要亲近得多,对其工作也要支持得多,而读不懂其民族母语的干部,无论是感情还是工作支持力度都会大打折扣。正是由于双语人才是从当地少数民族地区走出来的,他们对这些地区和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都有深厚的感情,因此,他们对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具有强烈的愿望,对加快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也更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工作中。

总之,民族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国外,可以有针对性、国别性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中小学师资,可以根据与本民族相近相同的民族文化、国情来进行课程设置(如有针对的外语类课程)和见习体验;据预计,在未来的30年内,我国原拥有的80多种语言中,会有近20%的面临消失的可能。我国的语言文化政策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要做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从事语言教学的民族学生任重而道远,他们在构建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的稳定方面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7-88.

[2]林秀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52-54.

[3]魏红.区域化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汉语师资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C].世界汉语教学,2012,37-41.

G652

A

2095-0438(2017)12-0126-03

2017-05-12

范彩霞(1976-),女,山东潍坊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双语、三语教学。

2017贵州省民宗委双语服务基地项目“黔西南民族预科班双语、三语教学策略探究”(黔民宗函[2017]26号)。

[责任编辑 靳开宇]

猜你喜欢

双语师资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