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研究

2017-04-14张素芬李立新宋建蓬王丽晓

商情 2016年52期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就业质量就业指导

张素芬+李立新+宋建蓬+王丽晓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大学生就业率稳中有升,我们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但是目前就业质量不是十分理想,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本文针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探索了提高就业质量的几个途径,主要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强化就业创业指导几方面展开叙述。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质量 就业指导 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但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就业率,而对于就业质量鲜有研究,大学生就业率主要反映的是“量” ,而大学生就业质量主要反映的是“质”,我们不仅要关心大学生就业的“量”,更要关心大学生就业的“质”。所谓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主要包括了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工资收入、工作的环境、专业对口情况和工作满意程度等。而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原因主要包括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划分、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接受的指导等,针对上述原因,在积极探索能有力提升就业质量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学生在经过一系列学习过程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它不仅包括学生应该必备的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还包括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思维的灵活性,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低对就业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对部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大部分用人单位在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时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可见,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所关注的焦点不是毕业证书与文凭,而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那么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呢?

(一)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

据调查,“对用人单位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学生仅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犹如温室的小花朵一样,在学校这一大环境的庇护下很难近距离了解将来的就业岗位,这就造成学习与就业岗位脱节,因此,在校期间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从大多数高校看,学生获得的实习机会很少,几乎只有在大学的最后一学期才有实践机会,通过实践,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各方面能力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为下一步的努力指明方向;同时,参加社会实践还有利于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在校期间,大学生学到了大量的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学生们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不断地动手、动脑、动嘴,同时在工作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进,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样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学生各种相关能力

就业竞争力还包括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各种能力,在学生学习期间我们,要通过各种组织方式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比如,可以采用小组教学,将学生每5-6人分为一小组,并给每小组布置不同任务,让学生小组完成,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精神。还有,可以不断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好品性。

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

朱德建说:“我们必须更重视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将他们的评价反馈到人才培养的过程里,从课程设置开始就融入‘就业元素”,他认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任务,就业作为出口,抓就业就是抓住了人才培养的“牛鼻子”。因此,我们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紧密结合我省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及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调整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在高职类院校,我们就可以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和培训以及学生的实践,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在学校实行理论教学,在用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还可以建立“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理论与实践融合,以此来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二是“产学研合作”融合,广泛开展订单培养、现场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与创新技能的水平;三是将多证书制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学生“多证多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另外,有些高校的部分专业还是沿用多年前的专业,与社会发展脱轨,因此,我们应该多方调研,根据市场特点和社会需求来调整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使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降低到最低。此外,专业设置还包括了课程的设置,无论是专业的设置还是课程的设置,我们都要以就业为导向,在走访用人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设计。以此来增强专业的职业导向性与适应性。

三、强化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建立一种从入学到学生毕业的全过程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入学就开始思考就业,明确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方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可以包括:心理辅导、专业与职业、择业与就业、就业与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几大模块,这些模块分学期安排在学生整个在校学习期间,比如,在新生刚入学时,可以开展自我认识和专业认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自身特点、职业取向和未来职业所需的素质与技能,初步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此为就业指导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采用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举办职业指导讲座、网站宣传和个别咨询等方式;第二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参加一些人才招聘会,从实际用人单位的用人標准来寻找自身的差距,明确方向,优化自己的生涯规划;第三阶段就是针对毕业班学生强化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观念,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政策,避免学生盲目就业。在整个学习期间,我们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QQ等先进信息化手段,建立省市就业相关部门、高校、系部和班级四级联动的政策宣传网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对国家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有充分的了解。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石家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大学生就业质量分析研究》;课题来源:石家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编号:SH1606。

猜你喜欢

就业竞争力就业质量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