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引导 综合施策 积极稳妥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
2017-04-14临沂市人民政府
临沂市人民政府
临沂市共有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92家、涉及职工1800多人,改革任务较重。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精准发力、重点突破,以“钉钉子”精神稳步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目前已有75家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收回事业编制1304名,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落实各项保障和扶持政策,着力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化解改革阻力、凝聚改革共识。实行社保待遇“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原在编职工保持改革后社保缴费标准和渠道不变,改企后新进人员执行企业社保制度,切实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对工作年限满30年,或距国家法定正常退休年龄5年以内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在编职工,按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办理内部退养,去年市本级有64名职工办理了内退手续。加大对改革单位的财政支持力度,原由财政负担正常经费的单位,在5年过渡期内继续予以补助;改革后转制职工的生活、医疗待遇所需费用,转制单位解决确有困难的,由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统筹解决。如,市财政一次性拨付市政总公司离退休及内退人员生活费、住房补贴等2100多万元,有力保障了改制单位轻装上阵抓改革、谋发展。
二是分类分步实施。对全市92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列出清单、建立台账,逐一分析论证、逐个制定方案,成熟一个、改制一个,充分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不搞“一刀切”,不做“夹生饭”。对37家经济效益好、改革意愿强的单位,着重做好政策引导、手续办理、环境营造等工作,放手让企业大胆探索、自主创新,通过改革焕发新的活力。去年以来,山东临沂水利工程总公司、临沂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通过转企改制,建立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适应力、竞争力明显提高,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对38家人员、资产规模较小的单位,通过培训转岗等方式妥善安置人员,全部撤销其单位建制,收回编制和相关资产,实现一次性彻底退出。对17家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单位,实行扎口管理,收回空余编制、人员只出不进,逐步引导退出事业单位序列。
三是严格规范操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意见和工作方案,严格按照前期准备、清产核资和方案制定、审批、实施5个步驟推进改革,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确保改革扎实有序推进。围绕改革方案制定这一关键环节,明确了“主管部门组织起草、职能部门集体会审、市政府研究批复”的操作流程,做到层层把关、环环相扣,确保改革严格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框架内实施。坚持开门搞改革,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重大事项全程公开,转企改制方案一律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人员安置方案一律在内部公示7天,充分保障了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审计监督,严格实施经济责任和国有资产审计,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四是强化责任落实。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系统谋划、全面统筹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其中涉及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由财政部门负责,组织、编制、人社、国土等15个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严格落实改革责任,印发了《改革重点任务分工》,逐项明确了各项改革任务的市级责任领导、责任单位、成果形式和完成时限,做到层层有压力、人人有担子。加强调度督导,市委、市政府将事业单位改革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年度重点工作督查范围,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月调度、季通报,重点难点问题及时跟踪督办,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关键词:事业单位 改革 生产经营类