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状副词“趁机”与“乘机”的功用及其中和化趋势
——兼论“趁X”和“乘X”的趋同

2017-04-14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介词副词短语

王 静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 上海 200234)

情状副词“趁机”与“乘机”的功用及其中和化趋势
——兼论“趁X”和“乘X”的趋同

王 静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 上海 200234)

“趁机”与“乘机”是现代汉语中很重要的情状副词,文章主要从“趁机”与“乘机”在句中的位置,和其他词语共现情况,探索其句法特点;从语义侧重、语义色彩和语用倾向来看其语义特性;对其副词化过程进行探讨,加深对二者的区分;分析指出,“趁机”与“乘机”并未完全趋同替代,最后探讨“趁X”和“乘X”的异同。

趁机;乘机;共性;差异;副词化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趁机”与“乘机”并不完全一样,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随意替换。本文主要从“趁机”与“乘机”在句中的位置、和其他词语共现情况,探索其句法特点;从语义侧重、语义色彩和语语用倾向来看其语义特性;对其副词化过程进行探讨,加深对二者的区分;最后分析指出,“趁机”与“乘机”并未完全趋同替代。并探讨“趁X”和“乘X”的异同。本文语料均来自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一、句法特点与共现配合

(一)句法位置。“趁机”与“乘机”作为副词,在句中充当状语,具有较强的粘附性,不能单用或单说,必须附在中心语的前面。常常出现的语法形式是:“趁机”“乘机”+谓语。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充当,也可以由动词性固定短语(成语)充当。例如:

(1)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岸,清军当时只剩下南京一座孤城,革命军四面围攻,城内革命党人趁机起义,里应外合。(《宋氏家族全传》)

(2)姚苌参与了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前秦大败,鲜卑、羯等归附氏族乘机反叛。(倪方六《中国人盗墓史》)

也可以由短语充当。例如:

(3)一些群众不能依靠法律和政策等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利益的关系,往往采取过激行动,导致危害社会的事情发生,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1994年报刊精选)

(4)1994年2月,联想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柳传志乘机提出了一个“股份制改造的方案”。(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史1978-2008》)

“趁机”和“乘机”之后常常接的是动宾短语和状中短语,此外“趁机”和“乘机”后面还可以接兼语短语、动补短语、连谓短语、动词性联合短语等。

(二)共现连用。

1.“趁机”“乘机”经常和一些副词共现。

首先,和“趁机”共现最多的是同属于副词的“也”,其共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副词。语料统计发现,“也”出现在“趁机”前面有80处、后面有2处,推断“也”倾向于出现在“趁机”前面。和“乘机”共现最多是副词“便”,其共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副词。语料统计发现,“便”出现在“趁机”前面有55处、后面有6处,推断“便”倾向于出现在“乘机”前面。例如:

(5)打倒三个士兵之后,敌人的包围网就被突破了,史列因与蒂德莉特也趁机冲进森林里,而帕恩跟霍普则是一边并肩抵挡敌人的进攻,一边渐渐朝森林后退。(《罗德岛战记》)

(6)他们滑着旱冰鞋故意去撞翻货摊,将商品撒得满街都是,当摊主发怒追来时,他们便乘机将物品洗劫一空。(《人性的证明》)

“趁机”“乘机”和副词“就”“却”共现时,它们通常出现在“趁机”前面。和“又”共现时,“又”可以出现在它们的前面,也可以出现在后面。例如:

(7)老三说到这里,见阿韦听得聚精会神,就趁机将他那只冰冷的小手放在阿韦毛茸茸的脑袋上摸了几下。(《残雪自选集》)

(8)它曾不时隶属于希腊的诸皇帝;或有时隶属于西方的诸皇帝;并在其他时期更隶属于当地的罗马贵族:虽然如此,公元八世纪和九世纪中,一些精明强干的教皇却乘机建立了教皇权力的传统。(《西方哲学史》)

其次,“趁机”“乘机”和一些助动词共现。“趁机”“乘机”因为是情态副词,它们经常会和助动词“会”“要”“可”“可以”共现,助动词通常出现在“趁机”前面。例如:

(9)也许你会遇到一个热情的小伙子给你指点迷津,也许他会趁机向你兜售车票。(《1993年人民日报》)

(10)他故意挨那一拳,只因为他要乘机装死,因为他知道他能挨得起孙伏虎的一拳,却绝对没法子挨过燕子双飞的一刀。(古龙《圆月弯刀》)

“趁机”“乘机”和助动词共现时,助动词前面往往还需要加上其他副词或连词。例如:

(11)如果鲁兹率领所有的舰队出击,躲在回廊某个地方的杨舰队,或许就会趁机接近要塞。(《银河英雄传说07》)

(12)欧大哥不胜其扰,早就处心积虑要搞垮老毒,这次就要乘机动手了。(《故事会》2005)

另外,“趁机”“乘机”经常用于复句中。“趁机”“乘机”和连词“并”“则”等共现时,它们通常出现在“趁机”前面。例如:

(13)十多年过去了,已成为音乐指挥家的老二思甜回国举办演奏会,并趁机寻找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新华社2001年7月份新闻报道》)

(14)不甘心失败的亚琛队在此后的比赛中加强了攻势,不来梅队则乘机打起了自己最擅长的反击。(《新华社2004年5月份新闻报道》)

二、语义分析与语用倾向

(一)语义侧重。“趁”在《说文解字》中是:从走 聲,讀若塵,丑刃切,本义:搭乘。唐代时,“趁”逐渐演化出词义“利用”,宋代时,从动词义演化到介词义“利用”。清朝时,“趁机”开始出现,“趁”作介词,“趁机”作副词。“乘”,从大(人)从木,本义:登,升。南北朝时,介词义“乘”产生。唐代时,“乘”作介词固定下来。宋朝时,“乘机”作副词用法固定下来。

“趁机”从语义上来说,侧重于在发生变化后,本来没有多少机会,通过从外部介入获得机会或者说是捡漏洞获得;“乘机”则主要侧重在发生变化后,机会已经产生,本来就存在,只要从内部利用机会就好。例如:

(15)我只想以此来给李宁玉赢得一点机会,让她乘机逃走——既然目的是要让李宁玉趁机逃走,顾小梦自然要跟李宁玉合谋、商量。(麦家《风声》)

(16)大地主、大官僚拼命地吞并土地,使许多农民破产流亡,皇帝和官僚们还追求享乐,社会矛盾激化。初始元年(公元8年),外戚王莽(汉元帝的皇后王氏的侄子)乘机夺取了西汉政权,做了皇帝,建立了新王朝。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打击下崩溃,王莽被杀。刘秀趁机建立了东汉王朝。(《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在同一个句子,分别用了“乘机”和“趁机”,前一句中叙述人希望给李宁玉赢得机会,为她制造机会,李宁玉只要利用机会即可以,而后一句中用“趁机”是因为叙述视角转换,对李宁玉来说,机会本来是没有的,是她突然从外部利用的。王莽是在本身局势动荡的情况下夺取了西汉政权,而刘秀则是在新王朝被起义军击溃,王莽被杀,刘秀钻空子夺得政权。

(二)语义色彩与搭配差异。“趁机”和“乘机”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二者后附动词的感情色彩并不完全相同,“趁机”后面的动词以“钻空子”“捞一把”这类“侥幸获得”义,“逃走”“逃之夭夭”“逃脱”这类“逃跑”义等贬义色彩偏多,“乘机”后附动词则以“飞进/出”“攻入/进”这类中性词偏多。例如:

(17)希特勒大喊大叫说,克鲁格肯定与炸弹阴谋有关,已趁机溜走,和敌人进行秘密和谈去了!(《从乞丐到元首》)

(18)李明今天中午1时乘机飞回老家大连时,情绪仍然十分低落。(新华社 2002年5月份新闻报道)

“乘机”后面也可以接上“钻空子”、“捞一把”这类侥幸获得义的词,但是其频率远远不及“趁机”。

(19)特别是在重大改革措施出台时,他们更是利令智昏,想趁机捞一把,铤而走险。(1994年《人民日报》第4季度)

(20)奥运会相关行业乘机捞一把,在美国人眼中是天经地义。(1996年《人民日报》7月份)

(三)语用倾向与主观情态。与“趁机”经常后附贬义色彩的动词有关,“趁机”所构成的语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适用于一些消极的语境中,而“乘机”因为搭配的中性词偏多,“乘机”句则相对较为客观甚至适用于积极的语境中。例如:

(21)他说:“汗王宫又小又窄,俺这些口人,怎能住得下?有的人趁机起哄,是什么意思?这样吧,俺不搬了,都留皇太极住吧!”(李文澄《努尔哈赤》)

(22)选举失利后,阿方辛与一批新当选的执政联盟议员及两党领导人乘机要求政府改变施政方针和现行经济政策,以摆脱政府面临的政治危机。(新华社2001年10月份新闻报道)

说话人本来是希望搬离汉王宫的,但是有的人趁着说话人的话语意图企图能够一起搬离汉王宫,最后只能达不到目的,因此“有的人趁机”是说话人不愿意的发生的。叙述人只是客观的描述“选举失利之后”这个时间段,阿方辛等要求政府改变政策和方针,而此“乘机”并没有带来好的或者不好的效果。

在同样的格式“X机而入”中,更能体现出“趁机”更适用于主观性较强的语句中,“乘机”句则比较相对较为客观甚至积极的语境中。例如:

(23)一些不正当经营方式趁机而入,一些国有商店“一日鞋”“一周表”再度泛滥。(1994年报刊精选)

(24)在好的经济形势下,不仅借入资本容易,而且大量的资本也会“乘机而入”。(1998年《人民日报》)

一些不正当的营业方式会趁机泛滥是不好的现象,不好的现象多是希望避免的。在好的经济形势下,不仅借入资本容易,而且大量资本会进来,显然是好的形势,积极的语境。

三、演化历程与趋向中和

(一)“趁机”的演化过程。“趁机”一开始并不是一个词,出现的比较迟,一直到清代才出现。而根据马贝加[1](P28)的研究,她认为,“趁”是从方言中进入雅言的。“趁”出现的较早,最早见于西汉,此时“趁”作动词,“搭乘”义。例如:

(25)虞之谋行而赵霸,此存亡之枢机,枢机之发,间不及旋踵,是故虞卿一言,而秦之震惧趁风驰指而请备,故善谋之臣,其于国岂不重哉?微虞卿,赵以亡矣。(刘向《新序》)六朝时,“趁仍作动词,有“追求”的意思。例如:

(26)乾湿得所,禾秋收了,先耕荞麦地,次耕馀地。务遣深细,不得趁多。看乾湿,随时盖磨著切。(贾思勰《齐民要术》)

但是唐以前,“趁”这样的用法并不多见,都是仅此一例。

唐代开始,“趁”开始骤然增多,“趁”用作动词,多表示“追逐”“追求”义。例如:

(27)南见驱向北,西逢趁向东。(《寒山诗》)

也许是表示”追赶上某物”的义项长期固定,便有可能利用之,此时“趁”介于动词和介词之间,也逐渐引申出“利用(时机)”的意思。例如:

(28)鸡临残月叫,人趁早凉行。(安全东《早行》)

五代时,“趁”用作动词,多表示“追逐”义。例如:

(29)当时七百馀人,一齐趁卢行者。(《祖堂集》)

此外,“趁”用作动词,增加了新的义项,表示“拥有”,“趁”还存在于闽东地区方言之中,有“挣,赚钱”的意思。例如:

(30)主者無箇屋子,如小人趁得百錢,亦無歸宿。(《朱子語類(繁体字版)》)

宋以后,“趁”作介词,“利用(时机)”的用法沿袭下来。例如:

(31)咱们不要迟延。趁凉快。马又吃的饱。赶早快走。(《老乞大新释》)

清朝时,“趁机”开始出现,“趁”作介词,“趁机”作副词,表示“利用(时间、机会)”。例如:

(32)此时众婆娘媳妇见无事,都陆续散了,自去歇息,跟前不过几个心腹常侍小婢,老尼便趁机说道:“我正有一事,要到府里求太太,先请奶奶一个示下。”(《红楼梦》(上))

民国至现在,“趁机”一直作为副词沿用下来。例如:

(33)后来,夫人也后悔失策,就趁机做了月下老。(曹绣君《古今情海》)

(二)“乘机”的演化过程。“乘机”一开始并不是一个词,出现的比较迟,“乘”出现的较早。

“乘”的本义是“登木”,后来引申为“登高”,渐渐地登的对象可以是车、舟。例如:

(34)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国风·卫风·氓》)

春秋战国时期,“乘”仍然作为动词,充当谓语,“乘+势/乱”表示“利用时势”。例如:

(35)子恶取赂焉而还;又误群帅,使退其师,曰:『乘乱不祥』。(《左传》)

两汉时,频频出现的是“乘胜”,例如:

(36)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刘向 战国策》)

南北朝时,动词“乘”仍存在,介词“乘”已产生。例如:

(37)“进未能克蜀,还未吴所乘”(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南北朝至唐,“乘+表示时间”义居多,“乘”作介词固定下来了。例如:

(38)月乘残夜出,人趁早凉行。(白居易)

唐后,“利用(机会)”义的“乘”逐渐被“趁”取代。

六朝时,“乘机”第一次出现,不过此时“乘”作动词,“乘机”是一个动宾词组,表示“利用机会”。

(39)臣伏寻晋文王征淮南,淹师出二百日,方能制寇,今诞糇粮垂竭,背逆者多,庆之等转悟迟重之非,渐见乘机之利。(《全刘宋文》)

唐朝时,“乘机”有作副词的用法,但这样的用法并不多。

(40)为复愿兼知戎役,却守县曹,为复欲改辙从知,乘机立事。(《唐文拾遗·清·陆心源 辑》)

宋朝时,“乘机”做副词,表示“利用时机”等。

(41)今岐人已困愿少俟之帝嘉其言因曰:兵法以正理以奇胜奇者诈也。乘机集事必由是乎!(《册府元龟》)

宋之后,“乘机”大量出现,尤其是明清时,并且副词用法固化。

(42)今丞相新亡,乘机为乱,势所必然。(《三国演义(下)》)

(三)趋向中和。从相同点上来看,“趁机”与“乘机”作为副词都已经收录在词典中,《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乘”解释为:同“趁”。在句法分配上,两者都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动词性固定短语、短语、小句;两者都具有相近的表达功能,都可以在句中充当状语,它们具有较强的粘附性,不能单用或单说,必须附在中心语的前面。在语义上,两者语义非常接近,《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二者的定义分别是,“趁机”:利用机会:~溜走;“乘机”:利用机会:~逃脱、~反扑。例如:

(43)但迈克莱恩由于攻势太猛在接下来的几回合显得体力不支,伯德趁机反扑,最后在点数上赢得了优势,第三次成功卫冕国际拳击理事会重量级拳王。(新华社2004年11月份新闻报道)

(44)第二局开始又大比分领先,但队员稍一松懈,被土耳其队乘机反扑,以24:26丢掉一局。这也是本次世界杯4场比赛中,中国女排所输掉的第二局球。(新华社2003年11月份新闻报道)

对于中和化的动因,首先许多没有前后鼻音方言区的人,“趁机”和“乘机”读音基本相同;其次,“趁机”和“乘机”含有共同的语素“机”,词形相近、词性相同,用法又较接近;再者许多人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怕繁琐、简便、不求甚解的原因,随意使用,导致“趁机”“乘机”看起来可以相互替换。

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趁机”和“乘机”之间共同点很多,两者的使用意义存在着些微的差别,并未完全相同替代,语义与语用上存在差异,因此“趁机”和“乘机”成为异形词尚早,还需要一段时间。

四、相同“X”的介词性“趁 X”与“乘 X”的异同

(一)搭配对象的差异。介词“趁”可以搭配的词比较丰富,可以是名词、代词、形容词。例如:

(45)2月10日,陈铭枢给蒋光鼎的电文说:“介公召何、罗(文干)两部长在浦镇指示:十九路军保持十余日胜利,趁此收手,避免再战为妥。(《蒋氏家族全传》)

可以是动词短语。后面可以加“着”。例如:

(46)趁着到上海去参加军事会议的机会,向党中央作了详细汇报。(《作家文摘》1995B)

也可以是小句。例如:

(47)为此,美国政府不仅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并策划、指使国民党军不断从海上、陆上、空中对大陆进行袭扰、破坏,妄图趁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内尚不稳定,国防尚未巩固的时候,破坏和颠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复辟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重新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以实现其称霸亚洲的狂妄野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

介词“乘”后面主要接名词。例如:

(48)10月13日凌晨,曾在海地掌权3年之久的海地军方领导人塞德拉斯等乘夜色悄然离开海地。(1994年《人民日报》第4季度)

(二)组词情况的差异。“趁”和“乘”作为介素时,意义相近,因此当它们与同一个词组词时,就很容易音近、义同,“趁便”=“乘便”[2](P22)。例如:

(49)一日,拜访作家谌容,趁便问:“假设时光倒流,您会不会重新选择?”谌女士其时正在戒烟,她一边嗑瓜子,一边说:“我想这没什么好选择,我就是喜欢写作。”(《读者》(合订本))

(50)我将想送她入宫为尚待之意告诉她时,乘便问及她年龄诸事,方知她竟是内大臣苦苦找寻的亲生女儿。(《源氏物语》)

但也不是都很相近,“趁势”与“乘势”。“乘势”不仅可以作介词,还可以做动词,“趁势”只能用作介词。例如:

(51)李选侍听了郑贵妃的话以后,也紧跟其后,继续向光宗施加压力说道:“皇上继位不久,也该趁势树一树威势,给文武百官树个样子!”(李文澄《努尔哈赤》)

(52)守军见主将伤亡,正在一时慌乱之时,莽古尔泰乘势猛攻,登上城头。(李文澄《努尔哈赤》)

它们之间有些用法是不可替代的,各自独有的。“趁”可以形成“趁手”“趁早”。“乘”可以形成“乘隙”“乘兴”“乘虚”。例如:

(53)有的道:“我们携带军器,是为了相助将军抗辽,倘若失去了趁手兵器,如何和辽军打仗?”(金庸《天龙八部》)

(54)因为裕楞额是表弟,又是部长,不好顶撞,只得想乘隙溜走。(李文澄《努尔哈赤》)

(三)语义特征的差异。在现代汉语中,“趁”主要是作介词,但从“趁”的演变来看,“趁”主要用作动词,后来从一些方言中增加新义项,表示“拥有”,拥有“钱”、“牲口”等有价钱的物品,这种用法至今仍然保存在一些方言中。在有些方言中“趁”还可作形容词,表示“富裕”。“趁”除了介词义之外,主要就是用于有些方言中。例如:

(55)过去呀,有这么一个大财主,家里头很趁钱,真是挂过两次千顷牌,趁千间房子万顷地。(《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乘”在现代汉语中,用法较为灵活。“乘”的介词义占其使用中一小部分,它还可以作动词,表示“借助交通工具或牲畜出行,坐”。因此,在发展趋势中,作介词义的“乘”渐渐被专职作介词性的“趁”代替。例如:

(56)就这样,我给女儿打了月票,让她乘公共汽车去暑期班上下一年的英语和数学课程。(《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四)语用倾向的差异。介词“趁”和“乘”在语用倾向上有很大差别,“趁”多用于口语中,“乘”则多用于书面语中。例如:

(57)9月15日凌晨1时10分,李永德、徐璐乘中国民航客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开始了历史性的大陆之行。(《晚年蒋经国》)

(58)一个叫马红的同学说:“趁上学时间多学点儿东西,将来用得上。”(1994年报刊精选)

(五)中和倾向。“汉语近义虚词的中和倾向”这个概念是在张谊生[3](P108)首先提出的。“趁”与“乘”作为介词,共性大于差异。他们都可以搭配名词、代词、形容词、短语、小句等;可以与同一个词组词,产生的词容易音近、义同,难以辨别;它们在发展趋势中,在表示“利用(时间、机会)”时,作介词义的“乘”渐渐被专职作介词性的“趁”代替。

虽然词汇内部,各个词之间还有很多差异,走向中和需要一段时间,比如:“趁机”和“乘机”,两者的使用意义存在着些微的差别,并未完全相同替代,语义与语用上存在差异,成为异形词尚,但是在表示介词义时,由于人们的不求甚解,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乘”与“趁”在整体趋势上正在走向中和,介词性语素“乘”只能在固定格式中出现,不再具有能产性,而介词“趁”则十分活跃,使用频率高,组合能力强,“趁”将代替“乘”。

结语与余论

综上所述,“趁机”和“乘机”在许多方面可以互换,但是仍然具有一些差异性:

“趁机”从语义上来说,侧重于在发生变化后,本来没有机会,通过从外部介入获得机会或者说是捡漏洞获得;“乘机”则主要侧重在发生变化后,机会已经产生,本来就存在,只要从内部利用机会就好。二者后附动词的感情色彩并不完全相同,“趁机”后面的动词以“侥幸获得”义,“逃跑”义等贬义色彩偏多,“乘机”后附动词则以类中性词偏多。“趁机”所构成的语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适用于一些消极的语境中,而“乘机”因为搭配的中性词偏多,“乘机”句则相对较为客观甚至适用于积极的语境中。

唐代开始,“趁”开始骤然增多,“趁”用作动词,多表示“追逐”“追求”义。也许是表示”追赶上某物”的义项长期固定,便有可能利用之,此时“趁”介于动词和介词之间,也逐渐引申出“利用(时机)”的意思。宋以后,“趁”作介词,“利用(时机)”的用法沿袭下来。清朝时,“趁机”开始出现,“趁”作介词,“趁机”作副词,表示“利用(时间、机会)”。南北朝时,动词“乘”仍存在,介词“乘”已产生。南北朝至唐,“乘+表示时间”义居多,“乘”作介词固定下来了。六朝时,“乘机”第一次出现,不过此时“乘”作动词,“乘机”是一个动宾词组,表示“利用机会”。宋朝时,“乘机”做副词,表示“利用时机”等。宋之后,“乘机”大量出现,尤其是明清时,并且副词用法固化。

介素“趁”可以搭配的词比较丰富,介素“乘”后面主要接名词。介素“趁”和“乘”在语用倾向上有很大差别,“趁”多用于口语中,“乘”则多用于书面语中。

[1]马贝加.汉语中趁着义介词探析[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2]曹志彪.“趁火打劫”还是“乘火打劫”[J].咬文嚼字,1999(7).

[3]张谊生.“以至”与“以致”——兼论汉语近义虚词的中和倾向[J].对外汉语研究,2006(2).

H136

A

2095-0438(2017)12-0069-05

2017-06-24

王静(1993-),女,江苏淮安人,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责任编辑 靳开宇]

猜你喜欢

介词副词短语
介词和介词短语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介词不能这样用
《健民短语》一则
副词和副词词组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