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有斯人独庋藏

2017-04-14王俊辉

出版人 2017年3期
关键词:古籍

王俊辉

“今遇明时归宝典,千秋翰墨放豪光”,《容庚藏帖》的顺利出版,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齐备,方可促成。

神州数劫毁琳琅,幸有斯人独庋藏。

今遇明时归宝典,千秋翰墨放豪光。

在传世帖学宝典《容庚藏帖》成功出版之际,容庚先生弟子、暨南大学陈初生教授题诗祝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陈教授1978年就读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字学专业,师从容庚先生;谈及跟随容老学习的时光,陈教授动情地回忆:“容老的生活习惯长期是晚上九点钟睡觉,早晨三点钟起床就开始搞学问,当大家起来上班时,他已经工作了五个小时。所以说容老的一天,永远比我们多半天。容老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典范,我们应该很好地向前辈学习。”

容庚(1894—1983)东莞人,原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其以严谨、科学的治学精神,在古文字学、书法创作与理论、收藏鉴定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容庚先生毕生勤谨治学,为后人在世间留下皇皇巨著,据不完全统计,容庚先生著作有32种,计有800余万字。代表作有《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丛帖目》等。“人有存没而学不息,世有变故而书不亡”,容庚先生在治学的同时潜心收藏,积微成著,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收藏家和鉴定家。容庚晚年曾对人说:“数十年薪水收入,自奉甚微,收藏之目的,一供学术研究之用,二可使国家文物减少外流,今老了,我将献于国家,以酬夙愿。”从1977年开始,容庚将自己的藏品分批捐赠给公藏单位,其捐赠物品包括青铜器、书画、名人信札、图书、手稿、丛帖等类别。

完整呈现发展脉络

1977~1979年,容庚将自己所藏的全部丛帖,分批捐赠给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后由广州博物馆完整珍藏。这批藏帖的收集过程与撰写《丛帖目》过程基本同步,从1931年至1964年10月,容庚先生编撰《丛帖目》持续了30余年。此书由香港中华书局首次出版后,2012年,北京中华书局将之作为“容庚著作全集”的一种再版。这是一部堪称集大成的帖学巨著,是帖目研究史上的一座高峰,其书考证精审、编次明晰、资料宏富,至今是书法、帖学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书。“1931年,余初抄得《鸣野山房帖目》稿本,喜草创,然伪误满纸,每有所见,则校改于其上,于帖目未收者,成校补一卷。”自是容庚先生研究帖学之发轫。

大致也是在这个时间,容庚先生开始丛帖的收集、鉴别、整理工作。按照容庚先生在《丛帖目》自序及《容庚日记》中的表述,容庚从20世纪30年代初已开始陆续收集丛帖。1941年,容庚先生移居北京宣武门外的上斜街东莞新馆,此处距离琉璃厂颇近,从此至1946年南归的5年时间里,容庚得闲暇便往,“时至观复斋、富华阁、翠墨斋假丛帖观之,并编录其目,或选购一二,5年之间,得编《丛帖目》159种”。1949年,重新整理旧稿;1953年复至北京,“时丛帖不为时尚,有用作爆竹原料者,收得百余种,如贫儿暴富矣”。以后又至上海、山西、湖北、浙江等地,陆续购买收藏,“共得220余种”。

丛帖由拓本汇集而成,因此每部丛帖都有自身的唯一性特点,容庚先生是大收藏家和古物鉴定家,所收每部帖本都经其亲自鉴定后收藏,不少帖本汇集了大量的收藏者题跋和收藏印章,容庚先生认真比对、细心审辨,在相当多的帖中留下了宝贵的版本鉴定文字资料,见证了《丛帖目》成书的艰辛过程。 现存容庚先生藏帖是编撰《丛帖目》的实物主题部分,依《丛帖目》排序,大致与容庚先生所述品种数相合,成书182函,750余册。此批藏帖占全国公私所藏半数强,基本上保持了容先生自藏帖的原貌,完整呈现了中国碑帖書法的历史发展脉络。

容庚先生曾言:“聚与散是矛盾的,有聚就有散,古来收藏无维持三世以上者,聚者不易,散则何难?只要能使更多的人受益,我几十年的心血就不算白费,让更多的人观摩研究,以国家为重,以学术为重。”多年来,此批藏帖深藏文博机构秘不示人,研究者只能参阅《丛帖目》而不能见到丛帖本身。然而风云际会,《容庚藏帖》的成功出版,却与沈从文、启功等老一辈学者的关怀有关。原北京古籍出版社总编辑杨璐回忆:“多年前,沈从文先生、启功先生指导我们搞一套很完整的《怀素全集》,线索直接指向的就是《容庚藏帖》,编辑过程中,独缺《近代帖》孤本。” 2011年,杨璐先生来到了广州,寻找《怀素全集》第四十帖《近代帖》,他先拜访了广东人民出版社。据原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的回忆:“2012年上半年,杨璐找我查阅怀素帖时,谈及此事。出版社及各方高度重视,积极运作,容庚藏帖项目被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古籍重点出版项目,随后顺利纳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千秋翰墨放豪光

《容庚藏帖》具有书法、文献、文物等方面的重要价值。通过这些首次面世的丛帖,我们可以了解历代书法理论的形成过程,在当下为我们提供更为广泛的书法理论思维角度。《容庚藏帖》的成功出版,为书法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书帖实物,对一直以来书法史研究的难点问题进行资料补充;从书法临习方面,《容庚藏帖》提供了大量的书帖珍本可供临习,对书法的承传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容庚弟子、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表示,“先生的藏品既有文物价值,更有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价值”。容庚先生生前收集和珍藏的丛帖,内容涵盖广泛,形式多样,包括政书、诗文、尺牍、楹联、像赞等等,作者多为文人或政治家。以帖观史,可以考证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或重要历史事件;研究丛帖,可以从中获取语言、文化、历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发挥文献史料的参考作用。这为研究文学史、政治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除了历史参考价值外,丛帖还可以发挥文学史、诗文集等方面的校勘校补作用,为校正古籍刊刻、传抄过程中的讹误提供了新的佐证。启功先生曾经说过:“丛帖有许多罕见的史料,在古文献整理方面经常忽略了这一点,其实如果我们能多读一些丛帖,多读一些容庚先生的藏帖,对我们的古籍校勘将有很大的推动力。”目前,对《容庚藏帖》的释文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在未来的古代文化史研究当中,《容庚藏帖》将发挥重要的独特作用。

《容庚藏帖》中的不少帖目为善本,不乏珍稀版本、孤本,在此仅略举数例:就历代法帖来讲,有《淳化阁帖》《大观法帖》《汝帖》《姑苏帖》《澄清堂法帖》保存完好,其中的《汝帖》是宋代刻帖原石保存至今的唯一帖;在历代著名官员将领书帖方面,有文天祥书《虎头山诗帖》、岳飞书《满江红帖》等;在诗词名家书法作品方面,有李白书《送贺八绝句二首》、王安石书《与著作明府书》、辛弃疾的《秋初札》、陆游《契家帖》等;就著名历代书法家书帖来讲,《式古堂法书》中怀素书《近代帖》为海内孤本,其他的如怀素书《王献之传》、狂草大家张旭用极为工整的楷书书写的《郎官石室记》也为他本所稀见。如此种种,不一一赘述。

《容庚藏帖》顺利出版后,在“南国书香节”期间举行了隆重的新书发布会,容庚先生家人、弟子及家乡代表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学术界、出版专家对出版品《容庚藏帖》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能够代表当代古籍印制水平的上乘之作。《容庚藏帖》采取线装形式函装,内文用高档手工宣纸印刷,选墨考究,采用环保生物油墨。出版专家用“细、匀、香、齐”四个字做了中肯评价。2016年第31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暨优秀古籍评奖会”在桂林举行,在全部送评的207种图书中,《容庚藏帖》以高票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

千百年来,丛帖在保存及流转过程中,遭受各种厄运而多有损毁,能完整保存至今者已属凤毛麟角,容庚先生对存世丛帖全力保护和整理,才使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消散。“今遇明时归宝典,千秋翰墨放豪光”,《容庚藏帖》的顺利出版,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齐备,方可促成。容庚先生弟子、中国书协名誉副主席、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为《容庚藏帖》成功出版题诗,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先师的敬仰之情,更褒扬了容庚先生的收藏之功及为传承祖国优秀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淳泉绛汝即功庸,蠹帙长蟠磊落胸。

经劫幸馀千万纸,惟斯道大乃能容。

猜你喜欢

古籍
古籍修复的神器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80后”古籍修复师“救书如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