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凭什么这么火?
2017-04-14胡蓉
胡蓉
在这场盛大的诗词秀中,新旧媒体同时发力,进一步证实了古诗词的品读和学习恰恰应该排除外在压力,由内在需求成为驱动力,哪怕这种需求只是消费和娱人悦己。
中国古诗词在2017开年刷爆社交媒体真是富有戏剧性:父母的苦口婆心、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知识分子多年的摇旗呐喊,推广效果却远不及《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一个正处碧玉之年的小丫头吟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在这场盛大的诗词秀中,新旧媒体同时发力,进一步证实了古诗词的品读和学习恰恰应该排除外在压力,由内在需求成为驱动力,哪怕这种需求只是消费和娱人悦己。
消费诗词?
中国古诗词最近被某些媒体用“爆红”一词来形容,如同其他带“爆”字的“爆炸性新闻”“爆料”一样,充满浓浓的网络式消费主义狂欢。虽然观众并不清楚或根本不在乎参赛选手到底是记忆力惊人还是同样拥有对诗词的超高领悟力,反正一句句不常出现在课本上的珠玑字句和选手们的背后故事征服了大众,对中国古诗词的关注瞬间上升到新高度。感谢日益兴盛的新媒体,病毒式传播让这种关注前所未有,诚然是好事,起码之前看起来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终于走出金碧辉煌的殿堂,成为沙发土豆和快餐消费群体津津乐道的茶余饭后话题,哪怕其中混杂着叶公之好,至少也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
无论成年人的阅读趋势如何向更浅、更快、更俗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加速奔去,总不会忘了以其他形式填补回来。《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各种形式的纸质版本销量一向不差,既被拿来锻炼牙牙学语的孩子以期他们从此出口成诗,也作为试卷上的常考题目要求掰开揉碎仔细研读,甚至还能立在书架偶尔翻翻以示买书人有颗文艺而优雅的心。
中国古诗词从未被冷落,只是之前少见被大众化地拿来“消费”。“消费”听上很世俗,节目制作人明明说目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然而事实是观众为《中国诗词大会》贡献收视率,成为能够带来点击率和流量的热门话题,仿佛如此才能证明中国古诗词的现今价值。而且,第二季明显还有另一个大众喜闻乐见的消费点在:相貌和才情俱佳的武亦姝,被誉为“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她频频成为各媒体关于诗词大会报道的主角,虽不想承认,但在诗词之外,人们对才女的好奇消费自古不绝,苏小小、谢道蕴、李清照、薛涛……不外如是。
回想2006年,也有个让人产生如此联想的女写手,她给自己取了个诗意的名字“安意如”,用十分恬淡细腻的女性口吻写了几本诗词鉴赏类的书,《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诗三百》,荣登畅销榜。那时还没有如今多如牛毛的微博大V,也没有诸多个性十足的微博公众号,更没有家长里短的朋友圈。爱好诗词歌赋的人们散落在天涯、西祠、猫扑等网络论坛圈地自萌,写下的诗词评析鉴赏文章有别于世面上学究气和文人气浓重的大部头作品,显得轻盈而充满烟火气。出版社挖掘出安意如,她有姣好的外貌和不差的文笔,甚至连身体的残疾、与才情有反差的教育背景都成为诗词之外的辅佐话题。她的个人品鉴偏好为消费古诗词提供了一个绝好范本:每一句精致的遣词造句之后通常有一段历史,正史也好、野史也好,为那些毫无血肉的扁平文字附上灵魂和气质,读不懂诗词,总该乐于听那些“八卦”吧?听故事是人类天性和内在需求,更何况把“八卦”写成诗,流畅地糅杂在诗词字句的剖析中,不用死记硬背都能印象深刻,原来诗词也可以这么简单。
重读诗词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之后,公众号里的诗词参考书单和最美诗句也跟着火了。书单所列举从《诗词格律》《词学概论》《诗文声律论稿》《诗词读写丛话》到《随园诗话》《人间词话》,都是十分传统的大家之作,但着实让不少刷惯了手机、习惯了新媒体碎片化、娱乐化传播特征的看客们望而止步。这些经典著作可以成为在校学子和诗歌“真爱粉”的选择,但在唤醒人们的长篇阅读欲望方面稍显不足。最美诗句倒是非常符合速读的习惯,短短几句诗词再配几张图,似乎读完它们,心灵从此就受到涤荡和古文化熏陶。
在今天重读诗词,似乎是一件难以静心的事,不妨看看古人如何看待那些诗词。
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还怎么好好说话?单从武亦姝念的那句来看,诗词原本并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高深学问,而是源于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的古歌,从底层劳动人民到庙堂之士都可以高亢而歌,聊以抒发内心情感,那基本上就等于人人都会,相当于现在口口相传的流行歌曲。曾经的“洛阳纸贵”,就是人们喜爱《三都赋》拿纸来抄写传唱,简直与现在的追星行为如出一辙。
不会写诗的人仰慕诗人就拿纸笔来抄写他的诗词,而会写诗的明星们又拿诗词来干些什么?
答案之一是玩“飞花令”。一种高端的行酒令,会作诗的人就拿诗词来做这种高级游戏,把“花”这个字放在诗词之中,从放在第一位开始,直到放在第七位结束,游戏玩不好就罚酒,既有趣又文雅,不用撸起袖子划拳、猜数、扔骰子,实乃古人一种健康的娱乐方式。
除了“飞花令”,古人还玩过“集句”,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这种诗词就像东北大杂烩,表面看上去各不相容的诗词,放在一起还得让人品尝得很和谐。
当然还有更具闲情逸致的 “曲水流觞”,一群人在溪流旁边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杯子放在溪中顺水而下,杯子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
“诗钟”则是限一炷香功夫吟成一联或多联,香尽鸣钟,诗钟吟成,再作为核心联句各补缀成一首律诗……
“曲水流觞”和“诗钟”两种游戏难度系数太大,不像“飞花令”和“集句”那样可以仅凭记忆力取胜,主要靠创作力,是更加高端的烧脑游戏。
游戲能凸显诗词的奇妙之处——对称而简约、多变而深刻,诗词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由一种随意的口语格式演变到严格遵守对仗、平仄等格律,字字推敲、句句斟酌,更为工整,所以在玩游戏的时候能以某种规律作为游戏规则。
所以对于诗人来说,诗词不过是可以拿来娱乐消遣的手段之一,既能娱人也能悦己。只要抱着这种心态,重读诗词就是一件轻松而愉悦的事情。更何况新媒体的盛行为重读诗词带来了一种新的体验,如某个“夜读”栏目,有字但不多,有声且包含醇厚的朗诵声、音乐和任何可以想象得到的背景音与诗词中的场景相和。有图,小动画和短视频,虽然具象化诗词意境并不是上乘的选择,但意在引人入诗境。
如此气氛烘托之下,念出最扣动心弦的寥寥几句,然后是简单的解读,催眠静心有奇效。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对诗词作用的理解和孔子一般无二“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没有别的要求,就是激发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平而已,与诗作者产生共情。至于格律声律如何,何必知道?反正它们不过是古代的精彩“段子集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